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书法史研究的出版现况

    樊碧博

    关键词:中国书法 地域书法史 出版笔谈

    作为地域书法史研究的学术标杆、文献集成的《中国书法全史》,自2013年7月立项为中国文学艺术发展专项基金文艺出版报刊精品工程资助项目到2021年1月完成出版,历时8年之久,以张永基、赵生泉、孟鸿声、孟庆星、桂雍、李志东为首的一批专家、学者辛勤笔耕,经过出版社的编辑、加工以及作者的不断修改、完善,终于顺利出版。目前已完成《中国书法全史》一期项目六卷本(河北卷、甘肃卷、山东卷、湖北卷、安徽卷、广东卷)的出版任务。

    学术复兴,文献先行。文献的搜集、整理在学术研究中具有基础性与前提性的作用。《中国书法全史》六卷本,可以说是对地域书法史研究领域国内出版空白的填补,也可以说是对地域书法史的研究性与学术性、鉴赏性与可读性结合的探索。在本丛书的整理出版过程中,获得了专业人士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与普遍支持。

    《中国书法全史》六卷本的出版,既彰显出编纂者不辞辛苦、勇于开拓的可贵精神,也体现出中国书法家协会、各省书法家协会与出版社领导、编辑集体对学术出版的执着坚守、使命意识,特别是编辑个体在编辑加工过程中的艰辛劳作和付出,与作者之间的学术互动及其探索创新意识均值得总结借鉴。回首来时路,作为一名书法类图书编辑,能够负责这样一部有分量的学术著作的出版,笔者深感荣幸与感激。以下笔者就以责编的《中国书法全史·安徽卷》为例,简要介绍该卷本的出版缘起与学术价值、编辑细节,以及在编辑出版过程中与作者方沟通交流所得到的教益和收获。

    一、编辑缘起与学术价值

    中国书法历经3000多年的传承与创新,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最具代表的显性符号。2009年,“中国书法”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书法事业有了一个新的起点和发展契机,更加需要从理论研究、创造、保护等方面整体推进。书法史是书法艺术各分支学科研究的基础,但迄今为止,这一基础性研究还很薄弱。中国书法史的研究要向更精深的方向发展,就必须加强对地域书法史的关注与研究,这已引起书法理论界的高度重视和普遍关注。

    目前已有的书法史著作,大多以朝代为基本纲目,围绕作品、书家进行风格评述,多从鼎盛时期、人文气息浓厚的地方着手,从而造成横向(同一时期非书法鼎盛地域的书法研究价值的遗漏)、纵向(同一地域不同时期书法的发展变革的忽略)都有许多疏漏。在书法史研究领域,地域书法的研究极为零散且十分艰难,没有官方协调有力的组织、作者的浓厚兴趣和“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治学精神是做不出来的,因此对地域书法的研究成果较少,在某些领域甚至呈现空白状态。书法出版社成立伊始,即推出《中国书法全史》出版计划。该项目是以地域文化为研究视域,将书法作为该地域历史文化的喻体生命来对话,从笔墨纸砚、字帖碑刻、名家小卒间找寻历史的真言。在很大程度上,我国现有的行政区划是古代历史文化区的延续,以其作为构建表述中国书法史的基本依据,不仅是新颖的,而且是可行的。出版社希望通过打造一套“全”而不繁冗、“细”而富有特色的中国书法全史,从小切口抵达大纵深,将当下不断发展的书法艺术推向繁荣与深入,能比较清晰地梳理出中国书法史的生命脉络,亦希望这套丛书的面世能成为书法史、文化史和出版史有机结合并真正从纸面走向鲜活的开场锣鼓。基于以上考量,出版社提出了《中国书法全史》的选题计划,并得到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大力支持。2013年7月,《中国书法全史》被列入中国文学艺术发展专项基金文艺出版报刊精品工程资助项目。

