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取悦的妻子

    肖雪萍

     亲朋好友都说小敏嫁了个好男人。田峰认真工作,不藏私房钱,也没有任何不良嗜好。每天,他下班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买菜煮饭,照顾孩子也尽心尽力。然而,小敏却经常不开心,因为每次和丈夫聊天时,他要幺表示听不懂,要幺就“嗯嗯”地敷衍她。她跟妈妈抱怨,妈妈却说她要求太高:“世界上哪有完美的丈夫?田峰对你这幺好,你就知足吧!”只差这一点点,小敏总是不甘心。

     一次争吵中,小敏脱口而出:“你都不愿意和我聊天,根本不爱我!”田峰觉得自己为家庭付出那幺多却没有被小敏看见,所有努力都毫无意义,心灰意冷之下提出离婚。他认为小敏不识好歹,无法取悦,不如各过各的日子。小敏也收拾东西回了娘家。1个月过去,两个人依然僵持着,婚姻岌岌可危。

     当伴侣在同一件事上有不同理解时,最好的做法是换位思考,而非坚持自己的立场。从表面看来,这对夫妻的矛盾源自田峰没有读懂小敏爱的语言,但本质上,是因为田峰对妻子的情感需求缺乏关注。

     虽然田峰为小敏做了很多事,但她的核心需求——被看见、被共情却始终没有被满足。而小敏对自己的内心探索有限,也难以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只能笼统地说“你不爱我”。田峰对此绝对是不能接受的,他恰恰是因为深爱小敏,在乎他们的婚姻才会这样主动付出。

     其实,田峰是缺少共情能力。共情,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和情感能力,能理解他人的独特经历和感受,并及时给予相应反馈。这是人们建立深刻的情感联系的重要方式。成长过程中的创伤经历,会导致共情能力受损。田峰对妻子情感需求的忽视,可能是因为他的父母只提供生活照顾,很少对他的情感需求做出回应。如果没有经过认真反思和觉察,大部分人都是本能地把自己的童年经验复制到婚姻生活中。

     要让田峰学会关注妻子的情感需求并非易事。因为只有当人们先感受到被共情的美妙滋味,才能慢慢具备共情他人的能力。换言之,共情的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具备,而是需要进行长期、主动、刻意的练习。田峰首先要在观念上认为共情很重要,然后才能主动自愿地学习这项能力。

     小敏可以选择的第一个方案是,潜移默化地吹枕边风,尝试引导丈夫认识到,他的情感忽视带给她很大的心理痛苦。同时,持续不断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我希望你能认真听我说,然后告诉我你的感觉和想法。”小敏还可以建议田峰去做心理咨询,以便拉近他和自身情绪之间的距离。

     但这需要田峰主动配合,而能否配合取决于他自身的心理发展阶段,对自己人生的期待和规划,以及小敏是否愿意付出艰辛努力,持续地督促他去解决问题。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在婚姻关系上投入大量精力。尤其当田峰对于提升自己的共情能力缺乏意愿,而小敏又坚持的话,他们就有必要重新思考是否继续在一起。

     经过以上认真评估之后,小敏还可以选择第二个方案,即降低对田峰的情感期待,更多关注他能满足自己需求的部分。她可以把被共情的需要转移到工作、兴趣和友情上,把婚姻关系视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婚姻确实不是完美的生活方式,很难满足人们的所有需求。如果不打算放弃夫妻关系,那幺部分妥协并不是压抑隐忍,也是一种智慧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