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泼墨法在当代山水画创作中的意境表达

    孟亚然

    

    

    摘 要:文章以泼墨法在山水画创作中的应用为切入点,通过分析泼墨法的起源、概念、笔墨特点和意境表达之间的内在联系,阐释了泼墨法在当代山水画创作中的应用及其价值。

    关键词:泼墨法;隐喻;山水画;意境

    一、泼墨法概述

    所谓的泼墨法指的是泼洒在绢上或宣纸上的水墨痕迹起初不成物象,但是很能启发人的想象力,然后经过艺术家的修饰,因物造形,使之成画。或者以大笔笔肚饱蘸水墨,通过快速的笔墨挥洒形成气势磅礴、水墨交融、形象生动的画面。其特点是落笔大胆、酣畅雄浑、水墨交融、气势磅礴,有时会有飞白出现。因此,泼墨画给人畅快、流动、湿润、厚重的审美体验。

    最早关于泼墨法的记载源于《唐朝名画录》,“唐代王洽,以墨泼纸素,脚蹴手抹,随其形状为石、为云、为水,应手随意,图出云霞,染成风雨,宛若伸巧,俯观不见其墨污之迹”。虽然在唐代已有泼墨法产生,但是当时泼墨法并未盛行。到了宋代,泼墨法被米家山水画吸收运用,才逐渐发展成为一大宗派,后来在花鸟画、人物画中也有一定的运用。近现代画家张大千更是在我国传统泼墨法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绘画的光色观念,创造了泼彩的艺术技法,为我国传统笔墨的现代化开辟了新的道路。因此泼墨法对于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二、泼墨法的特点

    “意境”是我国传统绘画与西方写实性绘画最本质的区别,在艺术理论中,意境指的是“天人合一”“情景交融”,是画家以艺术作品为载体,将自己的情感寓于画面之中,通过对“画境”的营造和艺术意象的表达而达到借物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它是在我国儒、道、释的传统哲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一方面指作者主观的思想情感的呈现,另一方面强调绘画中“境”的营造和表达。

    (一)抽象性和内隐性

    因为泼墨法是以“泼”为主要动态,在宣纸的渗透作用和水墨的流动性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图形必然是抽象的、无意义的,然而通过想象力的作用,我们可以将其想象为世间的万事万物,如云彩、水雾、石头、山林等等。在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时,想象力的发挥十分重要,尤其是在运用泼墨法时,艺术家常需要通过想象力的发挥,因物造形,对抽象的水墨形状,进行一定的加工处理,从而赋予画面一定的情节和意义,使之成为具有情节性的、表达着一定情感的艺术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泼”所形成的画面本无意义,只有经过艺术家的艺术加工,才使得抽象的图形具有了具体的意义和指向,我们称这种特性为抽象性和内隐性。这里的内隐性一是指泼墨法形成的图案可以隐喻万事万物,二是对作者抽象的、丰富的情感的隐喻和表达。这刚好和绘画艺术所追求的“意境”的内涵相吻合,也和齊白石对于艺术的“似与不似”的表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生命性与偶然性

    泼墨法的生命性和偶然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于自然物象生命精神的表达,二是材料本身的生命性。偶然性则是生命性的一种表现,二者相辅相成。

    “气韵”是艺术品评的主要标准之一,最初用于人物画,后来被荆浩引用到了山水画中,指能显示山水生气的山水之骨及其韵致,也就是传神。对此他曾论述:“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有气有韵乃可为“真”,即传神也,非指笔墨。因此,在山水画中,亦十分重视“神”的表达,也就是对于山水精神性和生命性的表现,而泼墨法作为山水画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能够很好地体现出物象的生命精神。另外,生命性的表现在于笔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泼墨法特点是水分含量大,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渗透性,因此其图案形成的过程本身就具有自然性,是非人为能完全控制的,体现着一种偶然天成的自然之美。而水作为生命的源泉,其流动性又引导着墨和色的流动、碰撞,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动态感的浓淡变化、墨色交融的效果。这不仅可以完美地体现出宇宙之气的流动感,而且能够体现出水墨变化的自然美的特点和万事万物的动态的生命精神,因此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比如邬建的泼墨作品《春风动物》(图1),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很好地表达了风起云涌、气流向山顶流淌的动态美感,而画面左下角的小片墨色则通过对墨块边缘的皴擦处理,很生动地表现了草木在风的作用下飞扬于空中的生命之美。