    安徽自古人文荟萃,底蕴深厚。既有大道至简的老庄文化,也有入古出新的桐城派文化,更有包罗万象的徽州文化。“桐城文派”“新安画派”“徽派篆刻”旗帜鲜明,流派纷呈;邓石如、包世臣、黄牧甫溯古求源,独开新界,引领碑学300年;曹操、嵇康、包拯、黄宾虹、陶行知、林散之等安徽名家,以身示范,引领后人;李白、白居易、杜牧、米芾、苏轼、黄庭坚等流寓名人,流连忘返,遗留名迹。安徽有着不胜枚举且名副其实的名家楷模,具有修史的坚实基础。安徽书法以其精彩的艺术创作实践、宏富的书法理论主张、翔实的文献资料,为中国书法史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但限于各种历史因素,至今没有一部相对完整、系统的史学资料,推出一部涵盖新石器时代至当代的“安徽书法史”,是几代安徽书法人的夙愿。

    通过对安徽书法历史变迁全过程的研究,不但可以看出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理解地域书法和中国书法关系的变化过程,还可以为现今安徽书法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因此,《中国书法全史·安徽卷》项目的立项,不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编辑出版《中国书法全史·安徽卷》,对于展示安徽的书法文化全貌以及明确安徽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落實文化强省战略,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组建队伍与完备体例

    2019年6月,书法出版社与安徽省书法家协会达成《中国书法全史·安徽卷》的出版共识,并列入第一期地域书法史的出版计划。

    作者队伍的组建是原创性学术系列丛书能否顺利出版的关键所在。安徽卷以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为依托,由安徽省书协副主席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桂雍牵头,组建了一支由陈治军、夏冬波、王健、张耕、陈智、欧阳卫东等专家、学者组成的优秀团队。这支作者队伍是来自高校最活跃的一批中青年学者,在其学术领域和思想认知建构上正处于黄金时期,既对安徽的文化、历史、文物考古有深入的调查研究,又对书法创作有着丰富的经验,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极具开拓精神和启示意义。

    为了保证与其他卷本在研究方法、编纂体例上的协调统一,主编桂雍组织了编写的基础性工作,在与出版社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分别在和县、舒城等地主持召开了若干次会议,商讨书法史编写的大纲和基本方法,最终确定了从史实出发,以文献资料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历史研究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突出名家楷模,展现书法流派、摩崖石刻、碑版墓志、民间书法等安徽书法的独特面貌和风格,客观再现安徽书法发展历程和贡献。

    体例是一套原创性学术系列丛书的指导性原则,是灵魂所在。按照编纂原则,《中国书法全史·安徽卷》介绍了汉代以前、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等各个时期的安徽书法发展状况,另外,结合安徽的地域发展特色,专辟“安徽文房四宝”作为最后一章节,介绍安徽文房四宝(宣笔、徽墨、宣纸、歙砚)的历史发展脉络、品牌影响以及为中国书画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作为一部拥有36万字、300多幅配图的原创性学术著作,没有一套完备的体例,是根本无法保障编纂、校对等工作的规范运作和有序进行的。在组稿时期,出版社结合安徽书法的具体情况,在研究的形式、论述的层级、文字规范、注释的形式、图注的内容及格式等方面做了具体的要求,让编纂者有了标杆式的参照体系;在编辑环节,结合其他卷本,同其他编辑共同统一规范了各卷本数字、纪元、图注、表格、注释、专有名词、论述层级、辅文内容、文献底本等涉及编辑加工规范等方面的体例,并对发现的问题随时沟通、及时解决、广而告之,从体例上保障了各卷本编辑出版的协调、统一、严谨。

    三、编辑感悟与心得体会

    学术著作,尤其是此类原创性学术系列丛书的出版,绝非一日之功。其“旷日持久”的原因,除了约稿、撰稿难之外,该丛书的编辑工作也有一定的压力和难度。对于此类卷帙浩繁的原创性学术著作,出版社尤其是具体负责的编辑只有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确保整个项目逐步推进。该项目自2013年立项,到2021年正式出版,编辑对该丛书进行了细致的编辑、校对,并一一核实文稿中的疑问,无疑是希望正式的出版物能更准确、更权威。回顾本书的编辑过程,有几点深切的感受是值得一提的。

