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皮里驶往陶朗加

叶鸣銮
横穿塔斯曼
1978年9月7日,船在南澳的皮里港装了7 000吨铝锭,还有约1/3的数量要去新西兰加载,指定的港名是Tanranga。查来查去与其对号的中文名叫“陶朗加”,也有译作“陶朗阿”的。此港位于新西兰东海岸的普伦蒂湾北沿,地理座标是:37°39′S/176°09′E。
出港后,驶出斯潘塞湾往东南行,一过塔斯马尼亚岛就见塔斯曼海了。我们要横穿整个塔斯曼海,并绕过新西兰这个条形岛国的北端,再转向它的东南岸去寻访陶朗加。大体上是顺着经度线绕地球转。随着经度的增加,与国内时差也在递增,驶至新西南北端的Cape reinga 角(雷英加角),差不多跨越了24个经度,这里是172°41′E,因此我们要比国内早4小时迎接日出。
塔斯曼海的平均纬度要略高于我国的渤海。从季节讲,此时是南半球冬春之际,我原以为会像航行在黄渤海一样,总不免要经受寒潮大风,不想几天来都是白云蓝天,风和水暖。我心想,为什么同样的纬度,只不过一南一北,但在各自进入冬令时,却一个显得春意常驻,另一个则风雪酷寒?莫非南半球就沾了这个“南”字的光?“日出东南隅”嘛,这样的地理位置,自然“贴近”阳光些。此乃说笑了。大约,一是这里没有我们要频频经受的西北利亚寒潮侵袭;二是与广阔的大洋连通,海洋性气候特征明显。
绕过雷英加角后再顺新西兰东岸南行, 迎面出现一个向东扩张的凸岸,那是一个半岛,叫Ohena Island。我们在凸岸的凹处找到了隐藏这在这里的陶朗加。
芒特芒阿努伊码头
9月15日船抵湾口外,引水把船引入湾口,再向东一转便到了码头。这是一个山岛地形的海港。山丘上错落有致的别墅仿佛一首明快的迎宾曲,让人生出一种清新愉悦的感觉。我第一次领悟到原来房舍是可以这样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建造的。既不损伤地貌,又与整个环境协调。哪像我们一些楼寓造得那样随心所欲,只顾榨尽地皮的“油水”呢!
船在海图上叫Mount Maunganui(芒特芒阿努伊)的码头靠妥。那时,这里就像一处山乡之地,与码头、海港这样的概念似糅合不到一块。但这却是个腹地颇广、山岛呵护的天然良港──都无需防波堤。陶朗加则在其南面,并要走过一座500公尺长的跨海大桥。
放心的出行
代理很快到船,一位看上去已近老龄的人。他验看了我提供的所有单证,进港手续就算通过了。就是说,什么边防、海关、检疫全他代劳了。这位见面熟的代理,说自已是从英国来这里定居的。他那轻松的口气,听起来从英国到新西兰,就如他在自己国家里从一个城市去另一个城市一样随意。我问他为何喜欢上这里,他说:“气候太好了,非常温和。空气、阳光……很舒适”,“very peaceful”,他特别在意这个”非常宁静”。我又问:“不想回英国了?” 他告诉我刚探亲回来。说到出行,他见我对他们背起行李就走人, 无须牵挂那幢轻易便可进入的空屋而面露疑惑,便加了一个形体动作,说:“是呀,关上门,就可以啦,不用担心。”这里的别墅,门窗都是大玻璃,也无围墙,左邻右舍互不相通,人们就这样随手一关门便外出,如此的安全环境,不禁让人心生羡慕。
两挺高射机枪引来记者
谈话间,来了一位年轻人,自报是记者。我没听清他说的是当地一家什么报。他提出要采访驾驶台左右两舷的二门“炮”。我第一反应是这虎视眈眈的两挺高射机枪惹麻烦了。那时有关方面考虑远洋船所处的复杂环境,为每艘船都配备了自卫武器,在抗战年月那是可以武装一个排的。但这艘益阳轮,不知何故更出挑,竟在驾驶台两舷安装了体型像小钢炮一样的家伙,大凡没当过兵的人,都认为是炮,其实是可对空的高射机枪。这样的火器置于商船上,确也够威风的。
对这位记者,我摸不清深浅,谁知其背景呢?只得同意他的要求领他登临现场。随同的政干解开枪衣,露出雄赳赳机身。约一米长的枪筒能上仰下俯,可射出胡萝卜粗细的枪弹;直径有半米的底座牢牢地固定在甲板上。心想,似有些出格,你毕竟是商船嘛。
