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朝鲜移民金氏新达理家族研究

李丹
摘 要:明末,朝鲜人金氏新达理率其子弟归顺后金。其家族后人因多有功绩而任要职于清,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金氏家族作为朝鲜移民未遗失朝鲜人的民族记忆,他们恋慕朝鲜方物,常亲自或命人前往朝鲜致祭祖坟,并为朝鲜周旋事务。然与朝鲜交涉中,始终效忠于清朝,对清朝有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从某种程度上讲,金氏家族也是跨境民族的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缩影。
关键词:明末清初;朝鲜移民;新达理;金氏家族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8)05-0134-05
关于明末清初从朝鲜移居而来的金氏家族的研究,李光涛和徐凯两位学者的论述最具代表性。李光涛在《记汉化的韩人》①一文中,认为金氏家族是逐渐融入满洲族的。徐凯在《论金简》《清代金氏常明史事考述》等论著中②,集中考证了金氏家族成员的相关史实,并阐释了这一家族为清朝效力并逐步满族化的过程,但未涉及金氏家族与朝鲜的交流往来。虽然金氏家族满族化这一观点在学界相关论述中有所涉及,然而尚未出现对这一家族的专门性研究,且目前域外史料也未能得到较为充分地利用。因此,本文意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关注跨境朝鲜移民的满族化过程和民族认同,并通过利用《朝鲜王朝实录》《燕行录》和“朝鲜文人笔记”等朝鲜相关文献,具体阐释金氏家族与朝鲜的交往及其民族记忆等问题,以此来呈现金氏家族在融入满族的过程中,视朝鲜人为外国人和对满族身份的民族认同,以及保留本为朝鲜人的民族记忆,恋慕朝鲜方物、拜祭祖坟并为朝鲜事务而周旋的多重历史现象,以推进历史记忆与移民文化的相关研究。
一、金氏新达理家族的移居与满洲化
金氏新达理(1607—1657),又称辛达理、新达礼,生于朝鲜义州,于天聪元年(1627)率其弟音达礼、三达礼、季达理三人移居我国东北地区,皇太极授予其通事之职,对后金政权极为忠心。当时新归附的朝鲜人通事登纳米,搜集后金情报并秘密致书于朝鲜,意图引导朝鲜发兵攻打后金,新达理斩获其书并奏报给皇太极,登纳米被绳之以法,其家资赏赐新达理;归附的朝鲜人恩尼比潜蓄异志,常致书朝鲜,新达理又获其书,恩尼比被诛杀。③新达理的这两次截获情报之举,逐渐赢得了皇太极的信任。崇德二年(1637),新达理在清朝征讨朝鲜的战争中立有功绩,皇太极对其优加赏赉,将俘获的高丽人口分编佐领,特命新达理统之。此后,新达理又在对明松锦之战中,“斩获七十人,得马四十余匹,又歼海滨叛贼,有功,复蒙赏赉”④。新達理移居之初就“懋著忠勤,间谍屡擒”使“奸人授首,逆谋潜夺”,⑤并“出奇谋死力,以树疆场之绩,卓然为清朝倚任之臣”⑥。这表明金氏新达理家族脱离朝鲜而愿与清朝密切合作的明确态度。
徐凯认为:“不管满洲人担任何种文武官职都要兼官佐领一职,绝不脱离八旗之根。满洲人都生活在八旗基层单位的佐领之中,佐领是他们的民族归属感所在,也是满洲部族文化的确认之处。”⑦新达理因为其忠诚态度,受到清朝的重视和重用。因此,新达理便被任命为正黄旗包衣第四参领第二高丽佐领。“第四参领第二高丽佐领,系国初编立。始以辛达理(即新达理)管理,辛达理故,以其弟尹达理(又称音达理)管理。尹达理故,以辛达理之子胡住管理。胡住缘事革退,以其弟花住管理。花住故,仍以胡住管理。胡住故,胡住之子他穆保管理。他穆保因病辞退,以其子花色管理。花色故,以其族人三保管理。三保调管公中佐领,以常明(常明为新达理之孙,花住次子)之弟、蓝翎侍卫双保管理。双保故,以兵部侍郎金辉管理。金辉故,以郎中福克精额管理。”⑧
康熙三十四年,“因花色所管高丽佐领人丁滋盛,分出一佐领,以内务府总管署领侍卫内大臣散佚大臣兼管奉宸苑常明管理”⑨。即正黄旗包衣第四参领第一佐领。金氏家族除掌管佐领外,尚有担任侍卫、校尉、通事等文武官职者,如新达理“生子三人,长子噶布拉,原任三等侍卫;次子胡住原任二等侍卫兼佐领;第三子花住原任员外郎兼佐领。花住之子常明,原任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办理上驷院事务,内务府总管、兼佐领。乾隆二年,以监修陵寝规模宏整、工程完固,赐云骑尉”。“新达理之曾孙花色,原任佐领;塔克图,现任三等侍卫;双保,现任整仪尉兼佐领。元孙金九。现孙荫生。又新达理之次弟音达理,原任佐领。三弟三达理,原任通事官,其孙三保,现任巡视长芦盐政,武备院卿,兼佐领。曾孙金鼎,现任蓝翎侍卫。金辉、金鉴,俱系监生。又新达理第四弟季达理,由护军校,从征福建,击海贼阵亡,赠云骑校尉。其长子公保常,次子常绶,相继承袭。又季达理之孙赵柱,现任骑校尉。曾孙济兰,原任护军校;乌林太,原任护军校。”⑩
