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创新路径探究

    王敏

    摘要: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重塑了大学生的劳动素质观念,对大学生劳动教育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引发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需求。重视并加强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新话题。该文就如何重塑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念,如何将人工智能与劳动教育更好地融合路径给出了实施策略。

    关键词:人工智能;劳动教育;路径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2? ?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17-0190-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1 背景

    劳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形态,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产生的社会活动,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人类辛勤的劳动,各种劳动形态之所以顺利运行归根结底在于人的操控。新时代的发展下,劳动形态也在逐步改变,科技的创新催生出更多的就业岗位,也对岗位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及素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劳动者无论在传统行业领域还是在新兴行业中就业,均需要顺应劳动形式的转变,需要提高自身的劳动能力及技术水平。而高校的劳动教育也需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利用人工智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劳动素养,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 大学生劳动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中的价值

    虽然信息技术日渐成熟,在当今时代被广泛应用,人的体力脑力活动逐步减少,但是人在生产劳动中并没有完全退出劳动生产的舞台,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手工操作仍是劳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人工时代,劳动被赋予了更深的价值理念,新时代的劳动成果形成不仅要兼容多元化的劳动方法,更要求人们在劳动中有更高的劳动精神和熟练驾驭劳动工具的技术,要有求真务实的劳动精神。

    2.1 树立大学生多元化的劳动价值观念

    时代的发展,使得新兴科技发展迅速,应运而生了云计算、物联网等智能的劳动工具,不同的环境使得劳动的形态格局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出现了智能化劳动、虚拟劳动以及知识型劳动。这就意味着技术对生产形式的改变,信息文化与知识价值都变得更为复杂[1]。劳动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其本质任务是引导学生从更深层面体会到劳动教育的意义,使其正确理解人工智能时代带给劳动多元化的价值,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

    2.2 培养大学生掌握劳动智能技术的能力

    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人工智能以其智能的认知能力和计算能力承担着单一性、重复性、机械性的劳动,更出现了可代替人简单意识的“高智商”机器。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劳动教育素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面对智能时代的到来,劳动教育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学生时,不仅仅要教授学生简单的劳动理论知识和传统的劳动技能,还应该从学生的品德意识方面加以培养,教会学生适应人工智能生产环境,培养学生驾驭智能技术的水平。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培养学生熟练地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让技术成为辅助劳动的工具,转变学生过分依赖技术的被动局面。其次注重提升学生与智能机器的协调能力,使学生在利用人工智能工具时更加灵活,从根本上培养学生充分认识人工智能与现代生产生活不可分割的现实意义,体会到人通过智能科技将不可能变成可能,理解科技赋予劳动的有利价值,进而实现对劳动精神的更高追求。

    3 人工智能时代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影响

    3.1 人工智能劳动形态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冲击

    人工智能使人们从机械化、重复化的脑力和体力劳动中抽离出来,人们可以利用各种智能工具帮助自己承担繁重的劳动工作,大学生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工具来完成学业上的既定目标,同时使用新兴技术满足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从表面看,人工智能技术解放了人的身体和大脑,但是学生在使用时不经意间沦为了技术的奴隶,被人工智能技术所统治,将劳动全权交由技术工具打理。這使得学生无论在行为和心理上都对人工智能技术产生依赖,对劳动成果产生轻视,长期的以技代劳的劳动价值观使学生对劳动实际形态走向片面认知。

    3.2 大学生劳动重心不重力

    劳动教育的实质是以大学生身体力行的方式参与到劳动教育中来的,其主要方式是让学生通过身心合一的具体实践操作来完成劳动。但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学生过分依靠于智能设备来完成重复性的工作,这样学生只有大脑参与了劳动,身体并未参与到劳动中来,使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不能和谐发展,造成学生体力劳动弱化,影响着学生在生活、学习环境中的劳动水平[2]。例如,学生在集体宿舍中做家务能力不足,生活环境脏乱差;学校组织布置场地、打扫学校卫生时,也能看到学生对劳动的漠视与无从下手。

    3.3 劳动教育观念缺失

    大学生在校期间,学校没有足够高度重视对学生劳动的教育,首先没有系统地对学生劳动价值观念进行有效的宣传教育,部分教师在思政教育上没有充分利用新时代的劳动场景对学生阐述劳动价值观念的深刻意义及内涵,使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产生消极被动的负面情绪;教育者常常将体力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这就失去了劳动教育的意义,冲淡了学生对劳动观念的精神品质学习,这让学生无法将劳动人民的光荣伟大精神相结合。在此情况下,学生不能成为积极劳动的主体,阻碍了学生发现各行各业劳动者真善美的崇高品质。

    3.4 劳动教育实践机制的落后

    1)大学生受劳动教育具有片面性。劳动教育素养的形成主要来源于课堂。虽然中央出台了许多关于劳动教育的政策,但是劳动教育在高校中缺乏有效传播,劳动教育在高校中,仅停留在精神层面的传播,很难落实到实际课堂学习中来。

