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工学商 双赢智用强

    摘?要: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科技化,是农业发展与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与保证。如何实现智能农机企业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效益的真正融合,从而实现校企合作、社会影响、共同成长等目标,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以我校与久保田农业机械(苏州)有限公司的产教融合为例,探索一条农业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集“产教工学商”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之路,共同努力实现“双赢智用强”的良好合作结果。

    关键词:智能农机;产教融合;五位一体;项目;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

    doi:10.14031/j.cnki.njwx.2020.11.049

    作者简介:马燕平(1980-),女,江苏通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农业机械设计方面的教学工作。

    0?引言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一著名论断,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科技的发展,作为立国之本的农业成为科技应用的重要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科技需要人才的支撑,才能更深入的研究,才能更广泛的推广,才能产生更高的效益。如何让智能农机产业真正成为服务农业现代化的主角,作为从事生产的行业企业和农机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如何走出产教融合之路,完成和达到服务现代农业的历史使命和伟大目标,是本项目探索的主题和任务。

    1?研究背景

    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成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动能。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成为产业、社会与教育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智能农机的智能化与高效性,使其成为现代化农机中的“明星”。智能农机的技术复杂性与高度集成性,又让其成为用之太难,舍之可惜的“烫手山芋”。智能农机企业能够看到明显的市场需求,但由于科研发明与现实产业需求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高昂的研发成本,直接导致生产成本不具备市场接受的条件,更谈不上普及应用。许多智能化农机,还停留在理念阶段。现代智能农机企业不仅需要在市场上敏感,也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研究者、从业者的素质培养与技能提升,也是当务之急。这就为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提供了需求前提与契机。

    从事智能农机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更多的还是在传统农业机械基础上,开展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传统的校企合作,更多的表现是“一头热,一头轻,一张纸,一次性”的模式。就是合作需要不是双方的内在驱动,更多的是完成所谓的合作任务,校企都存在“一头热”的情况;在合作挂牌等过程中,存在学校只为了解决就业,企业只想入校招聘等“一头轻”的状况;许多校企合作只停留在协议上,很少开展实际性的活动,就是所谓的“一张纸”;校企合作之初,双方多有往来,合作仪式协议完成后,双方都不再深入推进,是典型的“一次性”。

    2?现状问题

    智能农机人才培养与产业迅猛发展的需求存在很大的差距,一是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脱节,需要解决教学内容更新较慢与企业用人需求变化较快的矛盾;二是企业研发与人才培养不搭配,需要解决企业产品研发与学校人才培养“两张皮”的问题;三是理论技术与岗位技能不相符,需要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环境不连通的矛盾。

    3?具体措施

    本项目以我校与久保田农业机械(苏州)有限公司的产教融合为例,探索一条农业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集“产教工学商”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之路,共同努力实现“双赢智用强”的良好合作结果。具体措施有以下做法,供探讨。

    (1)融合产教理念,打造“产教命运共同体”。在产教融合的理念下,校企双方深入交流,坦诚双方所需,探索校企共商共建共享的多元育人机制。企业的员工,在百万大扩招的背景下,进入高职院校进行理论学习与技能提升,获得学历,提升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2)推进教学改革,实行“校企共育四结合”。实现生产过程与岗位需求、教学内容与企业技能、教学过程与工作流程、市场考验和技能考核相结合。高职院校的学生,不再单独地在校学习,真正实现“工学结合,工学交替”。从一定程度上,学习技能的同时,解决了企业在疫情影响下的“用工荒”问题,学生也有收益。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实训基地采用学院提供实训场地和教师资源,企业投资先进的设备和提供专业指导人员的方式,通过这个实训基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企业所需求的人才标准。

    (3)实行项目教学,推广“仿真考核五层级”。通过“见习岗位生、实习岗位生、学生工程师、专业技术能手、项目负责人”的五级实践考核方式,培养“专业技能强、营销能力强、沟通表达强、服务意识强、项目管理强”的五强毕业生。企业用工不需要再像以前一样,花时间进行岗位培训。毕业生直接适应岗位需求。学院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专业课程内容符合企业实际的发展需要。培养方案分成三部分来进行教学。第一学年夯实基础,学习农机专业相关理论知识。在第一年里,学生要熟练掌握理论知识,丰富自己知识面。学校定期邀请企业专家进行演讲,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第二学年以专业实践课程为主,学校安排企业工程师进入校园授课,帮助学生用实践验证理论知识。这阶段的学习主要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熟练操作设备为主。最后的学年,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初步了解企业文化、工作性质等问题,加强学生的实操水平和职业素养。学生完成教学计划规定课程,考核合格,颁发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大专学历证书、农机行业或久保田相关技能证书。

    (4)服务营销育人,实现“产教工学商一体”。师生参与研发销售全过程,体现员工学生双身份、校企师资双轨制、产品商品双赋能。企业岗位课程,融入学校专业课程体系,共同打造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学生在校学习的内容,就是他能够适应企业,创造就业条件的内容。

    (5)多方利益共享,体现“双创3Q式培养”。从“智商培养、情商提升、财商训练”三个方面明确人才培养的规格。成立冠名班,让学生有入学即入岗的既视感。冠名班的学生在入学后会到冠名企业进行企业认知学习,让学生对将来实习的工作内容和要求有一定的认识,激励学生在校期间学好专业知识,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就业压力。通过企业冠名技能大赛、学生参加企业团建、企业技能大师讲座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与企业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加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发挥大师工作室的效用,引领学生技能发展,多方成才。

    4?结语

    做到真正的产教融合绝非易事。不仅需要双方真诚的投入、共同的意愿、共有的利益,更需要从社会环境、管理制度、组织领导等多方面配合跟进。项目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虽然还没有真正做到“双方投入、人才共育、资源共用、利益共享”的“产教命运共同体”,但已在教学、科研、服务并举的模式下开始了有效的推进,在校企共育、共研、共产、共商的操作下打下了融合的基础,将生产、教学、培训、研发与商业运作有机结合,走向实现“五位一体”的项目目标。通过项目运作,更加关注培养学生的“智商、情商与财商”,实现“入学即入岗”、“毕业就创业”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魏小锐,李阳苹,赵维佺,等.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企联合实验室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 (2):231-234.

    [2] 陆坤,李凤岐,周勇,等.基于“大实践”观的多层次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3(11):78-81.

    [3] 刘尚平. 中职农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及探索[J]. 课程教育研究,2019(1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