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世界》与《流浪地球》:“剧本工业”拓新“电影工业”之维

    闫怀康

    从备受关注的漫改电影《动物世界》到票房冠军的科幻首作《流浪地球》,中国电影人一直在聚焦 “电影工业化”,甚至带有一种“迷思”,高频侵漫了我们的视界。《动物世界》的视效已具世界前沿水准,《流浪地球》也让中国观众看到黄色面庞出现在科幻电影中不再那么稀罕、生硬,依仗资金和技术的加持,配合创作者的美学追求,这些视觉效果已然在大众的讨论声中,节节攀高。然而,这就是国产电影的工业化吗?

    《动物世界》耗资巨大的追逐和地铁内打怪兽的特效戏反而屡被观众诟病,因为在故事情节上毫无意义;《流浪地球》在人物设定上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主人公的人物弧度问题。

    郭帆导演在被问及中美电影工业化差距时,指出工业化的底层逻辑其实是“可量化”“标准化”。导演感概中国电影剧本都没有统一的格式,字号、行间距、标点符号都没有统一的标准,而这些在高度工业化的美国,基本上是剧本写作的常规。工业化是一个理念问题,是思维方式转变的问题,是从文字思维转向图像思维的必要过程,这个过程也是电影剧本格式不断完善统一的百年进化过程。

    一、好莱坞电影剧本格式的历史流变

    电影出现之初,路易卢米埃尔父子通过放映机为咖啡馆的观众呈现了总长20分钟、由十几部长短不一的短片组成的电影。在这份影片节目单上,十几个短片各有一个标题,如“火车驶进车站”“工人离开工厂大门”“宝宝的早餐”等。这些短片的标题就是最早的剧本形态,由于只有简短的情节描述,它们被称为“情节描述格式”(Scenarios)。[1]

    技术不断发展,影片长度逐渐增长,路易卢米埃尔式的纪实性短片失去了市场,叙事性强的短片受到观众的喜爱。由此,编写剧本的重要性逐渐明显,编剧这个工种的职责也越来越清晰。早在电影找到自身特有的原则而成为独立艺术形式之前,它就已经意识到各部门协作对于拍摄的重要性了,当电影不再只是“在摄像机前对视觉效果的即兴发挥的时候,电影剧本就诞生了”。[2]

    美国导演埃德温·波特执导的《火车大劫案》,在剧本形式层面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越,简单的“情节描述格式”已无法满足制片需要,从而完善成为“主要场景格式”(Master Scene Format),而这也标志着现代电影剧本格式的诞生。

    1911年,电影制作人托马斯·因斯发明了一种新的剧本格式——“连续性剧本”(Continuity Script)。这种格式借鉴了福特汽车的装配生产线原理,它包含各种对制片有用的信息,如有多少人物会在场景中、室内还是室外、摄像机的要求等。例如,“25场,帆船上,鲍勃和萨坦的特写镜头:萨坦神情紧张告诉其他人现在他们必须想办法离开这艘船……”通过对剧本的拆解,就可以规划出最有效的制片计划。由此,电影剧本从文学范畴剥离,转变为工业制作的图纸,这使得编剧、导演、摄像师、录音师、演员、后期剪辑师等各个部门可以紧密合作,大大提高了效率。

    但因为“连续性剧本”过于专业——摄影机镜头属性、场景编号、怎样转场等信息严重缺乏阅读性,电影剧本的格式再次随着电影业的变化发生了改变,侧重于故事的“主要场景剧本”格式又重回舞台,并一直延用至今。[3]

    二、剧作层面的西学东渐

    电影《滚蛋吧!肿瘤君》的编剧在分享作为新人编剧第一次创作商业电影剧本时提到,由于经验不足,她主要是借用了“布莱克节拍表”才得以顺利完成第一部长片电影剧本。这个节拍表源自剧作工具书《救猫咪》,这些工具书在总结归纳前人的方法技巧上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炼出自己独有的见解。

