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练细腻的笔墨 高雅孤傲的情怀

    冯祥义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卷三。部编教材选入九年级语文上册。

    文章以精练的笔墨,记叙了作者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

    这篇短文共194个字(包括标点符号)。却写得精彩绝伦,趣味盎然。文章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了人生渺茫的慨叹。尽管许多名师都讲过,每个名师的教学设计思路有各自的独到之处,但就文本解读的广度和厚度而言,总没有触及文章的精妙之处。

    首先要了解作者,作者张岱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过着游山玩水的“风雅”生活。明朝亡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披发入山”以消极避世表示其民族气节。明亡后,专心著作。他在明末清初堪称大散文家,其小品文声誉极高,还是一位精于茶艺鉴赏的行家,他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他的小品文,多为描写江南山水风光,风俗民习和自己过去的生活,常追忆往昔之繁华,从中流露出对亡明的缅怀。

    反复诵读体验,文章美在“以精练细腻的笔墨抒写高雅孤傲的情怀”。具体表现在:一美在清新淡雅的笔墨与雪后雅致宁绝之景,二美在高雅的志趣与孤芳自赏中流露的惨淡的情怀,三美在简洁的笔法与传神的语言。

    一、清新淡雅的笔墨与雪后雅致宁绝之景

    作者在短短159个字的文中,完整周密地叙述了看雪的起因、经过、结局,生动细腻地描绘了西湖上难得一见的雪景,不仅使读者如临其境,充分感受到冬夜西湖雪景的独特韵味,而且使读者充分领略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技巧。这种技巧主要体现在描写景物的视角的独特性上。

    文中在描绘西湖雪后之景的时候,首先通过一句概括叙述,总写了西湖雪后的环境:“大雪三日,湖上人鸟声俱绝。”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从视角的角度写环境,体现的是环境的凄清,而本文是从听觉的角度写环境,着力表现的是环境的孤寂,更加有效地衬托出作者志趣的超脱、高洁与心态的孤傲。

    更加奇妙的是作者正面描寫西湖雪后景色的时候,将实写与虚写,整体与局部,远观与近看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出了景物的层次性特点。“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是实写,是整体地写,短短数字,使雪后西湖云天山水混沌一体的景物特征跃然纸上;“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虚写,局部地写,远观地写。作者此时似乎已经完全陶醉于西湖雪景的美丽之中,神游物外,物我两忘,达到了一种灵魂出窍的感觉和境界。试想,如果换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只,舟中人两三个而已”,表达效果则有云泥之别。

    “一痕”说明雪后长堤隐隐约约,在可见与不可见之间;“一点”写出了大雪覆盖下的湖心亭身量变小的视觉效果,至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则更是精彩绝伦的神来之笔,完全表现出了作者神游物外,从俯瞰的视角看湖上景色的感觉。如果从现实的场景去写的话,作者本身就在船上,怎么可能看到自己坐的船是“余舟一芥”,船上的人是“舟中人两三粒”?没有高超的驱遣文字的功夫,没有神游物外的心理体验,是绝对不能写出这样的景物效果的。

    本文这种描写视角上的变化,使得文章的叙述与描写水乳交融,天衣无缝。

    二、高雅志趣与孤芳自赏中流露的惨淡情怀

    作者作为一个具有深厚文学艺术修养的文人雅士,在江南寒冷的冬夜去欣赏西湖雪景,本身就体现出了他不同于市井之人的高雅趣味。明明有舟子与其同往,却在文中说“余独往湖心亭看雪”,孤傲之气,溢于纸上。说明在作者眼里,虽有舟子同在,但在他心目中,舟子是难以理解他的高洁志趣的“陌路之人”。而在文末轻巧地连带一笔“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不露痕迹地照应了前文的“独”,也更加衬托了作者的高洁与孤傲。说明舟子作为文化艺术修养上与自己有云泥之别的下层人士,确实是不能理解他的做法的。

    文中描写人物的语言只有两处,每一处都能透过人物的语言体现出其独特的心理感受和微妙的心理活动。一处是“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是先他一步来到亭上看雪之人的话。直白地翻译过来就是:“湖上怎么还会有这样的人?”一方面表明此人也是颇有孤高自负之气,他没想到湖上还有一个和他一样趣味高雅之人,另一方面也是为遇到知音而高兴。另一处是“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道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所谓“痴似相公”,并非有损相公之“痴”,而是以同调来映衬相公之“痴”。

    作者单位:甘肃省甘谷县六峰初级中学(74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