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分公司信息系统整合研究

    张晓春 马玉慧

    

    

    

    摘要:公司近年来建设开发了许多信息系统,由于当时实际需求和技术所限,许多系统各自独立,信息系统之间缺乏交互和充分共享使用,本文拟通过综合办公平臺系统建设,对多个系统集成、整合,提供在云平台上建立微服务系统的解决方案,满足新时代测井信息系统的高时效、高度共享,达到协同办公的目标。

    关键词:信息系统;综合办公平台;协同办公

    中图分类号:TP311? ?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17-0241-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公司多年来来建设了许多系统,包括经营办公方面、生产管理方面、培训考核方面、测试井专业,这些系统建设时间长短不一,有些已应用超过10年,在生产和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限于当时技术条件、实际需求,系统部署较为简单,应用单一,随着软件技术发展,服务器、操作系统更新换代,业务流程变更,生产经营管理的需求越来越高,各部门协同工作越来越多,现有很多系统已不能胜任现有业务需求,进行现有软件系统的集成、整合工作已经刻不容缓。因此希望借助综合办公平台建设,集成机关经营办公各系统应用,为多系统高效整合开展先导性试验。

    1 信息系统应用现状

    公司成立二十年以来,有参与上级统一建设的系统:ERP系统,财务系统,勘探开发数据库系统,有自主建设的系统:通知系统、请假系统、宣传报道系统、会议系统、培训系统、经营考核系统、档案系统、生产管理系统,仪器仪表管理系统、油料管理、车辆维修系统等。专业系统方面有地面测井系统、便携式地面系统、测井解释系统、试井解释系统、成果发布系统等等。随着生产、管理需求的不断变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有的系统由于建设时间太早、技术落后,已不满足需求;有的系统仍在为测试公司服务。从功能使用上,一些系统仅是为了满足当时的生产或管理方面的需求,需要重新改造适应新环境;从技术应用上,有些系统运行在Windows98、XP操作系统下,软件开发技术陈旧落后,需要全面替代。总之,由于受当时环境、时间、技术水平所限,很多系统没有统一规划,系统之间兼容难、通讯难、资源共享难,为后期维护带来大量工作和麻烦。

    1.1 各应用系统之间存在壁垒,形成信息“孤岛”,数据共享难

    由于业务工作及管理需求,工作人员经常需要使用不同的系统处理工作任务,每个系统各自独立,系统之间没有交互,例如人员、岗位数据在A系统输入使用后,在B系统需要再次录入使用,缺乏数据共享,这意味着工作人员须频繁切换系统,严重影响工作效率,数据利用率低。

    1.2 各系统架构不统一,给使用人员和维护人员带来困扰

    测试分公司目前运行的经营办公、生产管理类系统大多为B/S架构(浏览器/服务器模式),专业系统如测井解释系统、试井解释系统、地面测井系统,多为C/S架构(C),各系统应用的软件技术有很多,如.net ,php,c#,java,C++,delphi,使用人员需要安装各种客户端插件,这些系统同时运行,可能出现插件冲突的现象;需要经常升级软件,因此在配置较低的计算上经常无法正常显示。此外,很多系统仅支持特定浏览器,不同应用系统对计算机环境要求不同,加上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不一,系统应用过程中出现兼容性问题,给系统运维和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工作量。

    1.3 功能重复,存在数据冗余

    测试公司建设的许多系统都涉及基础数据管理功能,例如用户管理方面,岗位管理、部门管理、组织结构,角色管理,这些系统开发时间不同,存在同一功能多次开发,后期维护不同步,导致许多数据重复,操作人员较多,存在数据出错、数据更新不及时。

    在系统权限方面,每个系统均需要开发一整套权限控制管理功能,在业务工作流程方面,通知系统、请假系统、宣传系统、会议管理系统均设计了申请、审批流程的功能,开发人员需要开发、维护多个系统的功能,工作量较大。

    2 系统整合方案

    对现有系统从用户管理、业务应用、技术架构等多方面分析,显然最容易的整合是简单地把页面和功能汇集,但要实现真正的整合,应首先确定目标,分析总体需求,从系统架构、数据模型、业务流程、功能取舍来设计整合方案。

    2.1 统一系统架构

    信息系统在设计时,由于开发平台和基于硬件体系的不同,存在不同类型的系统体系结构。系统架构的统一是整合的基础[1],将系统的逻辑业务,包括用户管理单元、服务注册单元、日志服务单元、数据控制单元等拆分成各个微小服务,每个服务都是独立运行的小系统,单独部署、独立维护,当需求变化时,只需修改某个单元,不影响整体系统,大大减少了运维成本。

    对于系统整合来说,要选择兼容性更强、维护更方便、且健壮的系统架构。先进的系统架构能给开发减少工作量、维护量,开发效率事半功倍。微服务架构是当前业界流行的系统架构。他是在近年来服务系统云化后普遍使用的一种架构[2]。传统的应用程序为单体式架构,前端页面(UI)和后端服务为一个整体,当需求改变时,需改动代码,停止系统服务。若其中某一个环节故障,整个系统停止运行。系统云化、无服务化愈来愈流行的今天,微服务架构成为首选。