从这些记载可知,金氏家族子孙不但承袭佐领一职,并多使用满族的起名方式B11,如新达理、音达理、季达理,说明金氏家族因编入八旗掌管佐领并以满族习俗命名等方式更快地融入满族。
金氏家族还通过与满族人通婚逐渐成为满族的一部分。如常明与完颜留保(完颜阿什坦之孙,满洲正白旗人)姻好B12,金简(三达理曾孙,三保之子)之胞妹被选中“秀女”,成为乾隆的贵妃,生有4个皇子,深受宠爱,死后追封为皇贵妃。B13
乾隆九年(1744)《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撰成,金氏家族处于高丽人卷首且为立传者,嘉庆初,仁宗命其族人改入满洲,赐姓金佳氏,即为“抬旗”,由内务府包衣人抬入“上三旗”满洲正黄旗。如金简,“赐姓金佳氏,满洲正黄旗人”B14说明金氏家族经过百十年的发展,已经融入满族,成为望族。金氏家族重视满汉文化,积极参与八旗举办的各类官学,有的还肄业于国子监,接受满族文化。总的来看,金氏家族通过编入八旗、使用满语命名、与满洲贵族通婚、剃发易服、学习满族文化等方式实现着自身由朝鲜后裔向满洲族成员的转变。
二、金氏家族的民族认同
金氏家族原为朝鲜人,但在与朝鲜交涉的过程中,他们仍是为清朝效力,并且与朝鲜君臣互视对方为外国人,说明金氏家族对满族有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金氏家族成员主要通过担任官职为清朝效力来表现其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如新达理和常明在清初战争、康雍乾时期的西北事务中多有功绩;金简在乾隆时期参与了整治工程、清查钱粮、开创用活字套版印刷巨型图书等国家要事,亦成为股肱名臣。金简的儿子金缊布,在嘉庆年间历任工部侍郎、兵部侍郎、工部尚书和户部尚书等职,亦是嘉庆初年的重臣。B15金氏家族为清朝的开创、巩固和建设等阶段的长时间跨度上皆多有贡献。
我们可以周旋于朝鲜事务的常明为例,从常明对清朝和朝鲜态度的区别以及朝鲜对金氏家族来看金氏家族对满洲的民族认同。
首先是朝鲜对金氏家族的态度,朝鲜因与清朝的交涉事务如《明史》辩诬一事得以顺利如愿,认为常明功不可没,故朝鲜君臣为褒常明之功而修治其祖坟。1724年,刑曹判书金一镜言:“常明族属在义州,宜加收录,使之修治常明祖坟。上从之。”B161725年,因为金氏家族为清朝所重用,朝鲜为便于行事也对金氏家族加以笼络,赠朝鲜爵位和修治祖坟。“命修义州故佥知金德云墓。德云有裔孙,时在中国,要我国修治故也。”B17虽然如此,但朝鲜实际上对常明并未有好感,他们认为:“常明虽曰我人之后,既为他国之臣,而敢有外交,其为人之不能谨重,亦可知矣。”B18“渠以彼国宠臣,交通外国,居中纳赂,其人必是阴邪。一朝事发,恐致连累于我国。”B19还认为常明“意索贿赂,壑欲难充,而国不可支”B20。可见,在朝鲜君臣看来,常明为人不谨重,索要贿赂增加了朝鲜国家负担,结交常明是一件非常丢人的事儿,“惟常明特以虏中倖臣耳,以堂堂礼仪之邦,虽国弱力诎称臣于彼,乃寅缘榷倖,以求济事,己自可羞”B21。
其次,从常明对清朝的态度看,他虽周旋朝鲜事务甚勤,但从不向朝鲜泄露清廷机要事务,忠心效力清王朝。如朝鲜大臣韩德厚于1732年探问雍正十年西北战事之时,常明虽参与了康雍乾三朝平定西北的一系列战争,熟悉西北战事,然并未实答,故韩德厚叹曰“常明与金(朝鲜译官金是瑜)谓之同姓,叙兄弟而情甚笃相好,虽如此,岂肯悉吐中国情实,轻泄于外国人也”,且发出“谍路已绝,无以诇探彼人”的感叹。B22当朝鲜的译官崔寿溟要见常明时,常明令旗下通事朴费扬阿回报曰:“(雍正)皇帝初政之时,难与外国人私往来,且昨年行查以后,人言亦可畏。”B23常明先祖虽为朝鲜人,但如今视朝鲜人为外国人。而且雍乾时期,由于对人臣外交的严防和修纂《满洲八旗氏族通谱》对朝鲜后裔的笼络,清朝中期朝鲜裔官员密输清朝情报于朝鲜者亦不多见。由上也反映出金氏家族对其满族身份已有了自己的民族认同感。