    2)各高校缺乏劳动教育的实践场地,学生在校期间,缺乏相对应的劳动组织机构,学生劳动实践形式单一,使学校不能对学生实践成果进行有效的评价。

    3)学校缺乏对学生体力劳动教育的实践经验。学校针对学生实践劳动,仅停留在有限的学校内,不能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劳动场景,使学生不能在劳动中体会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

    4 大学生劳动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实施的路径

    4.1 重塑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念

    在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要以不断探索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态度积极学习,掌握新的知识理论结构,深刻理解新时代科技内涵,恰当、灵活、合理的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使自己不陷于科技的洪流,让人工智能成为自己的发展道路上的垫脚石。教育工作者要正确理解人工智能对劳动所带来的影响,明确以劳育人的精神理念,传达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使学生明晰在劳动生产中人始终占主体地位,技术仅作为辅助手段为人的生产生活带来服务[3]。我们生活在智能科技带来的便利生活中,并不能完全摆脱技术对人的影响,但是当代学生要认清智能技术与人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不断学习劳动教育来提高应用智能工具的能力,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的创新型、技术型、智慧型的新时代劳动工作者。

    4.2 培养契合大学生利用人工智能的劳动技能

    人工智能时代下,学生要完成劳动目标,需要人与智能技术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态不仅要求学生丰富的创新能力,也需要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让学生可以灵活的使用机器,要想得到更完美的劳动成果,就需要把劳动教育当作培养目标,培养使学生对人工智能合理利用的素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在应用实践中更好地发挥人工智能的作用。劳动教育要以人为本,科学合理的设置适合当代学生操作技术难度系数的课程,逐渐增加学生在劳动中的技术含量,帮助培养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人工智能学科素养,为培养新时代人工智能技术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4.3 利用人工智能与学生身心结合的劳动环境

    高校利用内部优势,保持劳动教育的持续性,不再强调人工智能工具的重要属性,而是以大学生劳动教育根本需要为向导,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出发,全面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积极发展,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使学生充分占领劳动教育的引导地位,深化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念。发挥集体优势,将集体劳动作为传递劳动教育的主要模式,注重发挥学生干部的领导带头精神,在集体劳动环境中,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与品格。发挥学科教育优势,创新教育形式,在劳动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核心技能的培训,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加强学生抵御沉迷人工技术的风险,促进大学生劳动能力与人工智能协调发展。

    4.4 形成新的劳动实践机制

    1)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创造全面发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条件,使大学生详细了解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基本原理,同时培养学生使用简单的生产工具的技能。劳动的发展和社会劳动者素质的综合提高,离不开学校对学生勞动的教育,新时代的人工智能产生,要求各高校建立完善的劳动实践机制,认真落实劳动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各项劳动教育工作,大力宣传“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现代主义国家,要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重要指导精神。

    2)紧密结合学校与劳动组织机构,建立科学的劳动教育机构机制,让学生实地参与到生产劳动中,引导学生在家务劳动中创造、在实地生产中探索、在公益服务中创新[4]。让学生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下将生产劳动与人工智能劳动相结合,逐步培养学生重视新科技、新技术、新工艺的方法在传统劳动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劳动的兴趣,运用教育与劳动形态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得到更高的劳动水平,通过劳动,学生不仅提升了劳动教育素质,还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更适应技术的革新,全面培养顺应时代生产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3)平衡陈旧劳动教育观念与新教育内容之间产生的冲突,建立整体的学习劳动教育的系统课程,在课程中体现现代化劳动与传统劳动的辩证统一关系,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时要传达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精神及先进的教育理念,注重传统的劳动内容与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方式的有机融合;建立科学的劳动教育评级制度,建立健全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更全面的而掌握学生在实践劳动中学习和成长的状态,将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独特的理解通过真实的实践场景加以体现,在深入接触人工智能中培养学生观察和学习的能力。通过学生在劳动结束时记录的实践成果,教师形成完整的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的指导与衡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启发,使学生在今后的劳动中扬长避短,贯彻落实培养高素养劳动人才的时代精神[5]。

    5 结束语

    人工智能作为新型工具应用于劳动教育领域,使人才的培养方式发生了变化,对我国的劳动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使我国劳动教育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国家对高校劳动教育的日趋重视,人工智能教育必然会与大学生劳动教育走向融合。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即将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为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顺应时代发展,教育工作者应在劳动教育中应依靠学科特点,加强劳动教育与新技术的融合,促进劳动教育向学生的生活中渗透,支持鼓励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学生创造多种途径学习先进的劳动理念,从而提高新时代人工智能人才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周美云.当劳动技术教育遇到人工智能:审视与超越[J].上海教育科研,2020(2):9-13.

    [2] 陈聪诚.杨贤江与经亨颐劳动教育思想比较及其对职业教育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8):43-48.

    [3] 张力玮,郭瑞,郭伟.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发展趋势——访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校长刘向兵[J].世界教育信息,2019,32(9):9-13.

    [4] 兰青青.思想政治课程中实施劳动教育的价值及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20.

    [5] 董杰.“大思政”观下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中的内生逻辑及实践路径研究[J].职教发展研究,2021(1):97-101.

    【通联编辑:谢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