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综艺仍需挖掘行业原创力

    文化综艺节目不是当下的新事物,当下这波文化综艺热产生的背景和条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毋宁说,供给侧选择文化综艺的理由,更多的是对过度娱乐化、强刺激的娱乐综艺节目“霸屏”的一种排异。这种选择,在初始时确实给受众带来了口味和节奏上的耳目一新,由强资源、强制作能力的机构输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也的确一上来就占据了该类综艺节目能达到的品质高峰。文化综艺、慢综艺或将拯救综艺市场,乃至从根本上改变文娱行业原创力问题的论调,一时间令人兴奋不已。

    目前看来,文化综艺如何产生行业原创力仍需探索。一方面,社会形态和消费心理的跃迁、媒介和平台的发展,使得文娱类产品的消费场景发生巨大改变,院线、音频、短视频等形式,对内容和受众两方面都进行了彻底的分化、切割、重塑。读书类的内容更适合音頻平台,人们习惯于在开车、做家务等场景下收听,影视类的内容则偏向短视频形式,以两分钟的高频剪辑加上个性解说对内容进行“三度创作”,而弹幕和社交媒体等则改变了人们观看和消费文娱内容的目的:那就是,学习第二,谈论第一。

    上述情况在文娱产品的生产和传播方面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以《我就是演员》为例,如果对节目形态进行一个归纳,这仍然是一档“明星+话题”,乃至需要主动制造议题、引起舆论话题的娱乐节目。而一些没有引进竞技、制造话题等操作手法、相对静态的节目,则在本轮文化综艺的浪潮中很快便热度消退了。文化类综艺,如何突破知识介绍的框架,形成与观众的有效互动,构成观众深度参与和讨论的娱乐模式,仍是需要继续探索的。

    (沈河西文,摘自《光明日报》2018年10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