除常明外,金氏其他子孙也对清朝保持忠诚,工作成就十分突出,表现出较强的满族身份认同,如金简,金简妹为乾隆帝之淑嘉皇贵妃,深受乾隆器重,历任户部侍郎、工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参与乾隆朝的一系列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事务。在户部任职期间,在清查铸币数量、调控经济和平抑物价方面具有一定的见解,并通过采取措施,有一定的成效。“三十九年,授户部侍郎,管钱法堂。”“四十年,奏:‘京局鼓铸,每年七十五卯,钱九十二万七千三百五十千。岁余二万余千,加以节年余存,遇闰尽可抵放。请裁去闰月四卯。从之。”“命赴盛京察平允库项亏短,关防拉萨礼等治罪如律,奏定盛京银库章程,下部议行。”任工部尚书期间,参与了疏浚京畿淤塞河、修葺明朝十三陵等重要工程项目。“四十九年,请疏浚芦沟桥中泓五孔水道,并请定三、四年疏浚一次。”B24因金简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高宗多次差遣他办理文化事业,如参与《四库全书》的修撰。金简对《四库全书》的功绩不在编审,而是刊刻,开创用活字套版印刷巨型图书,即著名的“武英殿聚珍版”。B25金简将活字印刷术(木活字)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技术上都发展得相当完善,他不仅在技术上将活字印刷术改进了许多,同时还将原有技术、操作过程经验总结成了《武英殿聚珍版程式》,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活字印刷史的珍贵文献。
三、金氏家族与朝鲜的交往及其民族记忆
作为朝鲜人后裔,金氏家族保留了较多的本民族记忆,主要体现在与朝鲜交往和恋慕朝鲜方物等方面。
1.自称朝鲜人后裔且周旋朝鲜事
金氏家族后裔如常明、金辉、金简等均以朝鲜人后裔自居。“彼国金氏常明者,自称我国人后裔。”B26“礼部侍郎阿肃、兵部侍郎金辉、户部侍郎金简,适有夤缘之路,皆示相念之意。金简、金辉以为:‘俺之先墓,在于朝鲜,何敢忘本,当为出力善图云矣。”B27他们积极参与清朝与朝鲜之间来往交流。如雍正元年,常明便有助力朝鲜事之举,“至于蠲贡一事,多是常明之力也,都承旨金始焕,仍陈常明本末曰:‘此乃我国义州人子孙也。其曾祖,丁卯被掳,而其母于康熙,有阿保之功,故其子孙为康熙所爱恤。常明仍袭世职,方带鸟枪总管。通官辈皆其部下也。亦为新皇所偏爱,新蒙宠擢,昵侍左右。译舌辈居间往来,渠言:身虽在此,心不忘本。本国凡事,极力周旋云”B28。常明于雍正年间周旋朝鲜事务,也应了其“心不忘本”之言。再如乾隆年间的金简,也多为朝鲜事务出力,乾隆五十五年,朝鲜国王问回还副使赵宗铉,“金简为人何如?”宗铉曰:“为人精明,于我国事,诚意甚勤。”B29是年,谢恩三使臣回还面见朝鲜国王时,副使徐浩修曰:“到燕后,当以表文,叩谢礼部,而金简之前后款待诚可感,臣等欲齐往致谢。”B30从朝鲜使团的评价可知,金简对朝鲜事可谓颇为用心。常明和金简均有心为朝鲜周旋事务,事无巨细皆有涉及,体现出其作为朝鲜人后裔的民族情结。
2.恋慕朝鲜方物并致祭祖坟
作为朝鲜人的后裔,金氏家族后裔并未因其满族化而丧失了自身的民族记忆,仍对朝鲜的习俗风物颇有好感。据李宜显《庚子燕行杂识(上)》记载:“税官(常明)使译官送言曰,‘吾本义州金姓人之子孙也,来此已过百余年,今闻本国使行入来,切愿一望颜色,愿暂住轿,吾等许之。税官望见轿至,即下椅步出,立于轿前,开轿扉,以面就之曰,‘吾祖先乃是本国人也,吾虽仕宦于此,何可忘本乎。”B31可见其不敢忘本之心态。而且,金氏家族成员亦恋慕朝鲜方物,族人金简令倭克精额作为通官敕使朝鲜之时,顺带“朝鲜人物数帖,或着纱帽,或着騣巾,或冠或笠,必彩画以来,则行祀时挂置壁上,以寓恋慕朝鲜之意”B32。也可见金简对朝鲜先祖和方物的思慕之情。
此外,金氏家族亦常致祭祖墳,“福贵曰俺之先墓在于朝鲜”,“且曰两侍郎每欲历省先墓,此后似或以敕使出去矣云云”。B33金福贵言于朝鲜使臣先墓立于朝鲜,堂叔兵部侍郎金辉和户部侍郎金简欲拜祭祖坟。“(倭克精额)祖先坟墓,在义州,请于回还时致祭。”B34朝鲜通官倭克精额为常明族侄,利用敕使朝鲜之机,致祭祖坟。同时,通官辈皆常明部下。B35通官作为清朝敕行使的例行派出人员,与朝鲜交流较为频繁,也常常为常明效力。B36据朝鲜边镐记载:“故尚书金常明,即被虏人子孙也。其先墓在义州(常明曾祖德云、高祖俊良墓地南山岘,始祖坟在府西六十里。雍正乙巳,因大臣陈达竖碑文,则使行便受来),通官中为其后裔及其在其旗下者出来,则每于归路历省,敕使亦或同入(乾隆戊午,通官朴常柱、朴费扬阿即常明旗下,故历入拜墓、赐墓、直银两。丙申,金福贵即其后属故致祭而上副敕同入。