记者从不同角度拍了几张照,问了几个相关问题,其中之一是:你们为什么要配置这样的武器?是否受到过侵害?这哪是几句话能让这位外国人理解我们的“防阶级敌人破坏”的理念呢?只好推说是为了防海盗。对方似是而非地点了一下头。
第二天,代理带来一份当地报纸,上面赫然登着一张架设着高射机枪的益阳轮照片。也许,这个在地球偏远之处“离群索居”的岛国甚有包容心,此后倒并无边防之类来扰民。
近来从电视中看到我曾往返多次的索马里水域,海盗竟然演变到如此猖獗,倒使我联想 起那两挺颇有反击力的机枪,倘保留下来,对海盗也真有镇慑作用哩,并且我那“防海盗”三字也非虚言了。
一个好玩又有收获的去处
不知这位英国老先生怎么知道中国人喜食海螺的。他告诉我不远的海边有许多海螺,可以随便拣拾。这下船员可起劲了,纷纷提个塑料桶,穿过码头来到东岸一个突出的小岛。眼前无论是假山般岛景,还是青苔色滩岩上随处可见的小海螺,都引起我们极大兴趣,这倒是个又好玩又有收获的去处。
透明的海水映得岛岸的岩石像在波涌中起伏,大小海螺清晰可见,我们奇怪这么好的海鲜,当地人何以不屑一尝。要是南汇、奉贤的海边伸展出个这样清幽而又遍地是海螺的岛,会是一幅什么情景呢?我触景生情地自问起来。
都说“物以稀为贵”。其反意大概就是“物以多为贱”了。比如在国内的一些海滩,但凡发现少许海螺,必会兴奋而眼疾手快地用两指去钳。这里,一海礁品种不同、大小各异的海螺,反让我们“高傲”起来。挑三拣四地边拣拾,边评说。有拿不定主意的把小半桶青螺倒掉,去挑带花纹的;有的舍大取小,只因耳边飘过“这小的肉嫩”。个把小时后,全都兴高采烈地抬着一桶桶海螺回船。刚出水的海螺,立即与葱姜下锅,真是鲜美之极。
在去陶朗加的路上
平缓的装货速度,让我们有充裕时间去市区探访一次。从码头去陶朗加的途中,让我不由回味起小学春游时在远郊的路上陡步行走的滋味,所不同的是年岁和地区。那个年代,虽然我们到任何港口下地,都靠两条腿去丈量距离,而这次去陶朗加,路途之远、两腿之疲乏,记忆尤为深刻。
我们带着水与干粮,吃完早饭就出发。走出码头不多远,就只有我们这群行人了。疏疏落落的树木和不尽的郊野顺着静寂的道路延伸。足足走了一个半小时,感觉已在陶朗加的近郊了。 在判断方向时,忽遇一位骑车的中年妇女迎面而来。她主动与我们招手示意,还用半生的中国话说:“你们从中国来?”我们有种他乡遇故知之感,遂聚到她身旁。几个船员不约而同地说:“你会讲中文?”“一点点。”她说,“我在驻北京使馆工作过,回来一年多,差不多忘了……哦,那个烤鸭……真好吃……”看得出,与我们的相遇勾起了她在北京工作的美好回忆,并对我们也产生爱屋及乌的好感。她指着不远的一处住宅小区说,就住在那里,一定邀请我们去做客。我们心想,有外事纪律呢,只好多说几个“thank you”。不过心里也确实感谢她的真心实意。在她认真而热情地指引去城里的路后,我们便与她挥手道别,朝远处一座桥走去。
清幽的小城
小城好像就一条主干道。放眼看去,建筑低矮而分散,显示着地多人少的优越。清爽的街区,商店稀疏,店面也小,唯有一家拍卖行似的家俱店较深阔。所陈列的无论沙发橱柜餐桌靠椅,都是真材实料,做工考究,油漆光亮。这么好的家俱就贱价地处理了,看来在这个森林之国,木材是不稀罕的。一种钢丝弹簧的二用沙发,倒很适合我们那时“螺丝壳做道场”的居住状况,就觉人家这创意,值得我们举一反三。
二三爿电器商店也很吸引我们眼球。尤其是洗衣机,在那个刚迈出“改革”之步的年代,我们感到比电视还新鲜。店内除了新品之外也有二手货。这国外的所谓旧货,看上去也就是成色上的差距,既无损坏更不破烂,多是主人出于更新换代拿去处理的。这些旧品,最低的只需10个新币。有一台白色外壳奶黄台面的半旋转洗衣机,标价18新币。大概也从来没有中国船员去问津这玩艺儿,一位船员给了15新币,店主便用车子送货上船。
我们这六七个沿街闲逛的船员,可以说是小城最有人气的一群了。这里不论主街叉道,就像我们年卅夜的万人空巷,真是个天涯海角的地方。我想,要是来这里住,那每天都会品味“把斟独邀春,帘外空巷寂”的情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