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外日语慕课学习成效研究与发展建议

    白美云 杨育清 田添禾

    

    

    

    摘 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国内主要慕课平台日语类课程的开设情况与特点,并以大学生二外日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其慕课学习行为与效果展开调研。结果显示:慕课对帮助大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效果良好,而对培养语言运用等能力有所不足。为此,在加强“人人互动”的同时,还应尝试 “人机互动”,精研教学内容、融入思政元素,在教材选用与学时安排上,可考虑部分课程与传统课堂对接。

    关键词:慕课;日语;学习行为;学习成效;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G434;H36 ?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1673-8454(2021)02-0015-05

    一、引言

    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的出现与蓬勃发展,不仅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在线资源,也为教学改革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国内日语慕课起步相对较晚,除《日语与日本文化》(目前学习者共17万余人次)于2017年6月在学堂在线上线外,其他课程主要出現在2018年以后。截至2020年12月,在日语学习的主流慕课平台: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智慧树、中国高校外语慕课联盟(UMOOCs),共开设日语类慕课46门。注册量最大的为中国大学MOOC平台的《大学日语》,5轮课程的学习者累计50万余人次,其受众之广可窥一斑。

    笔者以“慕课(MOOCs)”并含“日语”为关键词对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主题检索,通过筛选发现:截至2020年12月,以此为研究方向的论文仅有20余篇,且成果大多集中于“怎么教”,如翻转课堂[1]、混合式教学模式实验[2];对学生在线上“怎么学”“学得怎么样”的研究鲜有触及。故本文立足于此,通过分析大学生二外日语慕课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与效果,以期为外语类慕课建设提供一些现实依据。

    二、研究设计

    1.调查问卷的研制

    2018年1月30日,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新“国标”),对外语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外语教学应遵循本专业教学大纲;融合语言学习与知识学习,以能力培养为导向,重视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

    据此,研究小组经文献研读、反复研讨、专家鉴定和预测试,完成了问卷设计。内容由个人信息、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达成目标、学习行为与效果以及对慕课发展的建议等模块构成。核心内容在参照大学英语慕课学习效果题项的基础上,结合日语课程特点进行了修改[4],采用Likert五级量表法,询问学生与其个人实际情况的符合度,完全同意=5,基本同意=4,不太同意=3,不同意=2,完全不同意=1。

    2.调查对象与问卷信度

    本调查主要以学习了一轮课程(28~32学时)及一轮以上的大学生二外日语慕课学习者为研究对象。自2019年12月6日开始,研究小组利用“问卷星”网络平台发布问卷,通过日语爱好者微信群组织目标群体填写,同时对其中部分学习者进行访谈,历时2周,共回收有效问卷459份,随后对问卷数据进行汇总。

    问卷填写者有男生189人、女生270人;专业包含农学、生物学、经济学、文学、工学、管理学等多个门类。93.03%的学习者在升入大学之后开始学习日语,94.55%的学习者处于日语初级N5以下水平。说明调查对象从性别、专业到日语水平均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研究小组利用SPSS 19.1对正式进入分析的项目数据进行了信度检验,得到关于学习成效三个维度的Cronbach's a系数分别为0.814、0.670、0.810(见表1),总量表的信度系数达到0.858,说明该问卷信度较高,研究数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调查结果分析

    McAuley等认为慕课是“大规模互动参与的免费在线开放课程,通过视频、教材、习题作业等传统课程内容,辅以交互性论坛,将具有共同学习目标、兴趣的数以万计的学习者借助互联网组织起来” [5]。

    调查显示,二外日语慕课按受访者注册量大小依次为《大学日语》《日语与日本文化》《实用日语》《基础日语》。MOOCs教师事先进行教学设计,录制好视频在平台上线供学习者使用,学习者通过网络在平台注册→观看视频→完成作业→在线讨论→参加考试→获得学分、证书,学习成效主要通过系统自动评分完成。在这种新型的学习模式下,学习效果如何呢?

