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其锽家书三通及相关问题研究

    刘星彤

    摘? 要:张其锽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但现存相关史料记述相对较少。本文以张氏后人旧藏张其锽三通家书作为全新实物资料,简要介绍三通家书的流传与保存情况,依托家书内容对张其锽的治家之道、为政之道以及家书书法三个相关问题展开研究,拓展现有人物认知,深入发掘三通家书的内在价值。

    关键词:张其锽;家书;治家;为政;书法

    张其锽(1877年—1927年),字子武,号无竟,室名独志堂,广西桂林永福县苏桥镇人,末科进士,民国政要。曾是李经羲内阁的高等秘书、吴佩孚的秘书长、黎元洪特任的广西省省长,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张其锽现存相关史料记述及研究的文章相对较少,散见于与之有交集的人物传记及其亲属的年谱和口述历史中,张其锽家书尚属首次发现且此三通家书并未公开刊行。家书作为一种特殊的应用型文体,其独特性和私密性使其保留了历史的本真,作者将人生阅历和深邃思考形诸笔端,每通家书都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是宝贵的记忆遗产。

    1 流传与保存情况

    1.1 流传情况。张其锽三通家书曾藏于张氏后人。1987年9月,在现藏者的恳请下,时任甘肃平凉市第四中学语文老师的张心伟将三通家书礼让于现藏者。张心伟的父亲与张其锽是同辈兄弟,张父排行十三,张其锽排行十五,张父即张其锽信中的收信人十三哥。三通家书,是张其锽先后写给张父,并经过悉心装裱保存下来的。家书往来期间,清末贡生出身的张父正在甘肃庆阳县令任上。

    1.2 保存情况。此三通家书共三通27页,装裱成册,保存完好。将家书按照装订顺序编号,信札一,信札二,信札三,三通家书均行草书写成,墨迹饱满,册上题有墨书“张上将子武先生家书”,家书信札三所用纸笺上印有“上海艺学社监制”字样。三通家书均未署有明确纪年,分别署有“弟锽启 正月廿四日”“锽再启”“弟锽启 六月十九晚”。据《庆阳县志》历代知县、县长名录记载:“张翘:广西桂林人,民国十四年(1925年)八月任。”[1]1923年7月—1924年6月,张其锽任广西省省长,信札三中写道,“弟去年在南宁”,正好与十三哥上任时间一致。基本可以推测三通家书写于1925年十三哥署庆阳前后。

    2 治家为政与书法

    2.1 治家之道。张其锽出生于广西一个封建大家庭,其父娶有三房夫人,分别为原配黄太夫人、侧室王太夫人及冯太夫人,共育有十二子。黄氏出其颖、其钿、其锐、其镇、其鏓、其钜,依大行分别排第一、第三、第四、第五、第七、第十二名。第十及第十三子其铉、其锁为王姨太所出。其锺、其锽、其钺、其铎为冯姨太所出,分别行第十四、第十五、第十七、第二十名。[2]信中写道,“吾辈兄弟中稍享父福者大哥、三哥、四哥,……七哥以下,皆受挫折者”“父亲殁后,无片瓦立锥,惟卖破烂古董为生。弟不取一物,更无可卖”。父殁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时南海任内,其父虽迭绾据县,而操守谨严,至去世时已家贫如洗。

    据陆军上将广西省长临桂张公墓志铭:“南海公虽久官州郡,未改素履,既殁于官,遗橐肃然。”[3]父亲去世后,仍在广雅书院读书的张其锽无奈担负起养家的重任,家用多賴于书院月试之膏火。据张其锽夫人回忆:广雅书院院生张其锽每月可得膏火银三两,据称维持母子三人生活尚嫌不足,但张常在月课中得优,每次课多得二两,足够养活一家人。[4]任州县时,需要经常接济本家亲友,包括父亲的正室和二姨太以及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家庭负担沉重,一度举债度日。

    张其锽的日常生活颇为节俭,信札三中写道:“弟数年来,冬夏皆一洋布,袴?者甚多,均不暇穿,以为布者至省便也。……弟去年在南宁每顿饭菜,小洋二角,沪寓十年来,未置一器具。”据张其锽夫人回忆,生活中的张其锽,每日只吃两餐,饭菜简单,生活朴素,提倡勤苦为体家风。张其锽在家中既非嫡又非长,庶子治家虽有其特殊性,但并非无依据可寻,桂林张氏《祠规》规定:若族中有仕禄于朝,则以有禄者主之。数人有禄,则以禄大者主之。所谓“祭用生者之禄也”[5]。在家族管理精神上对传统家族的“宗子法”有所突破。

    张氏家族自先祖至今“注重推崇礼乐教化,书礼传家,历代人才辈出,佼佼者数不胜数”[6]。家书中谈及“十二兄署湘潭,虽为时不久,尚能为地方了事,实颇有益”“兄弟十二人中二人早逝,任州县者竟得三人,将来十七弟或亦有此望,虽非甚盛,亦不易易矣”,并认为“吾辈兄弟,借先人之福荫,尚可勉强支撑门面”“此皆祖德所留贻”。任州县其余两人为:张其钜(1871年—1924年)家中大行十二,光绪二十年举人,民国初期任河南省督军署秘书长;张翘为清末贡生,曾委署甘肃庆阳。家书中有这样的论述:“人生斯世,不能有功于今人,则当有功于后人;再不能,则当有功于古人。”而对于如何才能“延世泽而对祖宗也”,必然以教为先,他认为“有功后人,惟有立言或办教育”“每念吾家晚辈失学,栗栗忧惧”“此弟对于子孙所以刻刻不能忘怀,而尤望兄之尽心以教子积德,以裕后者也”。均可从信中读出教育在治家中所占的地位。桂林张氏《祠规》也有家塾修缮及书籍添置方面的规定:“祠系初建租息无多,除春秋大祭外,少有盈余,留为岁修之费,俟将来捐项添置书馆,延师训课,俾贫寒子弟入学。”[7]