甲辰,敕使及通官俱受金简所托,故偕往致祭。丙午,通官倭克精额即富贵之弟,亦为致祭,而上敕偕入,且求山图及族谱。故使湾府觅给其后。嘉庆己未、癸亥连为历入,而通官景平亦偕入)如行祭,则祭物预为知委湾府使之备给(乾隆丙午,羊三只、纸钱二箱、通官自持来祭馔二桌。所排药果中桂各口碟、红白散子各色饼各二碟、各色果各四碟、炙汤面各一器及大猪二口、儿猪四口、鹅生雉各四只、酒二瓶,自湾府备给)。”B37可见,雍正、乾隆、嘉庆年间,金氏家族成员金福贵、倭克精额前往朝鲜义州对先祖亲自祭拜,金简及常明则通过托付他人或其部属前往致祭。此外,与常明交好的朝鲜国译官李枢、金是瑜,“自称常明之族党,夤缘往来,至谒常明父祖之庙”B38。至嘉庆八年(1803)时祭祀祖坟,金氏家族已入清朝近二百年,此时仍有拜墓其朝鲜先祖的行为和恋慕朝鲜之意,可见,满族化后的金氏家族仍长久地保留着其源为朝鲜人的民族记忆。
四、结语
金氏家族自天聪元年归附后金,根据现有史料可查其移居我国东北地区近二百年的历史,金氏家族用满语命名、学习满族的文化、剃发易服、被抬入“上三旗”和赐姓金佳氏,而最终成为满族的一份子。金氏家族对满洲族有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故归附之初和之后,忠于清朝且多有功绩,为清朝统治的稳固和国家的建设做出了不少贡献,在清代国家边疆的治理和稳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清朝近两百年的生活中,作为跨境民族的金氏家族又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他们始终存留了其本为朝鲜人的民族记忆,这种民族记忆的存续,为其提供了与朝鲜往来,周旋朝鲜事务的机会。金氏家族在清朝的任职效命与长久生活,已然逐步融入满族并最终成为其中一部分,也最终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注释
①李光涛:《明清史论集》(下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年,第639—652页。
②徐凯:《朝鲜佐领考》,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编:《韩国学论文集》第七辑,1998年,新华出版社,第313—319页;徐凯:《满洲八旗中高丽士大夫家族》,朱诚如,王天有主编:《明清论丛》第一辑,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第338—348页;徐凯:《八旗满洲旗分佐领内高丽姓氏》,《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年第5期,第62—73页;徐凯:《论金简》,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编:《韩国学论文集》第十辑,2003年,辽宁民族出版社,第168—178页;徐凯:《清代金氏常明史事考述》,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编:《韩国学论文集》第十六辑,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6—24页;徐凯:《八旗满洲高丽家族与清初战争》,朱诚如,王天有主编:《明清论丛》第九辑,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第129—140页;徐凯:《满洲认同“法典”与部族双重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203—246页。
③④⑩鄂尔泰等编:《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七十二《金氏·新达理》,辽沈书社,1989年影印本,第790、790、790—791页。
⑤⑥盛昱:《雪屐寻碑录》卷十二,《皇清诰赠光禄大夫佐领兼总理内务府三旗火器营事务金公神道碑》,见《辽海丛书》第五册,1985年影印本,第3024、3024页。
⑦徐凯:《满洲认同“法典”与部族双重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133页。
⑧纪昀等修,李洵等点校:《钦定八旗通志》卷五《旗分志五》,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第92页。