    下面,笔者将从语言知识、自我效能与元认知、语言运用三个维度通过描述性统计逐一分析(见表1)。

    1.语言知识维度

    简单地讲,语言知识学习包含语音、词汇、语法、句法、篇章以及相关的文化知识。根据表1可知,语言知识维度的得分均值M均大于3,说明学生掌握较好。发音部分均值最高(M=4.12,SD=0.876),依次为文化知识(M=3.99,SD=0.940)、词汇(M=3.87,SD=0.910)、语法(M=3.65,SD=1.054),篇章阅读( M=3.15,SD=1.221)均值最低,SD>1说明离散程度较高,学习效果差异较大。

    慕课中语言知识的传授主要依据教师精心设计的8~20分钟的系列短视频。视频经教师团队反复打磨,设计合理、目标明确、逻辑清晰、重点突出;主讲教师发音标准、语言优美、语气柔和;讲解比传统课堂更凝练、更高质、更具吸引力;不受时空限制、可选择性地反复观看,学起来非常方便。观看视频为学习者(96.14%)在平台的主要学习方式(见图1)。具体到每一个视频,70%以上的学习者坚持每个视频都看且一次看完;重点内容反复观看者占近96%。自主学习的微视频关注知识的识记和理解[6],复看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巩固。因此,可复看的优质视频内容有益于语言知识的学习。

    2.自我效能与元认知

    自我效能作为预测外语学习能力的主要变量,影响着学习者对活动的选择、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对活动的坚持程度,直接影响着学习态度。其评价方法众多,这里采用二维、四项评价法,二维即主、客观,四项指主观维度下的动机、信心和客观维度下的知识、技能(对学习管理的掌控)[7]。

    在询问“为何选择日语为第二外语”时,回答 “喜欢日本动漫”(59.61%)的位居第一,其次为“多学一门语言,有助于升学、科研,为将来就业增强竞争力”(47.60%)。可见,与英语学习驱动为“工具型动机”不同[8],二外日语学习动机主要源于兴趣。此数据与最近的一项二外日语学习动机调查结果相吻合[9]。基于兴趣的动机对动机强度影响最大,学习更为积极主动[10]。

    结合表1数据,学习者认为学习兴趣越来越浓(M=4.12,SD=0.761),越来越有信心学好日语(M=4.08,SD=0.821)、实际课堂表现变得积极活跃(M=3.96,SD=0.852),均值为4左右且标准差小于1,说明平台学习有益于自信心的提升。可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即元认知策略M=3.53,SD=1.181),说明有60%以上的学习者基本能自主监控和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SD>1说明学习个体对课程的把控差异较大,从t检验结果来看女生要优于男生。

    自我效能促进了自我决定,学习者在慕课平台积极寻找合适的资源,制定学习计划,每周有相对固定的时间和次数,有近50%的学习者制定了学习计划(见图2),每周学习2小时以上的占84.47%。图3数据表明,仅有7%左右的学习者未坚持学完课程,准备继续参与后续内容学习的学习者占到54.10%;如平台付费仍然考虑坚持使用的也占到近40%(见图4),上述情况反映出智能手机时代,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以建构主义为主要特征,对碎片化的信息倍感亲近[11]。

    在回答“慕课有何优势”时,92.27%的学习者认为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结合前面客观维度——知识、技能方面的数据,笔者认为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智能手机普及时代,大学生线上自主学习能力较之前有所提升。当然,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不乏有“表层自主”者,随着课程难度的加深也会出现动机减退者,这就要求慕课教师深挖课程内涵,提升“深层自主”元素。

    3.语言运用

    在兴趣、工具等动机驱使下,学习者制定了不同的目标。图5显示,62.09%的学习者希望能够运用日语进行简单对话,希望系统学习日语知识的仅有17.86%,与系统学习语言知识相比,学习者更注重语言的输出功能。可见,听说等语言运用、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升是当今大多数二外日语学习者的终极目标。

    通俗地讲,语言运用能力就是听说读写译等综合应用能力。听说能力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础。 据表1语言运用能力维度数据可知,阅读分析、写作与听说交流各题项均值都小于3,说明该部分学习效果偏低,听说(M=2.45,SD=1.260)尤为明显,写作(M=2.90,SD=1.292)次之;SD均大于1,说明离散程度偏大,成绩分布不均。调查显示,在学习方式上,边看视频边跟读的仅有14.08%,可见,慕课学习依然承袭了沉默、被动的“哑巴外语”学习模式。依据“产出导向法”,输出驱动比输入对外语学习的内驱力更大,其完成需要教师设计的真实的、符合学生语言水平的任务,并提供适当帮助,給予针对性的反馈[12]。但目前二外日语慕课设计上输出环节的缺失以及知识迁移受限,决定了慕课学习对语言运用能力提高的学科局限性。