    (一)商业剧作的五个核心要素

    1.动作。著名编剧邹静之先生指出,编剧在写剧本的时候一定要有个意识,那就是写“动作”,而这个意识,也正是剧本最基本的常识。电影是用画面讲故事的。温迪·简·汉森提出一种模式:情感→动作→反应[4]。从人物的情感开始,通过动作将情感表达出来,再进行他人对此动作有何反应的描写。《流浪地球》第三幕中的“3,2,1,抬头”桥段,最初剧本写的是“儿子,我爱你……”的冗长台词,最后导演使用了最简洁的“321”,同时伴随着一个抬头的动作,完成了一个浓烈的情感仪式。从文字思维转向图像思维的写作意识,是电影工业化的第一步,体现在剧本创作阶段就是放弃形容词,丢掉那些无法形成视觉和动作的描述。

    2.主人公。一部电影很多人物,谁是主人公很重要,因为观众首先带入的是他的情感。编剧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找到一个陷入困境的主人公,然后给他设计一个困难重重且引人入胜的旅程,在这个旅程结束时,使得观众能对一个普世真理进行思考,或者对某种情感备受洗礼。[5]《流浪地球》改编最为成功的地方,就是从原著中抽出了一个商业类型片的内核——目标!影片选择了刘启作为主人公,给了他一个明确的目标行动线——拯救地球!观众在两个小时内始终围绕这个目标带入剧中人物的情感,而不是迷失在各种天体物理名词和科幻设定上。但也正是因为《流浪地球》的主人公设定不够完整。

    3.冲突。电影冲突是指主人公在完成其目标时,和阻挠其完成目标的人物之间发生的行动和情感上的碰撞。沖突的设置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环境,例如《124小时》《大白鲨》《后天》等;二是他人,例如《钢铁侠》《无人区》《喜欢你》;三是自身,例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禁闭岛》《寻龙诀》。亚历克斯·爱泼斯坦认为高效的冲突应该包含两个层次:第一层冲突来自外部,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他人阻碍;第二层冲突来内部,包括情感和冲动。内部情感冲突和外部行动冲突同时并行交织在一起,才是一个信度和效度高的剧本。[6]《寻龙诀》在这一点上做得较为充分,主人公的冲突不仅来自墓穴机关,还有反派的威胁,同时还有他内心对死去战友的愧疚,这三个层面的冲突集中在主人公身上,立住了这个人物。

    4.结构。每部电影都有开端、中间阶段和结局,但是三者并非线性排序,有多重排列组合的可能。虽然故事的情节顺序可以打乱来讲述,但是一部电影在物理时间上会被观众潜意识分为三幕。为什么是三幕?因为三幕跟人类生活的节奏一样:出生、活着、死亡;醒来、工作、睡觉等,我们的生活就是三幕剧,这是一种集体无意识。悉德·菲尔德将这三幕分别称之为“建置”“对抗”“结局”。[7]电影《动物世界》的三幕结构是非常清晰的,第一幕介绍主人公郑开司所处的正常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的身份职业和性格,以及他的情感需要;第二幕,主人公进入了危险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就是个棋子,需要靠自己的能力来解除自身的危险;第三幕观众和他一起再次回到正常世界。电影《流浪地球》的三幕结构看似不是那么清晰,但从叙事逻辑上,也是十分工整的。第一幕是交代主人公的身份和所处的世界,也就是地球在按照计划流浪中;第二幕是地球遇到危险,主人公参与到地球救援中,并且在第二幕高潮处完成了救援任务;第三幕是主人公回到正常世界,地球再次按计划流浪。