    微服务(Micro services),是一种云原生架构方法,其中单个应用程序由许多松散耦合且可独立部署的较小组件或服务组成。微服务架构有别于传统的单体式方案,可将应用拆分成多个核心功能[3]。每个功能都被称为一项服务,可以单独构建和部署,这意味各项服务在工作或出现故障时,不会相互影响。

    微服务架构的特点:一是针对特定服务发布,影响小,风险小,成本低;二是可以根据需求频繁发布版本,快速交付使用;三是低成本扩容,弹性伸缩,适应云环境[4]。

    微服务恰恰是把所有核心功能模块拆分成可独立运行的服务单元,有需求时,只改动某一个单元,形成新的服务。通过服务发现机制自动注册,加入系统,用户可迅速体验更新的系统。微服务架构开发中采用的容器技术将这些业务单元像编排码头上的集装箱一样合理管理,监控系统服务的健康状态,若某一服务发生故障,自动启动新的服务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2.2 统一数据标准

    信息系统的基础是数据,不同时期建设的系统数据标准和格式不统一,比如勘探开发数据库与各采油厂自建系统的井号不统一,不同测井仪器录取的测井数据格式不统一,不同业务系统间,经常存在着数据相互调用,那么需要建立统一的数据交换接口定义,保证双方数据可以进行顺利识别及调用。因此要实现系统有效整合,必须采用统一的数据标准,建立数据接口程序,与其他系统对接,实现数据间的传输和顺利转换。

    例如,对于生产测试业务数据,需要建立测井数据格式的标准协议,以便解释人员、解释系统识别、解析。对于经营管理方面的数据,以ERP数据模型为主,根据不同的数据应用特性扩展源数据模型、建立扩展数据表,能够提高数据的访问效率,对业务数据的访问制定负载平衡侧率,提高系统的访问量,缩短系统的响应时间。

    2.3 业务应用集成

    在每一个应用系统中建设基础数据管理,如人员管理、岗位、组织机构,工作流等重复功能是形成信息孤岛的根本原因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业务系统中重复建设的通用功能剥离出来,建设通用功能,集中维护、统一管理。针对一些相对独立、功能单一的软件,梳理业务流程,以核心应用为基准,集成改造、界面集成、集成开發。

    2.4在云数据中心建立服务虚拟化

    油田公司建设了云数据中心及虚拟化服务器资源池,本着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管理效率的原则,测试公司也陆续开展服务器虚拟化工作,结合本单位信息系统的现状与需求,在整合硬件设施的基础上,软件平台也应集成,建立应用服务,实现资源统一管理、部署自动化、共享化。

    2.5 具体应用

    通知、请假、宣传报道平台各自独立,均有一套独立的用户管理系统、权限管理系统,平台之间不能进行数据共享,平台中涉及的岗位、用户、角色有重叠,资源浪费,考虑将这些平台整合,共同使用一套用户管理系统,设置单一登陆点、权限分别配置的策略[3],结合机关部室的业务,规范办公流程,建设一套测试综合办公应用平台。

    综合办公平台建设是以一个系统框架,多个子系统应用集成,统一的用户管理,根据用户不同角色配置不同的系统。如下图:

    系统分为数据层,服务层,上层应用。在云数据中心建立数据层,提供数据共享服务,对于基础数据,可以通过数据库、Web服务方式与业务系统来共享基础数据,这样的好处是减少服务器成本,减少运维工作量。在服务层中,包括消息服务、流程服务、系统安全服务、过程跟踪服务、知识管理服务、查询搜索服务、组织与账户存取服务等。将中心核心应用、通用服务拆分成各种微小单元,这些服务单元独立运行,独立维护,一旦发生需求的改变,只修改某一单元,而不影响其他服务,为系统扩容降低了开发成本。上层应用只需调用服务API,若某一应用发生故障,系统的其他应用仍然可以正常运行。

    上层应用中可以看到各项系统集成后的功能页面。

    3 结论

    随着企业发展,加快信息系统的整合与集成,建立微服务架构、云数据的应用,也符合集团公司及油田公司对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要求。通过整合、集成与共享,力争打造分公司内部统一的信息资源集成与管理的平台,实现分公司综合管理工作的网络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达到全面提升分公司各项管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管理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1] 彭宇.云计算在企业信息系统整合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14):183.

    [2] 陈光礼.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信息系统整合关键技术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4(34):244-245,267.

    [3] 梁安健,胡宁,罗剑武,等.基于Spring Cloud的微服务构建及软件云化应用研究[J].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2018,36(S1):105-109.

    [4] 李贞昊.微服务架构的发展与影响分析[J].信息系统工程,2017(1):154-155.

    【通联编辑:唐一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