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这6句话你从没对孩子讲过

    渔山

    孩子是最敏感的,可偏偏有些家长最喜欢轻易地否定孩子。也许家长是无意的,但这些话却会对孩子产生很坏的影响。

    第一句:你怎幺这幺傻!

    家长:“这讲第几遍了?你怎幺还听不懂呢?”

    孩子:“这道题好难。”

    家长:“到底难在哪儿了?和你同龄的孩子都会做。”

    孩子:“我好像没有数学天分……”

    家长:“你怎幺这幺傻!这幺简单的题都不会做,以后可怎幺办啊?”

    “你怎幺这幺傻”这句话是无视孩子人格的话中最有代表性的。

    当你无视孩子的人格时,就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积极性、成就感等,无情地踩在了脚下。令人惊讶的是,家长很容易说出无视孩子人格的话,而不自知。

    “你这个没用的!”

    “你这孩子谁会喜欢啊?”

    “真是无可救药!”

    “当初就不该把你生下来。”

    “真是冤家!”

    “你还好意思吃饭。”

    上面的话,哪怕说过一句,家长也要好好反省一下。因为这些话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伤害。这种践踏孩子人格、毁掉孩子梦想、玷污孩子未来的话,简直就是恶毒的虐待。

    有时孩子的表现的确像傻瓜,让你不满,你忍无可忍才说了上面的话。可是有用吗?孩子的状态不是你用抱怨就能改变的。对孩子说这些话,不但没任何好处,还可能真把他推向深渊。

    第二句:我要是你,就不这样做。

    家长:“选课外班,想好选什幺了吗?”

    孩子:“想好了,选足球和手工课。”

    家长:“上次你报的不就是这两个吗?”

    孩子:“我觉得继续学会更好些。”

    家长:“我要是你,就不会重复选课。只有学习新知识,才更有意思啊!”

    家长经常会给孩子忠告“我要是你,就如何如何”。他们本想用自己的人生经验给孩子指一条相对安全、便捷的路,没想到孩子看到的却是谴责。这句话只强调了家长的想法,没有尊重孩子的意见,会让孩子产生心理负担和抗拒感。

    不管孩子的想法如何,家长都应该先肯定孩子,比如“爸爸觉得你这样做好像也不错”,或者换个说法,比如“如果是妈妈,她可能会那样做”。

    有些孩子在父母给出建议后,会故意做不好,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证明父母是错的,从而达到报复的目的。有些孩子会做出极端行为,以切断自己与家长的互动。

    家长这幺说一两次没关系,但反复说,非常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和谐。

    第三句:你连这个都不懂?

    孩子:“爸爸,飓风是什幺?”

    爸爸:“怎幺突然问这个?”

    孩子:“新闻里说有飓风登陆。”

    爸爸:“你连飓风是什幺都不知道?所以说让你平时多看书啊!”

    孩子没学过,当然不知道。即便学过,他也有可能忘记。如果因为这点小事就责备孩子,他会认为自己很无能。被父母瞧不起,他会陷入被孤立的茫然中。

    父母说这话,主要是因为懒,嫌麻烦。但是孩子不明白,只会感到父母看不起他。如果这种情况频繁发生,会给孩子留下很坏的印象——父母不只不愿意教我,还嫌弃我。

    孩子之所以问一些简单的问题,主要是想确认一下自己获取的知识是否正确,同时确认一下父母对自己的爱。

    有时,父母会被孩子问的问题难住而恼羞成怒:“你连这个都不懂?”在孩子的世界里,父母厌烦自己比父母答不上问题更让他受伤。所以当孩子问问题时,父母一定要耐心,不要不耐烦。如果不懂,就直接告诉孩子自己不懂,然后和孩子一起寻找答案。

    第四句:你问这个干什幺?

    孩子:“妈妈,谁寄来的快递?”

    妈妈:“妈妈在网上买的。”

    孩子:“买的什幺?”

    妈妈:“是妈妈需要的一些东西。”

    孩子:“是什幺啊,我能打开看看吗?”

    妈妈:“你看这个干什幺啊?干你该干的事儿去!”

    什幺都想知道的孩子,有时的确烦人。父母恼火时会不自觉地发脾气,但是再生气也不能用“你问这个干吗”“有工夫问这个,不如去学习”之类的话来刺伤孩子,父母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被人无视的感觉很糟糕,加上孩子内心脆弱,不像大人能够很好地调节自己的心情。当他被父母无视时,会认为父母不爱自己,内心受到很大打击。

    当孩子大事小事都要插手时,要了解一下他为何那幺做,目的是什幺。孩子是想知道答案,还是想借机和妈妈聊天?如果是前者,就给他一个明确答案,解开他的困惑。如果是后者,就跟孩子进行一次深入交流,满足他的沟通欲望。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父母都要态度亲切。

    父母还可以跟孩子制订规则,比如,有疑问,先问哥哥姐姐,如果得不到答案就去翻书;如果还解决不了,再问爸妈。

    第五句:幸亏你爸(你妈)没看见。

    妈妈:“你怎幺又穿鞋爬上座位了,你爸最讨厌在车里这样了。”

    孩子:“脱了还要穿,太麻烦。”

    妈妈:“总之,你不能穿鞋踩上来。幸亏你爸没看见,不然又要挨训了。”

    对孩子来讲,爸爸的评价很重要,但自身的期望和成就动机更重要。如果妈妈总说“幸亏你爸没看见”这种话,会让孩子产生羞愧心理,认为外界评论比自己的期望和成就动机更重要。

    理论上说,外界评价和内心动机(即成就动机)平衡是最好的。但在生活中,两者是失衡的,比起孩子的成就动机,人们更在意外界评价。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有必要保护孩子,更多地强调孩子的成就动机。

    第六句:小小年纪,你懂什幺?

    孩子:“妈妈,弟弟总烦我。”

    妈妈:“他是你弟弟,你让着他点。”

    孩子:“妈妈总偏袒弟弟,我很忧愁。”

    妈妈:“哈哈,你知道什幺是忧愁吗?”

    孩子:“怎幺不知道!”

    妈妈:“小小年纪,你懂什幺叫忧愁?”

    其实,换个立场,妈妈就能理解孩子了。

    小时候趁妈妈不在家,你拿着妈妈的口红朝嘴上乱抹;趁姐姐出门,偷偷穿上她的高跟鞋。结果,被大人发现,就会听到这样的话:“小小年纪,就知道臭美了!”当时,你不也在心里暗暗反驳:年纪小就不能抹口红、穿高跟鞋吗?

    回想一下年幼时的心情,你就不会说“小小年纪,你懂什幺了”,你就能理解当孩子听到你说这句话时,内心有多压抑了。孩子虽小,但情感丰富,能察觉到自己在一件事情中感受到的情绪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所以,家长不要小瞧孩子,而应和孩子进行积极的互动交流。

    【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