    三、泼墨法在当代山水画创作中的应用及意境的表达

    贾又福是以泼墨法著称的画家之一,他曾在其《艺术实践琐谈》中提到:“‘计白当黑‘知白守黑,这些话被人讲俗了,误以为就是个黑白布局的划分和黑白相应搭配而已,此中真意很值得思索。中国画很讲究留白,并非空白,白仍是画,这白的价值和黑一样,甚至比黑还要富于抽象精神内涵,靠什么呢,靠守黑,靠那一点点黑,在黑上大做文章,使黑与白产生必然的‘形而上的精神,乃为上乘。”因此,他认为空白和黑具有着同等重要的价值,有时候白的价值可能远多于黑。在他的山水画作中我们也能明显地感受到他的“计白当黑”的艺术理念,如在《太行之梦》(图2)中创作者通过泼墨和泼彩相结合的画法,表达了夕阳西下,一个人在山顶眺望远方、陷入沉思的场景,通过由深到浅的墨色变化,表现了空间的纵深感。作者首先以泼彩和淡墨相结合的方式,表现了傍晚时分的晚霞,这在与画面四周重墨的对比下,形成了由近及远的视觉效果,而晚霞后方的小面积留白再次将空间推向无限深远的远方,从而使画面所表达的空间得到无限延伸。而画面四周的深色墨块既如虚幻飘渺的烟雾,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天空中一般,又像山上的密林,十分具有想象性。而画面的中间,创作者以剪影式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一人、一狗,画中人手拿木棍,眺望远方,仿佛在思考着什么,形成画面的中心和主题。同时,人物的顶部以“三角形”的构图呈现出较为明亮的晚霞,与画中人物形成一定的联系,看起来既像是从右上角射进来的太阳的光线,又像是画中人被梦想之光所照亮的一种情感表达,很好地表达了画境和作者的内心情感。而在这个过程中,画面中的黑和白都是具有多重意义指向的一个抽象的存在。如黑在这里既指远山、乌云、晚霞等,又隐喻着创作者内心的阴霾。而画面中的白既指代太阳的光线,又隐喻着创作者内心的希望之光和梦想之光。黑与白既相互依存,又彼此有着各自独立的艺术价值。

    与贾又福相比,高相国更喜欢在泼墨的基础上制造一些肌理,如在他名为《问墨》的两幅作品中,其中一幅图片描绘了游荡在芦苇丛中的三只黑天鹅,在黑天鹅的背景中,创作者在泼墨的基础上喷洒胶矾水,制造出了很多白色的点状肌理,这样不仅增加了芦苇丛的茂密感,而且十分具有装饰的趣味。另一幅图片中,创作者描绘的是在山间奔跑的三只山羊,画面中有超过四分之三的面积是厚重的黑色墨块,在左下角小面积的留白中,创作者描绘了正在快速奔跑的三只山羊。整个画面十分简洁,但是却让人感觉十分深远,并且远观和近看能产生不一样的视觉效果。远观,画面仿佛由近处的山丘、旁边的河流、河水对岸的陆地和远处的天空组成,小羊正在向着山丘上跑去;近看,那墨块让人感觉像是快要下雨时无边无际的黑色天空,亦像是天气渐黑,远处的山和云交织在一起,分不清哪里是山,哪里是云,呈现出了一幅在乌云之下拼命奔跑着的三只小羊的画面。画面上以“Z”形出现的黑色墨块,十分具有延展性,表现了空间的深远。而画面中小羊的出现,赋予了画面一定的情节,使画面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无论从泼墨法的材料特性还是从其表达效果而言,它都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表现力,一方面,它以简洁的构图、强烈的视觉冲击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其抽象性和隐喻性可以同时表达出不同的内容和场景,十分具有想象性,给观者留下了很多再创造的空间。另外,泼墨法所呈现的自然美以及对于生命精神的表达是其他艺术表达方式所难以企及的,因此泼墨法的运用不仅是我国传统绘画区别于西方绘画的独特表现形式,也为我们继承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探索新的笔墨语言和艺术风格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