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三个对接”实践与探索

    王乾

    摘要:根据产教深度融合的理念,文章基于前期对数控技术专业群开展的问卷调查与访谈的结果分析,首先挖掘了校企合作的动力源泉——合作双赢,然后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实际出发,探究了如何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三个对接”。

    关键词:产教融合;动力源泉;合作双赢;三个对接

    高职教育离不开校企合作。如何推动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三个对接”,既关系到高职教育“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又体现着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

    1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三个对接”的现状分析

    要推进产教融合,首先必须分析当前高职院校企合作的状况。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群是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高职高专)重点专业,也是体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个对接”的省级特色示范专业群。2014年8月以来笔者所在的课题组从专业群中分别选取了2个特色专业和2个普通专业200名师生和15家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展开问卷调查和访谈,考虑到问卷回收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课题组分别设计了电子问卷和纸质问卷,即校企合作调查问卷(企业版)和校企合作调查问卷(高职院校版),因调查对象不同,问卷内容也有所区别,但重点都围绕双方开展校企合作的动机、形式、程度、效果等展开。通过分析与讨论发现:一是四个专业都高度重视产学合作,与多家企业开展了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和订单培养;企业也对校企合作有较高的认知,其中71.7%的企业认为“开展校企合作对企业非常重要或是比较重要”,61.7%的企业对高职院校在企业技术研发和员工培训方面的需求“很大”。二是订单培养班级和冠名班级已根据各自对应企业的生产工作实际制定了特殊的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但过分偏重企业的“订单”培养使得学生“所学所知内容”与“应知应会内容”缺少对应,一窄一宽,从而导致学生就业面狭窄,不利于其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甚至由于“订单企业”难以预测的变化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难以实现再就业。三是虽然双方对校企合作都有较高的认知,但双方的认知度和合作动机存在较大差异。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机明显较低。究其因,31%的企业认为“贵校的毕业生留不住,不愿意耗时耗力参与培养。”69%的企业选择“贵校专业师资、实训条件不足,进行技术革新、员工培训、培养胜任生产岗位的优秀毕业生的能力弱,企业无利可图”。可见,校企合作是一个利益共享和利益冲突的复杂博弈过程,高职院校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增强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才是校企双方深度合作的基础。

    2挖掘校企合作动力源泉,推动“三个对接”

    当前校企合作的难点在于如何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王振洪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双方冲突的有效管理》中建议,校企合作的动力源泉是“双方找到利益的平衡点并建立依赖关系,当这种关系确立,并能形成较好地递进循环,双方就会面临在合作事业上的共同发展”。实践证明,校企合作必须建立在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需求的“双赢”基础上。因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校,企业需要学校为其培养出高质量的实用人才,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仅仅依靠学校是无法实现的,只有学校和企业这两个基本主体密切合作才能最终培养出适合企业需要的毕业生,才能实现校企“双赢”。

    鉴于此,课题组开展了如下活动实践与探索:

    2.1主动融入地方产业链,探索并实践“产业需求+职业能力培养”的办学模式

    按照学院“产教深度融合,工学有机结合”的思路,围绕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需求和培养职业素质高、专业能力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目标,我们将数控技术专业群的建设主动融入常州工业产业链,通过将常州美淼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引进实训基地,以这些合作企业的生产项目为对象,开发项目化课程,实施‘硕目驱动”课程教学。经过2013年的建设,8门专业群核心课程均获得了学院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立项。

    2.2组织多元化的课程团队,推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有效对接。

    坚持校企共建、共享双赢原则,按照“系级领导有老总,专业带头人有总工,骨干教师有能工巧匠”的建设思路,从江苏恒立高压油缸有限公司、卡尔迈耶(常州)有限公司、武进阳湖模具有限公司等合作企业中聘请一批企业专家,分别进到不同的专业核心课程开发小组,组建专兼结合的课程教学团队。打破原有教研室管理制度,组建数控技术专业群教学团队,并实行课程教学团队负责制,即通过公开选拔,让基本素质好、专业能力强、愿意为团队建设发展作贡献的骨干教师作为团队核心及各门课程负责人,由其全权负责相应的课程建设工作,并将专业发展规划、课程教学改革、对口人才培养以及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设备改造和维护等技术服务的质量纳入团队管理范畴,共同进行专业平台课课程标准的开发。在课标的制定过程中,各课程教学团队将企业岗位需求与学生可持续发展相结合,重构课程内容。根据专业群人才培养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课题组开发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专业平台课课程标准。

    2.3灵活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真项目、真环境”生产性实训教学,推动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效对接。

    根据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闭幕式上的讲话精神,信息技术已成为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推手,继续实施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提升信息技术的资源整合能力和优质资源远程输送能力将是职业教育的新常态。三年来,课题组所在的系部不但组织开发、引进和升级了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网络课程、工作过程模拟软件、通用主题素材库、名师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微课程等多种形式的数字化资源;还组织专业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制作了大量与课程教学相关的课程教学视频、图片等素材,也通过外购的方式,获得相关的课程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同时也促进教师间教学资源共享,最终达到助学助教的作用。

    为满足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要求,促使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与企业生产对接,我们按照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要求,校企双方共同组织本专业学生进行橡胶轮胎模具设计与制造、通讯设备零部件设计与制造、工业机器人零部件设计与制造等生产性实训学习活动,在校内实现“真项目、真环境”生产性实训教学活动。与此同时,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开展教学方法改革,根据课程特点灵活采用“上步教学法”、“启发引导法”、“案例教学法”、“微课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仿真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體意识,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主角。

    3结语

    总之,实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三个对接”是高职教育密切产业需求,培养适销对路技术技能人才的根本任务,也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在政府政策引领下,由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充分发挥双主体作用,才能实现合作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