    此外,调查还发现:学习者认为目前二外日语慕课教学重授业,教师的传道、解惑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因此,我们不难理解问卷中83.66%的学习者认为慕课只能作为日语学习的辅助手段。

    四、二外日语慕课的未来发展展望

    二外日语慕课学习虽有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依据问卷中的开放题“对慕课资源的改进意见”,结合深度访谈内容,笔者认为未来日语慕课健康平稳发展还需提升以下几个方面:

    1.尝试 “人机互动”,加强学习监管

    语言类慕课的主要挑战是基于技能而非知识,技能训练要求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互动[13]。慕课通过网络构建了虚拟课堂,但鉴于大规模的特点,师生、生生之间处于隔离状态,主要的互动集中在讨论区,发帖回帖为其主要方式。

    调查显示,互动最为活跃的《大学日语》课程,从每章发帖回帖的情况看,从序章到第八章课程结束,依次为:2060→1517→734→765→781→678→572→591→551次,与庞大的注册量相比,互动量明显不足,且随着课程难度的加深呈递减趋势。其他平台的讨论区,更是形同虚设。访谈还发现:受访者中能够与兴趣相投的同伴结成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寥寥无几。而图6显示,学习者中从不互动、偶尔浏览发帖回帖的占36.24%,从不互动、根本不看发帖回帖的占35.75%。由此可知,慕课学习中如发现疑问,学习者更倾向于求助网络查询和传统课堂的教师。

    因此,为增强语言输出、互动效果,一方面可以通过微信群、QQ群、社区、助教、定时在线答疑或通过腾讯会议等直播软件加强“人人互动”;还可挖掘软件功能,尝试 “人机互动”,具体如下:

    首先,借鉴电子词典、全民K歌等音效技术,尝试实现语音输入与识别、跟读对比打分,提供情景进行配音练习,字幕可关可开,方便学习者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次,授课视频中增加“弹幕”互动。弹幕因具有发送速查的特点,比到讨论区交流更便捷,因此在慕课设计时,教师可提出相关话题,预留1~2分钟时间让学习者思考并发弹幕交流互动。据研究00后的学习者对“弹幕”是认可支持的,90%以上的学生都发过弹幕[11]。最后,外语与计算机教师跨学科联合,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创设虚拟场景,将影视片段、景点等引入慕课,利用智能音箱原理、翻译软件功能,设计剧情仿真对话、虚拟景点介绍、模拟商务会谈等活动,通过情景仿真训练来提高语言运用与跨文化交流能力。

    访谈中,部分学习者表示希望平台识记学习进度、增加学习提醒、实行激励机制、设立奖学金,并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特点推送个性化的学习内容等。对于想要认证的学习者,建议考虑实施通过终端摄像头获取学习状态并建模,运用特定算法来评价学习者听课专注度,[14]以及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学习者情绪识别法识别学习者情感的技术[15],通过不定时的抓拍感知学习者的学习情感、状态与特征,以保障评价的真实性。

    2.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增强慕课的育人功能

    尽管慕课的发展需要高科技支撑,但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才是慕课发展的灵魂。Anderson修改Bloom提出的学习认知分类层次,由knowledge(知识)→Comprehension(掌握)→Application(运用)→Analysis(分析)→Synthesis(综合)→Evaluation(评价)改变为Remembering(记忆)→Understanding(理解)→Applying(运用)→Analyzing(分析)→Evaluating(评价) →Creating(创造) [16]。这不单是词性的变化,更反映了外语教学设计时要注重体验与运用,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但事实上目前的MOOCs可以说是灌输式教学方式在网络教育中的复制[17]。在教学设计上,偏重于记忆、理解低阶层次的知识传授;文化方面的教学设计倾向于突出跨文化交流中的“知识”向度,即传授既有的文化事实。

    访谈中也有学习者明确表示希望慕课教师在教学设计上突出能力培养,通过增设跨文化交流中因文化差异产生摩擦的实例,逐步加大文化知识讲解时日语的运用,例如,测试题型多样化,设计语言输出练习环节;适当扩充课文外同水平听力、阅读、翻译材料等方法,实现学以致用。

    特别是在“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的金课理念下,更要求慕课教师在聚焦认知、理解的基础上,了解学习者的知识性需求,精研教学设计,努力克服“大众化”,体现有别于同类在线课程的“稀缺化”,秉持“内容为王”的设计理念,教法上不断创新,使慕课看起来美、用起来爽、学起来乐。

