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蓝耳病和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的诊治

    陈举

    摘要:对一例猪蓝耳病和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病例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措施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猪蓝耳病;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7-0020-01

    2016年4月,贵州省瓮安县某猪场发生一起以能繁母猪和断奶猪消瘦、发热、母猪繁殖障碍以及仔猪和育肥猪严重呼吸道症状为特征的疾病。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仔猪发病率高达60%,死亡率可达50%以上;育肥猪也可发病死亡,并常继发其他病原感染。

    1 发病情况

    该猪场共存栏生猪296头,其中,能繁母猪46头,育肥猪34头,哺乳及断奶的保育猪216头。于2016年4月13日开始发病,主要以保育猪为主,发病率高达60%,死亡率在50%左右。由于该场未进行过猪蓝耳病疫苗免疫,而抗体检测发现猪群有蓝耳病抗体水平较高的现象,因此怀疑猪场感染了蓝耳病,到4月23日已死亡猪78头。用氨苄西林、青、链霉素等治疗效果不佳,病情未得到有效的控制。

    2 临床症状

    病猪体温升高至40~42 ℃,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或废绝,部分病猪呼吸急促,咳喘,喜卧、打堆,用药后体温下降趋于正常,部分病猪可吃少量青草或生菜叶,停药后又恢复上述症状,部分小猪出现站立不稳、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濒死期或死后耳尖、下腹、鼻端、肛门、四肢末端皮肤发红或发紫,一般发病后2~10 d出现死亡。

    3 剖检变化

    病死猪可见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心包、胸腔内积液,肺脏尖叶肉样变并有出血,心耳、心冠有点状出血,心脏、肺脏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覆盖,肾脏有少量出血点,回盲瓣出血。

    4 实验室诊断

    (1)取死亡仔猪肝、肺、淋巴结病料接种于普通琼脂、麦康凯琼脂和PPLO琼脂平板上,37 ℃培养24 h,普通琼脂和麦康凯琼脂平板上无菌落生成。PPLO琼脂平板上可见长出针尖大小、圆形、边缘整齐光滑、半透明、灰白色的小菌落。

    (2)无菌采集送检病猪的肝、肾、脾和肠系膜淋巴结接种至鲜血琼脂平板,置37 ℃需氧培养12~48 h。结果肝脏病料培养基上生长出1个灰白色、圆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隆起的中等大小菌落,不溶血。其细菌检出率为25% (1/4)。挑取单个菌落接种至麦康凯琼脂培养基进行纯培养,24~48 h后观察,生长出中等大小的粉红色菌落,涂片染色镜检均呈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经生化试验鉴定为大肠杆菌。

    (3)病毒检测:采用北京世纪元亨动物防疫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抗体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共检测20份血清,结果有17份血清为阳性,阳性率达85%。

    根据以上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诊断结果,综合诊断该猪场发生的疾病是由猪蓝耳病和猪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引起的。

    5 防治措施

    (1)对发病猪群肌肉注射复方黄芪多糖注射液,0.1 mL/kg体重,2次/d,连用2~3 d;肌肉注射氟苯尼考注射液,0.1 mL/kg体重,2次/d,连用2~3 d。病猪同时肌肉注射长效土霉素注射液,0.3 mL/kg体重,每3 d注射1次,连用3~5次。同时在水中加入电解多维饮用。

    (2)做好该病的预防工作。在饲料中添加药物,如每吨饲料添加土霉素600 g,连用3~5 d,,或每吨饲料用利高霉素(林肯霉素+壮观霉素)500~1 000 g,连用5~7 d,或用泰乐菌素(每吨饲料500~1 000 g)、4-磺胺嘧啶(每吨饲料1 000 g),连用7 d,防止新的病例出现。

    (3)加强饲养管理是预防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最基本也是有效的措施。生产应自繁自养,采用全进全出的养殖模式,引进种猪和补栏前先调查该地区蓝耳病及其疫病流行情况,引进种猪应当隔离观察至少4~5周,在隔离观察期间可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进行基础免疫或加强免疫,健康者方可混群。

    (4)做好防疫与监测。这是预防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重要措施。定期对免疫猪群进行免疫抗体监测,并依据监测情况和免疫抗体水平的高低及时加强免疫。定期对猪群中PRRSV感染情况进行监测,一般每季度监测1次,对各阶段的猪群进行采样抗体监测,如果4次监测抗体阳性率没有显著变化,则表明该病在猪场是稳定的。要按规定建立免疫档案,加强疫病发生后的应急措施,当疫病发生时,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对发病猪及同群猪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

    (5)严格环境消毒。做好消毒灭源工作也是预防该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消除猪舍及其排泄物,对各种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切实加强猪舍及其环境消毒,合理选择使用消毒剂,每周消毒1~2次,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严禁与生产无关人员进入生产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