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事件的演进及管控研究

    关键词 大数据 网络舆情 危机管理

    作者简介:张宁,中国人民警察大学智慧警务学院,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数据警务。

    中图分类号:D66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5.296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传播手段的快速更新,互联网、手机、微信、微博等新型传播工具高度发达,每天都产生着海量数据,大数据已跃然成为当今的时代背景,由于社会舆论环境、媒体格局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新闻舆论特别是网络舆情的影响和作用日益突出。因此,当前深入研究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事件的演进规律及其管控问题,对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和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局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事件演进阶段分析

    网络舆情事件演进,即在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公众通过网络关注、讨论在网络上形成群体性交流和互动,并在政府部门干预引导、网络意见领袖介入、主流媒体报道以及网络推手、网络水军的参与下,舆情热点由产生到消解的过程。当前以建立网络舆情事件演进阶段模型为工具,学者们提出了三阶段、四阶段、五阶段、六阶段模型。这些演进模型有的以网络舆情进程为依据,有的以动力模型和线性划分模式结合为标准,有的则从信息传播的角度进行划分。本文认为以四阶段划分较为合理,即根据事件节点对舆情发展进行划分,将网络舆情事件划分为舆情事件形成期、舆情事件扩散期、舆情事件高涨期和舆情事件消退期。

    (一)舆情事件形成期

    传统的传播模式是将信息传给大众或个人,而大众只能在这种信息传播模式下被动接受信息。进入大数据时代后,网民之间可以利用网络媒体进行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交流,可以通过网上的论坛以及微博、微信进行信息交流。在舆情事件形成期,受到相关事件和相关信息刺激的网民即会发表自己态度、看法和情绪,他们通过微博、微信、网站或论坛等网络平台进行发表、转载和评论,由于时间尚短,在初期未能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没有成为话题热点。此阶段的舆情风险演化具有突发性,同时,由于相关信息传播具有分散的特点,加之新闻浏览的快速化和个性化偏好,人们通常较多关注感兴趣或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信息。因此,处于萌芽期的舆情风险有着较大的随机性演化态势。一部分所引起的话题因为缺乏话题争议性、事态冲击性和情绪感染性,难以激起人们的共鸣与激烈讨论,随着该事件的新鲜度和敏感度逐渐下降,如加上有效干预和引导,刺激性信息在还没有扩散传播便逐渐平息消退,因而初期舆情风险具有一定的可控性。

    (二)舆情事件扩散期

    在大数据背景下,网络空间范围由于缺少对身份的管理,在互联网上公众可以很好的隐藏身份,降低了规则限制,使得很多公众容易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发送到网络上,造成负面影响。一些犯罪分子、恐怖分子的更是常常紧盯网络,寻找伺机可破坏社会稳定、博取私利的场合与时机。舆情风险在扩散期的演化已经具有强烈的聚集性,此时距事件发生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更多的民众通过微博、微信、论坛和网站等了解到事件信息,对其形成了初具規模的看法、意见、态度和情绪,这其中已经不乏众多网民在网络上的负面情绪以及观点的表达,以及一些别有企图人员的虚假信息,并且,随着事件倾向性话题的不断发酵,网络舆情突破风险潜伏阶段,事件的关注程度、交流范围和影响规模不断扩散,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主题性演化特征,随着媒介的广泛传播,舆情造成的影响逐步扩大。

    (三)舆情事件爆发期

    爆发期是网络舆情事件演进四个阶段中冲击性、危害性最大的阶段。随着网络舆情事件演进,这时的舆情事件经历了萌芽、扩散的过程,在网络空间关于舆情事件所产生的看法、观点、意见和情绪快速集聚、迅速攀升,其影响范围、影响程度迅速超越前两个阶段,随着网络言论的聚集,网络空间的相关数据量在短暂的时期内即出现爆炸性增长,公众就会为其中极具“轰动、爆款”类信息所感染,由于大数据时代信息传播快速、迅捷的特征,网络空间将会产生海量的相关参与者和围观者,同时网络空间一些别有企图人员更会发布一些扩大混乱、混淆视听甚至抹黑事实、煽动情绪的信息,将深刻影响着网民的观点与情绪,使事件具有强烈的波动性。此外,由于公众社会阅历、个人兴趣、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不同,在舆情高涨时期,跟随事件的发展,有些参与者甚至围观者将继续挖掘、搜索、爆料相关事件、人物、环境方面的新元素,挖掘事件的新内容、新爆点等,公众的观察视角、观察维度也会产生不断迁移或变化,从而导致新舆情的变化或滋生,呈现出一定的演化转移性。

    (四)舆情事件消退期

    随着舆情事件的演进以及时间的推移,伴随着政府有关部门的介入处理,舆情参与者、围观者将不断减少,网络空间的相关舆情信息增长也将趋缓,网络舆情进入消退期,以发展的观点而言,舆情事件不断演化推进,政府有关部门进行有效的引导措施,网络舆情经历了前三个阶段后,舆情事件网络热度应该逐渐减弱或迁移,网络相关信息也将趋于沉寂,此时期的舆情演化,呈现出明显的衰退性。同时,源于网络空间数据的虚拟与庞杂,政府有关部门会依法依规关停一些不良的网站、论坛等网络资源,清空某些不良数据,也将依法查处网络造谣、滋事等违法行为,逐步将网络言论进行规范和管理,在舆情发展后期,舆情逐渐消退,人们逐渐淡化和转移视线,但有时一些关联程度较高的舆情并非就此戛然而止,由于风险的不确定性、反复性和变动特征,一旦有新的诱因或关联性的事件发生,网络舆情极有可能死灰复燃再度成为热点或引发新的舆情出现,表现出舆情风险演化衍生性特征。

