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板块教学模式的初探

    杨德凤 刘长明

    

    [摘 要]“板块式思路”也可叫做“分布组合式思路”,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每个板块集中力量解决一个问题,各板块间紧密联系,深度融合;看似并列实为一层层深入的关系,思路呈现由浅入深、由感知到品评、创造的逻辑顺序。

    [关键词]搜集信息;扶放结合;品词析句;文道结合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28-0080-02

    当前的文言文,对学生来说是新领域,特别是在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小古文教学中,如果教师没有一定的方法与策略,就很可能将小古文上得僵化教条,寡淡无味,这就很难给学生造成思维和情感的冲击力,也难以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鉴于此,笔者认为:对于小古文教学,可以尝试采用“板块式思路”来设计教学。余映潮提到:“板块式思路”也可叫作“分布组合式思路”,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每个板块集中力量解决一个问题,各板块间紧密联系,深度融合;看似并列实为一层层深入的关系,思路上呈现由浅入深、由感知到品评、创造的逻辑顺序。接下来,我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书戴嵩画牛》的课堂教学为例,初步探讨本篇文言文采用的板块教学模式,即“搜集信息,做铺垫;扶放结合,学字词;品词析句,促想象;文道结合,拓思维”四大板块。

    一、搜集信息,做铺垫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在阅读中要重视搜集、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根据学段特点,六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也已经养成了预习的习惯,所以在课前,可制定预习单,让学生搜集相关信息,完成预习单。以下是我需要学生处理的预学单。

    这样的课前准备,为学生搭建学习本课的桥梁,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利用多媒体,利用这个信息时代所能为学生提供的有效资源,进行相关信息的搜集,这为40分钟的高效教学做了铺垫。

    二、扶放结合,学字词

    中国的汉字拥有丰富的情感和文化特点,虽然六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但对于刚刚接触的文言文中的部分字词的音、形、义的理解,有时还是显得有些茫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学习需求以及个体差异等现象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比如,在《书戴嵩画牛》一文中,我首先出示“杜处士、好书画、以百数、曝书画”这四个词语。选择这四个词语,有用意,因为“处”“好”“数”“曝”都是多音字,很容易读错。带着学生理解字义,选择读音,如“数”;通过注释理解词义,如“杜处士”“曝书画”。对于字义的理解,还可以通过古今义的对比来进行教学,如“掉”,课堂中我让一支粉笔自上而下落在地上,即为“落”的意思,再根据插图和课下注释,学生知道“掉”在本文中是指牛的尾巴摆动的意思。这样就是通过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参与到字词的学习中来,这些环节足以体现了教学中的“扶”,这样既避免了汉字的错误解读,也增强了学生传承汉字文化的意识。

    而对于另外一些书中已经有注音的字,则通过学生的预习和课堂中的反复读来巩固,课堂上不必拎出来细说,这就是“放”。这样扶放结合的教学字词的方法,既尊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提高了学生识字效率,习得识字方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品词析句,促想象

    学习文言文就是在学习经典,学习艺术。但学生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学生的学习只局限在读静止的文字,是难以理解文本,走进经典的。所以,还要引领学生看到文字以外的风景—— 展开合理的想象。课标指出: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是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可想象不是凭空胡说,而是建立在一定品词析句的基础上完成的。在《书戴嵩画牛》一课的教学中,我是从三个层次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的。

    1.读

    在本环节中,我分三步走,即:读顺——读懂——读透。

    读顺,这个环节设计教师范读、画节奏讀、师生轮读、男女生互读,目的就是让学生顺畅地诵读课文。教师通过抑扬顿挫的范读,将古文的韵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激发学生爱古文、爱传统文化的热情,就能更快走进文本,体悟角色。

    读懂,就是要疏通文义,明确主旨。这里,设计“师说白话文,生说文言文”和“师说文言文,生说白话文”两个环节,只有师生对答如流,才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真的读懂文本,再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

