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津区初中生参与研学旅行的调查分析

    黄衎

    

    

    

    一、研学旅行概述

    1.研学旅行的概念

    目前各国并没有对研学旅行的统一定义。国外研究者多称其为修学旅行或教育旅游,而我国则多使用研学旅行一词。

    日本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从小学到高中不同学段的学生每年要进行一次为期数天的社会学习活动,即修学旅行。教育旅游则是让旅游者将学习作为重要旅游活动,贯穿整个旅游过程。

    就我国而言,研学旅行一词最早由学者陈建南于1998年提出,他认为“研学旅行是旅游者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丰富阅历为目的而形成的旅游活动”。2014年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则将研学旅行定义为“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活动”。

    2.研学旅行的意义

    古代文人素有游学之风,春秋时期孔子带弟子周游列国、唐代高僧玄奘长途跋涉求取佛教经典、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遍访名山大川等,他们都通过游学所获颇丰。而现在,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教育新形式蓬勃发展,其开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研学旅行是让学生将书本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良好途径。另一方面,研学旅行也是课堂内容的延伸和拓展,能够让学生走出校门,见识更加广博的世界,开阔学生的眼界。研学旅行内容涵盖文学、历史、地理等,是包括社会实践、调查研究等多种活动形式的集体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综合思维能力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研学旅行也被明确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将乡土地理纳入中学地理必学内容。其开展是对我国中学教育的完善。

    二、江津区初中生参与研学旅行的调查与结果

    1.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针对初中生是否参加过研学旅行、希望以何种方式参与研学旅行等问题,选取江津区江津中学的部分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表1),总共包括10道题目,其中单项选择题8道、多项选择题2道。共收回问卷315份,有效问卷312份,有效率达到99%。

    江津区下辖5个街道、25个镇,目前共设立中学39所,其中江津中学为江津区直属中学。初中二年级学生比一年级学生更为成熟,有自己的想法,比三年级学生课业负担更轻,更关注校外的事物。因此,将江津中学初中二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更具代表性。本次问卷调查按照标准程序进行,为保证最终获得的数据真实有效,采取无记名方式。

    2.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1)学生对研学旅行的参与和认知情况。学生对研学旅行的参与和认知情况能够最真实、直接地反映当地研学旅行的发展现状,所以在调查问卷中针对这一角度提出了第1~3题,问卷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从统计结果可知,40%的学生听说过研学旅行,但其中仅有13%被调查学生表示自己参加过研学旅行,参与程度较低。只有6%的学生表示自己比较了解研学旅行,而83%的学生都表示自己不太了解或者根本不了解研学旅行。但75%的學生知道研学旅行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活动,说明学生对研学旅行有浅显了解,但研学旅行这一概念在江津区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学生对研学旅行的认识不深入。

    (2)学生对研学旅行的偏好情况。研学旅行的主要参与者是学生,所以他们对研学旅行的偏好也决定了他们是否愿意参与到研学旅行当中,这对当地研学旅行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次调查问卷中这部分问题集中在第5~7题。

    由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80%的学生最希望通过春、秋游或者其他比较自由的方式进行研学旅行,17%的学生更喜欢夏、冬令营的方式,仅有3%的学生愿意选择主题教育活动。而针对最希望进行研学旅行的目的地,41%的学生认为选择重庆市内的地区最好,24%的学生想去国外,20%的学生希望能到国内其他省区,还有15%的学生则认为江津区就不错。由此可知,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不太熟悉的地方充满好奇心,更希望将这些地方作为研学旅行目的地。

    第7题则是询问学生认为最适合进行研学旅行的学科。35%的学生认为地理非常适合进行研学旅行,占据绝对优势地位。认为数学、英语和历史适合研学旅行的学生则各占10%,另外各有9%的学生支持语文和生物。其他学科则被认为不太适合研学旅行。

    (3) 江津区研学旅行的开展现状。研学旅行针对的群体是学生,因此他们对研学旅行的开展现状应当是最了解的。让学生找出江津区研学旅行存在的弊端和制约其发展的限制条件,对推动江津区研学旅行的开展有重要作用。问卷中针对这方面提出了第8~10题。

