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双环”模式下高校二级学院志愿服务工作的构建

    李雪洁 刘艳

    关键词 “一心双环” 高校 志愿服务

    作者简介:李雪洁,宁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专职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刘艳,宁夏大学党委宣传部科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5.200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曾对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发表论述:“中国青年志愿者事业,是我们党领导的共青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工作领域、服务社会需求的一大创举”,“志愿者事业要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國家同行”。志愿服务工作作为高校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校大学生品德素质塑造和培养的重要途径。随着高校对志愿服务工作的不断重视,大学生开展和从事志愿服务活动蔚然成风,但与此同时,高校志愿服务工作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何有效提升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是当下高校践行实践育人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一、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现状

    (一)管理体系不健全

    1.顶层设计不完善

    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行机制的成熟与否。党的十八大以来,志愿服务工作得到了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务院、教育部、团中央等先后出台了有关志愿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管理办法、服务条例等,对构建志愿服务体系、评价体系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对志愿服务的基本原则、管理体制、促进措施等作了全面的规定来推动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但就实际情况来说,各高校负责具体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的二级学院并未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色制定志愿服务工作方案而是直接组织学生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缺乏科学有效的运营管理模式。这种缺乏顶层设计和相应规章制度指导的志愿服务工作直接导致了粗放式管理。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组织者还是志愿者对志愿服务活动认识不到位,无法通过志愿服务这样的实践活动来实现德育的目的。

    2.评估机制不健全

    大部分高校二级学院对于志愿服务活动成效的衡量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对于志愿服务评估的内容和标准缺乏制度化和规范化,依靠个人感受进行评估的主观性较强。在这种情况下,二级学院无法客观掌握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成效、志愿者的参与情况、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面,就会导致志愿服务活动仅仅停留在走过场、流于形式,并未产生有效价值,造成资源浪费。

    3.激励制度有欠缺

    良好的激励制度对大学生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有着直接性的影响。虽然志愿服务的核心是自愿性,也强调主动奉献精神,但据笔者对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大学生心理活动的调查了解,一定的物质或者精神层面的奖励一方面能够对他们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付出给予肯定,另一方面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继续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志愿服务工作的常态化。而目前各个二级学院在志愿服务工作方面缺乏必要的激励政策,无法更好地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持续性的参与到志愿活动中来。

    4.物资保障不到位

    虽然志愿服务活动是无偿性的非盈利活动,但是志愿服务组织的日常运行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为支持。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二级学院并未单独设置志愿服务工作专项经费。各学院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的组织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生工作经费或志愿者自筹,且经费支持有一定的数额上限,很难提供专业并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志愿者外出活动经费。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范围、类别和积极性受到了极大地限制,直接影响了志愿服务质量,阻碍了志愿服务活动长期稳定的发展。

    (二)志愿服务工作内容缺乏创新性,品牌化建设不足

    1.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同质化严重

    随着高校对志愿服务工作的提倡,志愿服务活动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活动数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然而与此同时创新性却相形见绌。大部分志愿服务活动还停留社会公益性、福利事业或者是高校内的一些志愿活动等老套路和旧方式上,活动陈旧缺乏特色。如:志愿服务形式单一、服务领域过于狭窄、同质化严重、志愿服务难以深入人心,甚至有时流于形式,沦为“快餐式志愿服务”,仅仅是为了志愿服务而做志愿服务,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2.志愿服务活动品牌建设不足

    大部分二级学院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领域属于“基础性”志愿服务,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并不高,没有很好的挖掘和利用本学院学科专业特色,也很少开展基于学科专业的志愿服务活动,使得志愿者本身的专业能力无法在服务中得以展现,加之缺乏科学的、常态化管理,难以打造志愿服务品牌活动。

    (三)志愿服务工作培训机制不完善

    1.志愿服务工作组织者专业知识欠缺

    通常情况下二级学院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由固定的志愿服务组织来组织开展,并指定1-2名教师对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的各项问题进行指导解决。但志愿服务组织者和指导教师也鲜少参加规范、专业化的技能训练,作为组织者本身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无法更好的发挥其引领和指导作用。

    2.志愿服务工作实施者缺乏上岗培训

    志愿者接受专业教育培训是保证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目前二级学院对大学生志愿服务专项培训重视不够,往往是发布一项活动后通过大量的志愿者招募,简单的从数量上组成一个志愿者服务团队,直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者缺乏必要的岗前培训,水平参差不齐,对志愿服务的相关基础性知识和专业性技能掌握不到位,导致无法从事专业性较强的志愿服务活动,大部分还停留在基础性公益性的志愿服务活动。