    读透,此环节以反复品读重点语句为主,了解文言文字词、句式的一些特殊之处。将古今异义词“掉”拿出来对比说,让学生理解意思。将牧童的话拿出来理解。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设计学习,学生已经能把这篇题跋读得很熟了,再来学习下面环节便是水到渠成了。

    2.品

    “品”就是品析想象,此环节我的品析思路是:抓两个人物——牧童、杜处士面对“一幅画”——《牛》的不同态度,来品词析句,引发想象。先设置两个问题“杜处士喜欢这幅画吗?”“牧童喜欢这幅画吗?”让学生找到文中具体的语句后进行品析。

    杜处士的态度是喜爱:

    尤所爱(直接描写)

    锦囊玉轴 常以自随 曝书画(间接描写)

    小牧童态度是不喜欢:

    拊掌大笑 (动作神态)

    “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语言)

    理清人物特点后,在品词析句的基础上,再巧妙地运用了一些方法引发想象。

    (1)结合生活实际想象,如“常以自随”。“你最喜欢的东西,什么时候都会带在身上吗?”这样的问题就让想象有生活积累这个基础,孩子们就有话说了。

    (2)角色替换进行想象,如“拊掌大笑”。让孩子们变成和与自己年龄相仿的牧童,想象当你看别人出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后会怎样拍手大笑,并尝试着做一做,来体会牧童的率真,进而引导学生用怎样的语气说牧童的话才能表现牧童的形象特点。

    (3)借助课文插图想象,如“笑而然之”。杜处士的年龄、学识、修养都和学生有很大距离,学生的想象难度较大,有了插图的依傍,学生想象变得容易多了:“捋胡须”“微微点头”“真是一个爱观察的好孩子”这些杜处士的神态、动作、心理,就被孩子们想象出来了。

    3.说

    就是说这个故事。我用PPT出示说故事的要求: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合理的想象。接着设计活动——四人一小组合作说。在小组中一个学生主说,其他三位学生可根据老师说故事的几点要求来补充、提醒,逐渐丰富故事内容。然后再加大难度,找一位学生变成小牧童,讲自己的故事,此环节要想出彩,就要让学生要仔细观察没有情节的静止的插图,去体验不一样的阅读方式,给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再以情节为抓手,以想象为手段,通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激活学生的思维触角,教师再通过不着痕迹的引导,将文字所展现出来的一个场景,一个画面通过想象还原成有人物、有事件、有情节、有冲突、有结局的故事,让画和文一起进入学生的视野,这样学生便有情可抒,有话可说了。

    四、文道结合,拓思维

    文道结合就是将语文知识和道德修养结合起来。

    《书戴嵩画牛》写作方法是“一事一理”,通过杜处士所爱的一幅斗牛图受到牧童的否定这个故事,说明“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教学中,我再分两步走,先是从评价文中两个人物形象入手,力求把道理讲透,让学生的思维得到真正的拓展。

    1.从牧童的形象入手。抛出问题:牧童为什么会说画上的牛画错了?根据学生不同的回答,师总结引说“耕当问奴,织当问婢”,学生们对课文道理的理解可谓水到渠成。

    2.从杜处士的形象入手。教师先带着孩子回顾了杜处士喜爱这幅画的语句,接着出示问题:“戴嵩真的画错了吗?”接着播放了一段两牛相斗的视频:一头牛夹尾而斗,一头牛摇尾而斗。学生通过此视频就明白了戴嵩没错!杜处士没有喜歡错。牧童错了?他说他见到的事实,也没错!进行了三次引导,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第一次:从戴嵩独到的眼光这个角度;第二次:从杜处士修养深厚这个角度;第三次:从学过的课文中找行家里手,并用填空来巩固拓展。学生们在教师一次又一次的引导下,对文章讲述的道理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也得到了多方位的渗透。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才是他去真正掌握的东西。”在这样的文言文教学中,我就是将知识设计为一个个板块,将静止的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巧妙融合起来,创设真实的内心体验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真实地、强烈地产生自己的内在体验和感受,点燃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欲望,实现情动于中而形与言,让学生在文言文课堂中遇见了最好的自己。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