    综合分析以下三幅图(图1、图2、图3)可知,40%的学生认为江津区研学旅行发展得一般,甚至有38%的学生感觉发展较差,而感觉发展较好或很好的学生仅占22%。针对江津区研学旅行的弊端,76%的学生认为研学旅行没有形成规模,人们的认识也不足。另外,40%以上的学生感觉市场混乱,管理不到位,价格标准不统一,产品缺乏设计,产品开发深度和广度不够,“游”而不“学”的问题严重,出行安全问题堪忧。也有少部分学生认为研学旅行公益性太强、收入过低,因而参与的旅行社少。而在制约因素方面,大部分学生将其归因于宣传不到位,所以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也不了解研学旅行。也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旅行中注重学习,会削弱自己参与的积极性,并且学校、家长和自己对研学旅行的消费观念存在问题。选择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缺乏专业研学旅行人才、活动和解说系统不完善以及旅行社失职、市场不健全、缺少相关产品及服务的学生则分别有44%、35%和32%。另外,也有部分学生认为政府监管不力、法律法规不完善以及维权困难是制约江津区研学旅行发展的原因。

    三、江津区初中生参与研学旅行面临的问题

    1.社会方面

    研学旅行是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的活动,因而更需要整个社会的支持。然而目前只有相关教育部门对其有一定重视。虽然江津区教育科学研究所积极组织对研学旅行的研究,教研员们也积极开展各类赛课、培训等活动,努力推进江津区研学旅行的发展。但是由于其他政府部门等并没有对研学旅行给予相应的关注,所以其宣传推广很不到位,开展过程也不很顺利。即使是与研学旅行紧密联系的江津区旅游局、各旅行社等,目前也没有将研学旅行放在重要地位,同时由于专业研学旅行人才的缺席,很难开发出优秀的研学旅行产品或者探索出应该提供的服务,没有完善的活动和解说系统,所以整体来说,研学旅行的市场并不健全。并且因为其他政府部门的忽视,相关的基础配套措施建设不全面,整个研学旅行市场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定价高低不一,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管力度不够。而出现问题之后,却维权困难。

    2.学校方面

    学校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另一个“家”,教师就是他们的校内“家长”。学校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结构、掌握的教材知识、爱好性格等都非常了解,学校也有众多专职教师,他们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可以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研学旅行产品的开发当中,以教材知识为基础,向外进行延伸和拓展,使用多种教学手段,灵活处理各类活动,避免“游”而不“学”的情况。所以由学校牵头实施的研学旅行应该具有更强的专业性。但实际上江津区只有少数初中学校会进行春、秋游形式的研学旅行活动,并且目的地仅为学校周围可以步行到达的地方。一方面是由于学校课程安排本身就非常紧张,难以抽出时间安排研学旅行,另一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则是安全保障问题。江津区初中学校都为大班教学,人数较少的班级总人数都在40人以上。在研学旅行的过程当中,学校派出的带队教师必定有限,带队教师需要对多名学生的安全负责,而初中阶段的学生又活泼好动,对新奇的陌生事物充满好奇心,所以带队教师很难做到完全避免安全事故的出现。

    3.家长和学生方面

    研学旅行的开展必定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只有在获得了家长的认可之后,研学旅行活动才有可能顺利开展。然而江津区初中生的家长们对研学旅行的认识程度并不深入,甚至有家长没有听说过研学旅行。另外,由于家长的工作性质、经济能力、受教育程度等方面有所差异,所以他们对研学旅行的重视程度和对应的消費观念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因而需要政府部门和学校等加深家长对研学旅行的认识,让他们意识到研学旅行的必要性,然后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研学旅行方案。

    学生是研学旅行实际参与者,他们对研学旅行的正确认知、主动参与能切实推动江津区研学旅行的发展。但由于江津区研学旅行的推广力度不够,所以大部分初中生对研学旅行不太了解,甚至有学生认为研学旅行就应该多游玩,对于重学轻游的研学旅行,则不太愿意积极参与。但高质量的研学旅行必定寓教于乐,将知识融入丰富多样的活动当中。还有部分学生对研学旅行目的地期待过高,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深入考虑,期待到市外甚至国外进行研学旅行,实际开展的难度较大。其实初中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都不深入,哪怕是江津区或者重庆市内的很多地方,也有学生没有去过,或者只是走马观花地去过。而研学旅行能让学生从全新的角度,更加深入地认识这些地方。

    四、结论

    研学旅行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江津区作为县级行政区,其研学旅行的开展也才刚起步,开展现状并不理想,面临诸多问题,未来发展之路也困难重重。本文探讨了研学旅行的概念和意义,并且以江津区江津中学的部分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了解江津区初中生研学旅行的开展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希望江津区未来能够改善研学旅行中存在的没有形成规模、市场混乱、产品缺乏设计、“游”而不“学”问题严重、出行安全问题堪忧等弊端,摆脱宣传不到位、消费观念存在问题、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缺乏专业研学旅行人才、政府的监管不力等限制因素,将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都调动起来,积极推动研学旅行的发展,让研学旅行能够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展现其独特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