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创新性人才培养路径探究

    陈昭鹏 姜良毅

    

    

    

    摘要: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以“馆校合作”为路径,开展尖子生培养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勇于突破传统的学习方式,以任务驱动为导向,重视学生需求,调动学生亲自参与构建历史知识的过程,珍视探究方法,突出了素养指征,体现历史教学理念的转变与更新,是新课改下培养创新性人才路径的大胆尝试。

    关键词:历史学科;馆校合作;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9-0127

    一、“馆校合作”的探索模式契合时代发展之主题

    “馆校合作”项目是基于学校与博物馆、档案馆、科学中心等具有社会教育功能的科研单位进行深度合作,为广泛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为学校开辟课外教学空间,为学生搭建研究性学习舞台的教育公益项目。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及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2015年,国务院审议通过《博物馆条例》,提出支持博物馆事业发展,鼓励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强化服务教育、科研、文化建设和大众生活的社会功能,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从历史学科角度开展“馆校合作”项目注重文化建设和人文教育,主要是通过阅读、参观、研习与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成长为独立思考、理性质疑、具有批判性、建设性与创造性的人才。由此观之, 该项目强化学术能力、思维的训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能力与意志的拔尖人才,与国家培育学术领军人才的要旨相一致,具有重大意义。

    1. 符合核心素养培养的新需求

    随着课改的深入发展, 教育部明确提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只有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才能在给学生打下坚实知识技能基础的同时,又为未来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2014 年国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即“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代表了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它们是可迁移、多功能的,这些素养是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在完成义务教育时这些素养应得以具备,并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即 “ Competence/Competency=技能(Skill)+知识(Knowledge)+态度(Attitude)/性向(Aptitude)”,此概念涉及学习者的内在品质和外部行为。从这个角度看,对于人才的内涵界定跨越学科,具有综合性、全面性与可持续性特点。也就是说,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不局限于功利性较明显的理科,文科的基础性功能被提到同样重要的位置。因为它的人文素养熏陶作用显著,直指创新能力以及态度、动机和价值观,更是有助于培养反思性思考这一核心素养的核心。因此,历史学科“馆校合作”项目的人文底蕴熏陶与培养家国情怀的培养是核心素养培养的新途径。

    2. 符合“双一流大学”招生的人才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国际上经济实力的竞争,背后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各类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从当下高校办学理念上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中国大学的追求,大学的人才更多的是依靠中学输送。学术性高中培养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才能满足高校、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要。

    “馆校合作”项目中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联系,倡导学生开思路、勇创新、重参与、乐探究、多求证,将有助于打破学生传统的学习模式,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重要的升学支撑。

    3. 是解决社会文化资源为教育文化所用的有效途径

    “馆校合作”与普通学校教育相比有着独特的运行特点和优势,不仅整合学校和博物馆的资源,更是对这两种文化机构适应时代发展作出了响应。它对新教学方式的探究和应用,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前沿。从学校角度看,该模式有利于借助博物馆等资源,打破课堂空间的限制,补充高中历史教学素材的不足,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有重大意义。例如,各馆丰富的藏品可为教学提供直观模本;其相对开放的环境和巧妙的陈列,可让学生亲临其境地感受自由的学习氛围;学生亦可自己研习得新,拓展思维。

    “馆校合作”除了有利于高中历史教育从传统的教师本位模式向学生自主学习本位方向转变的作用外,还是博物馆承担社会责任、拓展和深化其教育服务的有益尝试。

    综上,从党和国家的宏观政策层面和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改革的时代背景看,在高中历史教育中关注差别、发展潜能,着力培养拔尖人才这一课题富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二、“馆校合作”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馆校合作”的开展是资源综合利用、任务驱动、多次实践的过程。下文以2019年 “广东科学中心科学探营研学活动暨广大附中尖子生培养”为例,简述“馆校合作”的开展。

    1. 综合利用。“馆校合作”的落实需要以博物馆为平台依托。本课题所在单位地处广州大学城。在大学城范围内有科学中心、市档案馆、南汉二陵博物馆、辛亥革命纪念等多家博物馆。丰富的博物馆资源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學校与各个博物馆结成友好合作单位,作为尖子生研学基地,是为“馆校合作”的第一步。

    2. 任务驱动。凡事预则立,任何活动的开展必须有目的意识。在研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把学生带到课外环境中让学生自主探究即可。为提高活动效率,明确学习任务必不可少,是为任务驱动:即在研学的过程中,学生紧密围绕明确的中心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学习。例如,活动任务一:理解讲解员的构建,培养的是尖子生的理解能力;活动任务二:就感兴趣的展物跟讲解员沟通,培养的是学生怀疑与尝试探究的能力;活动任务三:写作、评价教材的构建、评价讲解员的构建都是培养学生的自我构建,强化学术思维、学术能力、创新能力、专业精神的尝试。