    (四)志愿服务活动行政色彩浓厚

    高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往往由二级学院组织驱动,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来推动志愿服务活动的进行,对行政命令依赖性较强,志愿者更多的是被动接受。学生自发组织和开展的志愿服务较少,命令性、指示性的志愿服务较多,行政色彩较为浓厚。

    (五)大学生志愿者自身素质有待提升

    部分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是因为可以从中获取某种利益,一旦其所需的某种利益被满足以后就会退出志愿服务队伍;部分志愿者仅仅是怀着一腔热忱加入到志愿服务当中,但随着热情的褪去,其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效率和质量也会大打折扣;部分志愿者缺乏相应的社会实践经验和技能,志愿服务效果差强人意等。二、构建高校“一心双环”志愿服务工作模式

    本文所构建的“一心双环”志愿服务模式旨在通过二级学院党委层面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以此为主线指导以学生党员和志愿服务组织为内环,广大团学青年为外环的志愿者组建志愿服务团队,通过专业培训、科学引导等方法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具体措施如下:

    (一)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工作管理体系

    良好的顶层设计是做好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保障,完善的制度是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基石。二级学院在结合学院实际和学科特色、学生特点的情况下制定应制定志愿服务工作方案、志愿服务工作管理制度、志愿服务评估体系、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等。通过对制度的贯彻执行可以科学的引导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同时保障志愿者的各项权益。如志愿服务评估体系,一是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内容,如将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表现、服务时长等作为评定工作的参考要素,其次可以通过对服务项目效果进行赋分和回头看从而对志愿服务效果進行评估,在此基础上进行经验借鉴和下一步完善。二是要组建多角色的评估团队,如志愿服务组织者、被服务对象等来保证评估的公平公正性。志愿者激励政策可以和学生的评优评先、学分赋予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这种方式来激励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志愿者服务队伍中来。还可以通过参考志愿服务组织对志愿者的评估结果对志愿服务者进行评星定级,被赋予不同星级的志愿者可以享受相对应的精神或物质奖励等。

    (二)探索“专业+”志愿服务工作模式,打造志愿服务品牌

    志愿服务的广度与深度是志愿精神境界的表达,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度与高度的彰显。拓展志愿服务的深度,关键是要促进服务活动项目化,打造志愿服务品牌。 首先,要紧扣社会服务需求、结合二级学院专业特色,发挥二级学院的专业特长,探索本学院“专业+”志愿服务项目,与其他公益性、基础类志愿服务活动形成错位发展,向服务对象、社会提供专业化、特色化志愿者服务。通过“专业+”志愿服务,可以推动志愿者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在开展志愿活动的实践过程中进行进一步检验。其次,要在增强内涵上做文章,在实施过程上下功夫,不断创新活动载体,打造服务亮点,努力形成品牌效应。

    (三)开展志愿服务教育培训,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

    一是通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让志愿服务走入课堂教学,利用好思政理论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课程,向大学生灌输志愿服务基本知识,通过对志愿服务相关知识的学习,正确认识志愿服务,领悟志愿在当下的精神内涵,利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践行志愿服务精神;二是邀请专业老师、优秀志愿者代表到二级学院开展志愿服务讲座或宣讲,通过榜样引领和树立典型,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志愿者并尊重志愿者的工作,进一步鼓励大学生主动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三是合理利用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和电子屏、条幅等传统宣传载体,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在潜移默化中种下志愿服务的种子;四是定期组织志愿服务专业知识培训,传播志愿服务过程中所急需专业知识、技术和方法,通过培训使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者掌握专业的志愿服务技能,打造专业服务队伍,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提升志愿服务水平;五是充分利用青马班、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载体,传播和树立志愿服务理念,在思想上将志愿服务与国家的发展统一起来,进一步推动志愿服务的常态化。

    (四)通过党员带团员,构建人人都是志愿者的服务格局

    党员作为高校开展各项活动的生力军是富有活力、积极主动、素质能力相对较高的群体。通过发挥党员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可以辐射周围广大团学青年。作为高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关键少数,深化学生党员与普通学生的血肉联系不仅可以让更广大的学生群体认同志愿服务理念,还可以通过身体力行号召其他优秀团学青年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来。通过高低年级的传帮带、党员和普通同学之间的传帮带逐渐营造人人都是志愿者的服务格局。

    注释:

    丁瑞萍.实践育人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的规范化研究[J].高等教育,2019(10).

    陈璇.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以石家庄高校为例[D].河北经贸大学,2019.

    沈娇.志愿服务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6).

    何晓梅.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