    5.格式。好莱坞电影工业对剧本格式要求极其苛刻,只有按照统一的规范,才能被认可。统一的格式并不是机械的规则、统一的思想,它并不是为了束缚创作者的思路。《编剧圣经》的作者大卫特罗蒂尔曾说过,格式是故事的一部分,它的意义在于帮助创作者捋清楚故事背后的逻辑性。统一的格式,规范大小的字体,台词和动作描写分开,使用几倍行距等都有相应的规范。这样的剧本,一页纸剧本,相当于银幕上1分钟,便于各部门工作开展,成片的质量可以预期控制。这正是郭帆导演所感概的,也是我们所欠缺的,这也是电影工业的第一步——“图纸阶段”。从没有格式到统一的格式,这是最简单的工业化转变,也是最难的转变。理念的转化,成本最低,但耗时最长,因为涉及到习惯和自尊的束缚。人类从农业革命进入到科技革命,前提是承认自己对自然所知甚少,这也是中国电影剧本创作所需要的态度。

    (二)熟悉又陌生的关键概念

    1.“主旨”。关于电影的主旨,和我们传统理解的充满形容词的中心思想不同,悉德·菲尔德认为电影的主题其实是剧本中的动作和人物。主题是通过主人公的行为来传达一种普世真理或者强烈的情感洗礼。温迪·简·汉森提出“主题+基本动作=目的句”的主旨陈述模式,例如,《流浪地球》的主题是“亲情”,基本动作是“拯救”,目的句是“叛逆青年如何在拯救地球的过程中拯救和父亲之间缺失的情感”。

    2.“一句话梗概”。也叫做“钩子”,就是能引出故事的一个崭新想法,这个想法会让制片人愿意马上去读你的剧本。比如,一个男人为了回国见到自己的孩子而不得不去给一个老板植入梦境(《盗梦空间》)。公司团建被困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他们该如何活下来(《一出好戏》)?能够把故事凝练成一句话梗概的剧本,说明故事的目标性强,主人公的行动线很清晰,主体冲突明确。爱泼斯坦给出两个写出“钩子”的建议,一是把相对立的东西放在一起,或者让人物假扮另外一个身份,“钩子”就有了。例如,一个男拳击手和女记者互换了身体,他们的事业将会发生什么变化(《羞羞的铁拳》)。二是“钩子”来自于“如果……会怎么样”这样的思路。例如,如果我继承了100亿,我该怎么花(《西虹市首富》)?

    3.“期待”。制造戏剧性期待是让观众在两小时内保持对影片持续兴趣的首要任务。任何商业电影的主人公都有一个巨大的戏剧性目标,他需要把这个大目标细化成20~23个小目标。编剧的任务有两个,一是把大目标细化成小目标;第二个是把这些小目标勾连成一个前后紧密联系的逻辑流,一个小目标完成之后,又出现新的小目标,这样的故事将变得紧凑、清晰和紧扣主旨,观众就会跟着主人公是否能实现目标的节奏走下去。

    结语

    从《动物世界》到《流浪地球》,我们聊了太多用资金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而对大多数主流商业电影来说,“剧本的工业化”是被我们忽略了的基本环节,有了剧本的工业化才能让创意可执行化,才能让不缺乏想象力的中国好故事更好地转化为好剧本。而这种转变其实不花费任何成本,只需在写作的时候按照规范的格式来运作,这只是个理念问题。

    所以,一个成熟的电影工业模式,首先应该倡导剧本的工业化,一册标准的剧本,是一部电影的良好开端。其次要转换理念,从文字思维过渡到图像思維,统一格式,明确规范,形成一套科学的写作标准。总之,电影人才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是促进我国电影工业化发展的前提。

    参考文献:

    [1][法]图莱.电影:世纪的发明.[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

    [2][匈]贝尔·巴拉兹.巴拉兹.电影美学[M].何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3] 文道.从电影剧本的发展史看中国电影业.(2014-10-24)

    http://www.xinpianchang.com/e1598。

    [4][美]温迪·简·汉森.编剧:步步为营[M].世界图书出版社,2010:12.

    [5][美]埃里克·埃德森.故事策略[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5.

    [6][美]亚历克斯·爱泼斯坦.编剧的策略[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2014:11.

    [7][美]悉德·菲尔德.电影剧本写作基础[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