    3. 多次实践。研学的开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连贯推进的过程。学生在第一次研学中的收获,需要整理并投入到下一次的研学活动中去检验。笔者在2019年3月份带领参加第一次研学的学生,再次参加科学中心的研学活动。将第一次研学活动任务三的成果予以实践。学生充当讲解员,为参观者讲解,并由科学中心的讲解员进行打分。有此环节,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实践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通过“馆校合作”的多次研习,学生不断习得终身受益的宝贵知识和技能,包括研究方法、处理和综合复杂多变的材料的技能、清晰有效地口头和书面陈述的技能、明确表达观点和让他人理解的能力。因此,“馆校合作”的学习才是生成性、终身性、素养养成性的学习方式。

    三、“馆校合作”路径的理论模型与思考

    “馆校合作”关注优秀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主动自主地发展个性能力,即以历史问题为目标导向,以探究为动力,以发展独立思考、乐于探究、理性质疑、有创新精神素养为落脚点。《新加坡2016年大学预备课程历史教学大纲》提倡通过探究来发展历史理解能力的教学法。该教学理论模型与“馆校合作”的理念相通,值得请益借鉴。

    上图所示的是探究歷史问题的循环过程。该探究型学习模型在本质上是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模型,基本宗旨是:学习是学习者积极构建知识而非被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它以提出指导性的历史问题为开端,接着查找和分析史料以建立历史证据,由此建构尝试回答上述引导性问题的历史解释,最终能够对相关问题做出批判性的回应或者形成一个最终结论。这一过程与笔者上文提供的研学任务的技术路线异曲同工(图示如下表)。

    此外,新加坡课标还提供了探究教学中的角色、责任与互动模型(如下图)。

    探究教学中的角色、责任与互动模型(图二)是先进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核心素养下“馆校合作”历史课堂的科学认知。

    1. 从课堂的民主性看,该互动模式最显著的特征是师生以具体的历史内容为载体,通过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重新建构,使学习者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接受、内化和建构历史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并获得对知识生成的直观与持久体验。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通过提供建议和指导,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历史探究中承担着促进并与学生合作的角色。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是知识的生产者、探索者、批判性思考者和主要记录者。学生要为自己的学习承担个人责任并为自身构建新知发挥重要作用。探究性教学课堂为学生创造了提出问题和质疑假设的机会。作为知识的生产者,学生应当学会针对已学内容提出有效的问题,并且能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评价。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责任在探究方法的连续性过程中愈发增强,便越能发挥优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能力也越能得到锻炼与培养。

    2. 从知识与技能的发展性而言,课堂教学生成的知识具有时下的生成性与未来的生长性。“馆校合作”研学活动中掌握学科知识成果从短时段看,是前一段教育教学的终点,但从更长远看,短时段形成的知识与能力是学生未来发展的新起点。这种认识追求使学生走出课堂,在缺乏教师指导的情境下,也能够独立自主地、以前期知识与技能为依托,发展生产新知。

    核心素养下的历史教学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提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构建。从根本上讲,学生的学习有效性与学习参与度密切相关。因此,为了提高“馆校合作”的有效性,教师在开发与落实时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深刻意识,积极引导学生自发参与课程,自主构建历史知识,升级学生“做”历史的层次,继而推动学生不断提高探究水平层级与思考空间。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突出三重技术要领:(1)以教师为主导,引导过程;(2)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3)重视学生反馈,提高教学评价的效度。

    显然, 新加坡的教学互动模式能够有效阐释“馆校合作”下的研学之路。在“馆校合作”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基于探究性学习结构,注重发展学生史学研究的方法和能力,培育尖子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这无不体现了核心素养下历史学科新定位与历史教育功能的新认知。知识与思想的传递并非只是单向与一维性的,而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探究的形式,互动生成双向多维的主动良性的空间,这是两者共同的课堂指征。换言之,“馆校合作”和上述模式的技术路线一致。

    四、小结

    综上所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以“馆校合作”为路径,开展尖子生培养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勇于突破传统的学习方式,以任务驱动为导向,重视学生需求,调动学生亲自参与构建历史知识的过程,珍视探究方法,突出了素养指征,体现历史教学理念的转变与更新,是新课改下培养创新性人才路径的大胆尝试。

    参考文献:

    [1] 赵亚夫,张汉林.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介(下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注:本文是李渊浩名教师工作室、席长华名教师工作室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系广州教育政策研究课题“基于馆校合作项目下培养创新型人才路径研究”(课题批准号ZCYJ18025)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学附属中学 ? ?5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