    二、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事件的管控机制

    (一)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首先应建立区域性的信息中心。目前我国从基础数据网络的构建、物理网络的架设、数据库的建立维护、信息的采集存储、信息传播通道的建设,直至信息交流平台的运行管理几乎都是各自为政、孤军奋战,数据信息无法实现共享。这些问题导致了对于同一数据、同一平台出现重复建设、重复管理、重复搜集的问题,各部门、各地在应对处理网络舆情事件时也是固守行政部门藩篱,缺乏有效沟通协作。面对这种现状,一个有效的应对方式是将所有的基础数据网络的构建、物理网络的架设、数据库的运维、信息的采集存储、信息传播通道的建设、直至信息交流平台的运行管理全部统筹于较大范围的区域中心甚至是全国统一的核心机构操作,建立大范围的信息中心,这样必将解决信息共享、信息协调,实现统一管理调度,在网络舆情出现时快速做出反应。其次是构建政府相关部门专门的网络舆情危机预警监测、报送系统。可以利用大数据相关功能如搜索引擎技术实时监控网络舆情数据,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筛选、洗涤、分类、选取,对有价值数据进行深度加工、处理,形成高价值态、实用性信息数据,并将其转化成可衡量的指标体系,经过对比、鉴别、研判,准确把握住危机发生的关键节点,及时发现预警信号。

    (二)强化核心数据技术运用机制

    随着我国大数据战略的逐步实施与深化,大数据已经成为政府部门进行社会治理的重要助力。大数据技术具备先进的挖掘、定位和深度处理等功能,能够为舆情风险危机管理提供丰富可靠的数据资源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首先,要依托大数据技术提高风险信息采集能力。结合云计算、云储存等技术,收集网络舆情信息,推动网络舆情风险防控数据集成、数据挖掘、数据共享和数据可视化发展,并结合语义分析和文本挖掘技术,对网络舆情事件线上和线下数据、显性和隐性数据进行海量采集与精准识别,建立大数据舆情风险信息采集系统。其次,要运用大数据提高网络舆情风险分析能力。舆情风险在生成和演化流程中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通过大数据社交网络分析、时空轨迹分析、智能媒体分析和机器统计分析等技术,有利于识别风险,进一步提出应对方略。此外,要运用仿真技术模拟舆情风险决策支持系统,运用遥感观测技术实现舆情风险迅捷化、动态化和可视化管理与分析,运用量化模型科学构建舆情风险防控平台及风险评估体系等。最后,要提高大数据风險防控技术支撑。要深化运用社会舆情风险防控中的大数据监测、存储、挖掘、分析和整合等技术,引进国际创新技术资源,积极推进技术交流与合作,鼓励科研单位加强舆情风险防控大数据技术及相关产品的研发合作,促进舆情风险防控大数据技术发展。

    (三)形成全流程处置机制

    首先网络舆情处置应找准舆论焦点。网络舆情通常情况复杂,易误导群众,激化社会矛盾,诱发不稳定因素。对于网络流言,政府有关部门不仅仅跟进表态,要本着对党和公众高度负责的态度,扎实做好调查研究。要借力大数据,加强网络舆论焦点内容的研判、抓取,应以媒体性质、搜索量、推送率、转载量以及传播范围等多项指标为基础,对网络数据进行实时抓取、动态分析,并不断完善网络舆情定性、定量评判标准,建立大数据舆情数据分析模式,提高舆论焦点的研判准确性,并以此为抓手,准确分析公众的倾向性态度、典型性意见,找准判定舆情走向,为网络舆情后期处置奠定基础。其次是要合理转换议题,引导舆论走向。网络舆情通常热点话题多,聚焦程度快,政府有关部门不能被那些不能真正反映民意的所谓“舆情”裹挟,不能简单地跟着网络舆情亦步亦趋。主导网络舆情的关键环节是合理、及时转换议题,引领舆情走向。把“政府想要公开的”与“受众想要了解的”巧妙结合起来,主动、谨慎地设置议题,积极介入热点话题,及时解惑释疑,发布代表社会主流的观点和声音,坚持以事实说话,坚持线上线下协同推进,引导受众明辨是非、分清主次、保持理性,营造有利于社会和谐的舆论环境。最后是要持续跟踪做好善后。政府有关部门要坚持以法律为准绳,及时调查事实,及时处理责任人员、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尽可能在较短时间控制住网络舆情的蔓延、发展,缩短网络舆情的持续周期,避免网络舆情的反复和延宕。还应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畅通网络舆情监督渠道,在公共网络公布举报电话、网址和电子邮箱,大力推广网上服务平台、办事窗口。建立网络舆情处理反馈机制,保证公众意见、建议、投诉有回音、有查处、有落实。主动利用媒体寻求公众认同,争取广泛理解和支持,做好善后事宜处置工作,防止事件长尾不掉。同时,要加强总结,做好相关问题梳理、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工作,建立制度机制,防止类似事件发生。三、结语

    本文针对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事件演进及管控的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围绕网络舆情事件的演进阶段,阐述了网络舆情事件管控应采取的相关机制,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强化核心数据技术运用机制;形成全流程处置机制,以期促进网络舆情事件危机管控的具体实践,并提升政府相关部门对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事件的管控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军.智能时代:大数据与智能革命重新定义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2]茆红霞.我国网络舆情的应对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3(1).

    [3]龚淑英.完善政府危机管理中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议[J].高屋建瓴,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