⑨鄂尔泰等修,李洵、赵德贵点校:《八旗通志初集》卷四《旗分志四》,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66页。
B11朝鲜式命名略同于今天的汉族式人名,姓后面连着双音节或单音节的名,而满族名则为多音节,且常常有姓不用,在正式场合只用名而不说姓。参见王火:《清代八旗中高丽人名字的语言和民俗特征》,《满族研究》1995年第2期。
B12《朝鲜王朝英祖实录》第42册卷二十九,英祖七年四月一日(癸巳)条,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影印编缩版,1970年,第250页。
B13唐邦治辑:《清皇室四谱》,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集刊》,文海出版社,1966年,第73—74页。
B14B24赵尔巽:《清史稿》卷三百二十一《金简传》,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第10787—10788页。
B15赵尔巽:《清史稿》卷三百二十一《金缊布传》,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第10788页。
B16《朝鲜王朝景宗實录》第41册卷十四,景宗四年四月五日(戊申)条,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影印编缩版,1970年,第315页。
B17《朝鲜王朝正祖实录》第46册卷三十五,正祖十六年七月十一日(戊申)条,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影印编缩版,1970年,第320页。
B18《朝鲜王朝景宗实录》第41册卷十三,景宗三年九月十日(丙戌)条,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影印编缩版,1970年,第301页。
B19《朝鲜王朝英祖实录》第42册卷三十八,英祖十年四月二十三日(丙午)条,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影印编缩版,1970年,第433页。
B20《朝鲜王朝英祖实录》第42册卷三十七,英祖十年三月二十日(丙申)条,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影印编缩版,1970年,426页。
B21韩德厚:《称旨公燕行日录》,载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第50册,东国大学出版部,2001年,第72页。
B22韩德厚:《称旨公燕行日录》,载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第50册,东国大学出版部,2001年,第71、63页。
B23承文院编:《同文汇考》补编卷五《使臣别单五》,国史编纂委员会,1978年,第1662—1663页。
B25徐凯:《论金简》,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编:《韩国学论文集》第十辑,2003年,辽宁民族出版社,第175页。
B26B38《朝鲜王朝英祖实录》第42册卷三十八,英祖十年四月二十六日(丙午)条,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影印编缩版,1970年,第434、434页。
B27《朝鲜王朝正祖实录》第45册卷五,正祖二年三月三日(癸亥)条,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影印编缩版,1970年,第15页。
B28《朝鲜王朝景宗实录》第41册卷十三,景宗三年九月十日(丙戌)条,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影印编缩版,1970年,第301页。
B29《朝鲜王朝正祖实录》第46册卷二十九,正祖十四年三月二十六日(丙午)条,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影印编缩版,1970年,第112页。