    第一,编辑一部书法类的学术著述,对书法编辑人员是一个绝佳的锻炼和提高综合素质的机会。笔者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对书稿中涉及的文学人物耳熟能详,对他们在书法方面的成就也颇感兴趣。对于习惯于文学思维模式思考的笔者来说,是一个调动积累、重新学习和探索创新的过程。其实,从笔者的角度来看,在职业生涯中能有这样的学习和锻炼机会也是极其难得的。

    第二,编辑工作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匠心精神。做一名合格的专业编辑,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学识和素养外,更需注重编辑使命感与责任心。在一定程度上,书稿编校质量的高低取决于编辑的责任心。编辑学术类著述,尤其是历史类的著述,是一项严肃的工作,标准和要求都比较严格,难度也比较大,容不得半点懈怠和疏忽。

    第三,勤沟通,多交流,实现良性互动。笔者在审稿过程中,既注重历史地位的定位和学术思想的评判,也不放过知识性疑点,做到与作者勤沟通,多交流。《中国书法全史·安徽卷》的写作是通过主编及众多作者协同分工、艰辛付出而完成的。由于作者方和编辑本着互相尊重、实事求是的原则,在编辑出版过程中虽然感到辛苦,特别是在查证引文、核对事实、评价定位方面费力劳心,但基于互谅互信、精诚合作,给彼此留下很好的印象。尤其是笔者,获得了一次对安徽人文、历史、书法的学习机会,增强了笔者对地域书法出版的信心。

    第四,多调动作者的积极性,善打时间差。作者是最了解书稿的人选,编辑要善于利用资源。在付印前,笔者调动作者的积极性,在书稿发排进行一校、二校、三校时,利用时间差,寄一份校样给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并建议将校样逐一发到作者手中,让每一位作者再将引文逐一核查,力求引文必须与所标书目版本一致,让作者及主编核对、审看和把关,如有疑问或改动,可加备注详细说明。此做法实际效果颇佳,发现和修正了大量引文的漏错失误之处,得到作者的配合和肯赞。与此同时,为了确保书法史撰写的准确性,还专门邀请安徽史学专家对书法史进行审核把关,以防以讹传讹和遗珠之憾。安徽出版人刘云鹤多次参加编撰体例讨论,并对全书进行通审、通校;资深出版人、书法家黄书权应邀对付印前的书稿进行审核,并提出不少宝贵意见。

    通过《中国书法全史·安徽卷》的编辑出版,笔者深刻地认识和领会到:编辑工作是一项繁杂琐碎、需要艰辛付出的创造性职业,要有精益求精的态度和甘于奉献的敬业精神。尤其是作为一名专业类图书编辑,要坚持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以扎实的专业学识、执着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坚守学术良知,求真务实,为我国学术的繁荣发展、民族文化振兴献智献力,做一名守望精神家园的工匠。

    四、结语

    《中国书法全史·安徽卷》是迄今安徽省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安徽书法发展脉络的专著,不仅具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之功,更有知往鉴来的学术价值;不仅在于对安徽地域文化、书法脉络的梳理,更在于以此推动当下业界對安徽书法的重新认识,把研究引向深入,使更多的人关注它、了解它、研究它,形成一批更有价值的新成果,从而促进安徽书法事业的进一步振兴与繁荣。

    在出《中国书法全史·安徽卷》由于人力、物力、财力所限,存在征集面不广、研究视野不宽、方法不多元的情况,不够深入、严谨、全面,有待提升的空间还很大。书法出版社和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也会根据新资料和新成果对《中国书法全史·安徽卷》适时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作为出版社和编者,我们旨在抛砖引玉,引起其他省份对地域书法研究的关注,进一步抢救性发掘历史文物、批判性传承地域文化,发扬具有人文生命的“地域个性”,从而更好地促进书法事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系书法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