    2.2 为政之道。张其锽出生官宦世家,世为州县。祖父张允勋,署封川知县。父张增墉,又名张琮,同治元年(1862年)壬戌科举人,分发广东试用知县,历任广东清远、东莞、顺德、南海等县知事,两署顺德,三权南海,升知府加道头衔,素有政声。

    1903年张其锽参加乡试,中光绪癸卯科第四名举人。第二年联捷甲辰科第八十六名进士。后外放湖南为官,署政芷江,开始了他真正的政治军事生涯。

    张其锽奉手书知十三哥委署庆阳,通过家书中以己为州县之阅历,表达了一些为政之思考,给出的为州县之建议内容具体,切实可行,反映了张其锽鲜明而强烈的个人价值倾向。家书言:“州县造孽至易,而造福亦易,事事须谨慎治之。”张以己之经验指出“盖州县有两大害,易造孽,易闹亏空,于此二者,先能时时留神,则害免而造福可期”,为政州县的关键在于避免这两点。“亲民之官要替民了事,以勤政爱民为念,审判断案中须以责任心出之,慎于用人,不可轻听门丁幕友之话”“不可存得了且了之愿,事事须以责任心出之”。

    张其锽署政芷江时,芷江民情复杂,治安混乱,县务繁剧。据《鱼千里斋随笔》:“每闻盗警,虽深夜必往,常衣短后衣、驰怒马,与胥卒深入林菁搜捕,期必获,盗风以敛。”[8]清末芷江满眼饥饿,萧条,腐败之乱象大为改观。张其锽任广西省省长时,上任后财政困难,虽极力整顿税务、补交地价改善局面,但仍入不敷出。

    家书中他提出主政一方,宜重教兴农,“学务为造就人才之本,宜极力提倡推广”“学务而外,于农业水利亦宜用心,造福尤远也”。开展工作中要虚心领教于明白负望之绅士,同时全面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以求因地制宜,合理发展。并在信中询问十三哥是否还有“上任三月基本熟悉当地情况后通禀当地之情形”之规定,若有则以切为佳。

    张其锽认为实事求是,循名责实,才可以简驭繁,纲举目张。张其锽在任内为官清廉,不贪贿,不私捞民财。他强调:“惟古董万不宜买,衣服车马亦不可不俭,横化钱之事多,则不能做好官矣。”除了经验之谈,也表达了自己对兄长“惟望循良之绩,足继松滋、封川、南海三世”的期许。

    2.3 家书书法。三通家书皆用行草书写成,书衣为黄褐色。张其锽的书法直溯二王,体态健丽,笔意遒劲,蕴含通达、朴素、雄强浑然一体的美,字如其人。

    日常生活中的书法使用不同于单纯的书法创作,明确、易读才可保证家书中信息的有效性。二王书法长期以来形成的内在规范性可以有效保证家书的信息交流功能的实现。

    3 结语

    张其锽家书三通作为实物资料具有珍贵而独特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文章通过对张其锽三通家书的研究,为人物研究提供多维度剖析与解读的可能,先前关于张其锽其人的记述集中于政治、军事,而三通家书为我们勾勒出的是重视教育,提倡勤苦为体家风的大家长张其锽;是主张勤政爱民,慎于用人,因地制宜求发展的官员张其锽;是结体开阔疏朗,用笔颇具气韵的书法家张其锽。三通家书同时也为探讨民国家书书法多取法二王的原因提供了宝贵的案例支持,出于深厚的习练基础,家书沟通者间的亲缘关系以及家书中信息传播的需要,二王书法成为民国家书书法的不二之选。

    家书作为一种特殊的应用型文体,其独特性和私密性使其保留了历史的本真,从人物话语透露人生境遇,人生境遇反映时代背景,是家书所在年代社会环境的真实写照。

    参考文献:

    [1]庆阳县志编纂委员会.庆阳县志(第三编)[M].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11.

    [2]郭廷以等.口述历史·聂其德女士访问记录[Z].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口述历史研究项目资料.

    [3]卞孝萱,唐文权.辛亥人物碑传集[M].瞿宣颖:陆军上将广西省长临桂张公墓志铭.江苏:凤凰出版社,2011:561.

    [4]刘琪.清代书院的膏火奖赏——以助贫养士为中心[J].教育评论,2006(02):85-88.

    [5]张希吕,张心湜.桂林张氏族谱(卷末)[Z].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图书馆藏(民国二十二年本).

    [6]张希吕,张心湜.桂林張氏族谱(第三辑)[Z].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图书馆藏(民国二十二年本):1-2.

    [7]张希吕,张心湜.桂林张氏族谱(卷末)[Z].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图书馆藏(民国二十二年本).

    [8]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二辑)[M].李渔叔.鱼千里斋随笔.台湾:文海出版社.1981.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来稿日期:2020-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