B30《朝鲜王朝正祖实录》第46册卷三十,正祖十四年五月二十七日(丁未)条,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影印编缩版,1970年,第146页。
B31李宜显:《庚子燕行杂识(上)》,载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第35册,东国大学出版部,2001年,第359—360页。
B32《朝鮮王朝正祖实录》第45册卷二十二,正祖十年九月十八日(戊子)条,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影印编缩版,1970年,第595页。
B33李坤:《燕行记事》,载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第52册,东国大学出版部,2001年,第453—454页。
B34《朝鲜王朝正祖实录》第45册卷二十二,正祖十年九月十八日(戊子)条,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影印编缩版,1970年,第595页。
B35《朝鲜王朝景宗实录》第41册卷十三,景宗三年九月十日(丙戌)条,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影印编缩版,1970年,第301页。
B36据鄂尔泰所编《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七十二、七十三,辽沈书社,1989年影印本,第790—802页中所记载的朝鲜通官即翻译官主要分布为:正黄旗20人、镶黄旗1人、正白旗4人、镶白旗3人、正红旗2人、镶红旗1人、正蓝旗2人、镶蓝旗6人。从旗籍来看,朝鲜通官一职在满洲八旗中均有分布,正黄旗包衣人尤其多,此与正黄旗包衣第四参领第二高丽佐领和正黄旗包衣第四参领第一高丽佐领中的朝鲜人较为集中有关。因这两个佐领由金氏家族管理,故多为金氏常明等效力。
B37边镐等编:《傧礼总览》补卷之一《通官省扫》,转引自:朴泓燕:《清代八旗朝鲜通事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42页。
责任编辑:王 轲
Abstract:The Kim Clan′s Xindali of Choson led his family members to pay allegiance to the Later Jin Dynasty in the Late Ming Dynasties. The descendants of the Kim Clan also gained important duties in Qing Dynasty due to their contribution, gradually becoming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family. As Choson immigrants, the Kim Clan still retained the national memory of Choson, adorned goods from Choson and always worshiped or visited their ancestors′s graves in Choson by going in person or sending someone, in addition, they often helped Choson deal with some affairs. However, they were still loyal to Qing Dynasty and had strong national identity with Qing Dynasty during their communication with Choson. To some extent, the Kim Clan is also a microcosm of the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of ethnic groups and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 Choson Immigrants; Xindali; The Kim C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