    智能化时代呼唤慕课的价值走向由知识汲取到“转识成智”,注重培养学生的软技能。[18]当今,许多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过渡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11]。与传统课堂相比,慕课受众群体更为广泛,其社会影响力也更为深远。因此,“立德树人”不仅是学校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更是慕课未来发展所应秉持的价值导向。慕课教师应发挥其传道功能,尽可能地将思政元素融入慕课堂,增强其育人功能。

    3.在教材选用与学时安排上,实现部分课程与传统课堂对接

    如上所述,在中国大学MOOC等四个平台开设的46门日语慕课中,有22门集中于零基础开始的初级课程,教材选用上可谓百花齐放,体现了个性化需求与创新。但这些课程中没有一门使用诸如《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新编日语》等高校选用频率较高的教材。在以外语学科为特色的中国高校外语慕课联盟(UMOOCs)2018年3月上线的《初级日语1》中,教材虽然使用了初学者经常用到的《大家的日语》,但上线后课程无更新,缺乏连贯性。

    慕课的建设与维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所以也可考慮以高校用量较多的教材为依托建设精品课程,在时间安排上,尽量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时一致,有利于更多的高校充分利用现有优质资源采用SPOC或混合方式与课堂教学有机对接,以确保慕课使用率的最大化。

    五、结论

    本文主要基于新“国标”的要求,针对大学生二外日语慕课学习者的学习成效进行了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慕课学习有利于语言知识的掌握、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但对语言运用等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为弥补此类不足,笔者提出了通过尝试 “人机互动”“精研教学设计,在‘稀缺度上做文章”“设计部分课程与高校混合教学对接”等措施来解决。

    如今,随着慕课与传统课堂之间的深度融合逐渐加强,如何进一步提升慕课质量,吸引更多的学习者持续参与,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重要的研究内容。当然,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如取样范围受限于目前集中上线的初级课程,未来随着课程的不断上线,可扩充到中级甚至高级,以提升研究的效度。

    参考文献:

    [1]凌蓉.翻转课堂模式下的日语语音教学设计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8(4):68-76.

    [2]刘婷,陈瑶.慕课支持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验研究——以“实用日语(上)”慕课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9,29(12):55-60+40.

    [3]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90-95.

    [4]尚云鹤.大学英语教学中慕课资源的运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7):125-130.

    [5]McAuley A, Stewart B, Siemens G, et al. The MOOC model for digital practice[EB/OL].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60205419_The_MOOC_ model_ for_digital_practice.

    [6]李颖.高校外语翻转课堂中的教师教学能力研究[J].中国外语,2015,12(6):19-26.

    [7]胡杰辉.外语自主学习能力评价——基于二维模型的量表设计[J].外语界,2011(4):12-17+35.

    [8]周燕,高一虹.大学基础阶段英语学习动机的发展——对五所高校的跟踪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41(2):113-118.

    [9]何涪嘉.基于学习动机改进大学日语二外的教学策略[J].日语教育与日本学,2017(2):45-54+147.

    [10]王婉莹.大学非专业学生日语学习动机类型与动机强度的定量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3):38-42+46.

    [11]于歆杰.论混合式教学的六大关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9(5):14-18+28.

    [12]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7(4):547-558+640.

    [13]Motzo,A.Proudfoot,A.MOOCs for language learning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e case of the Open

    University Italian beginners'MOOCs[A].In Kan,Q. Bax,S .Introduction to Beyond the Language Classroom: Researching MOOCs and Other Innovations[C].Research-publishing.Net,2017:88.

    [14]戴亞平,杨方方,赵翰奕,等.慕课授课中的学生听课行为自动分析系统[J].自动化学报,2020,46(4):681-694.

    [15]徐振国,张冠文,孟祥增,等.基于深度学习的学习者情感识别与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19,40(2):87-94.

    [16]Anderson L W, Krathwohl D R, Airasian P W, et al. A 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 Pearson New International Edition: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J].European Legacy,2003,114(458):1013-1014.

    [17]李亚平,席晓圆.近年来慕课发展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15(11):60-62.

    [18]马爽,胡凡刚.从知识汲取到“转识成智”:智能化时代慕课(MOOCs)的价值走向[J].远程教育杂志,2018,36(6):11-18.(编辑:李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