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实现寓“教”于“玩”

    史秀杰

    摘要: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求证的过程,在其过程中,动手实践操作是学习的一个主要活动形式,寓“教”于“玩”,不仅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在“玩”这样的动手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数学思维能力,让数学课堂由此变得生动精彩。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玩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11-0100-02

    数学学科的改革目标力图将被动式的接受学习改变为乐于探究式的主动学习,勤于动手实践替代机械死记硬背。这一理念倒逼教学实践以“生”本,诉求教学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而这些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学生在“玩”中“教”,“教”中“玩”,“教玩”共生相融中,生成精彩的数学课堂[1]。如何驾驭数学课堂“教”与“玩”的关系,如何实现数学课堂的寓“教”于“玩”,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试从以下几点入手。

    1创设情境,让学生想“玩”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天性好动,玩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他们往往用玩来感知这个世界。小学数学学习充分体现这样的教育理念,纵观各册次的小学数学教材,数学知识的呈现,多以现实的情境为导引,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以活动形式展开,通过系列实践活动的推进,揭示数学知识,明白数学道理,再应用到实践中解决现实问题。在系列实践活动中,教师一定找准知识与玩的契合点,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想“玩”,在“玩”中解决数学知识[2]。

    比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教学《数学广角—《搭配》(一)》时,教学问题启动,教师多媒体课件呈现:“用1、2和3组成两位数,每两位数的十位和各位不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问题一出,教师发问:同学们,老师遇到了上面的问题,谁能帮助老师解决一下?老师现在给你们提供学具,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现在请你们试着解决一下。学生们听后跃跃欲试,利用老师分发的学具后都急不可耐投入到“玩”中,一边摆,一边记录,一会问题就通过“玩”解决了。由于教师选取的教学内容适合“玩”,创设的情境能够调动学生想“玩”的强烈情感,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明显。事实上,不仅课内通过玩解决数学知识,课外也可以通过玩进行巩固知识。比如学习了“折扣”这一数学知识后,教师就可以创造一个学生想玩的情境,让学生去商店或超市购物,亲身体验“折扣”,进而加强数学知识的理解,也强化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2营造氛围,让学生敢“玩”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融洽、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的基础。友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最佳的学习心理基础。这样的课堂氛围,师生间是朋友,心理是轻松的;是学友,指导是在助力[3]。学生在这样“无拘无束”的课堂上兴趣高涨,积极主动,气氛活跃,渴求探究,课堂精彩不断。

    比如,教学《平均数》时,教师为了学生真切体验求平均数,将男女同学分成两组进行跳绳比赛,每组挑选2名学生限时60秒跳绳各3次,然后看哪组平均数高哪组获胜。教师巧将“求平均数”知识融入跳绳比赛之中,由于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精神放松,2名学生都在为本组能够获胜敢于拼搏,勇于拼搏。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效果好。试想,如果课堂上教师经常厉言厉色,学生看到老师后个个噤若寒蝉,气不敢大出,声不敢大发,学生心理紧张,情绪低落,这样课堂氛围下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样沉闷课堂氛围下的学生怎会闪烁出智慧的火花?

    在营造氛围,让学生敢“玩”数学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留足学生思维的空间,玩的目的在于借助直观活动来解决问题,要让学生玩后足够思考空间;二是“玩”要适量、适度。适量就是不要动辄就“玩”,“玩”也不是多多益善。适度是当学生的“玩”已经认识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要立刻在丰富的表象基础上及时抽象概括,由直观水平向抽象水平转化。

    3合作学习,让学生会“玩”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够将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将学习的效果拉升。在合作共赢的时代,“合作”已经成为数学课堂的标配,成为教师课堂效果好坏的晴雨表。在合作中有认识上的融合共进,有思想上的碰撞交锋,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最终求同存异[4],最后达成共同目标。

    比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给足实验的材料:一组是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二组是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三组是等高不等底的圆锥和圆柱;四组是底和高都不相等的圆锥和圆柱。每组均有一堆沙子。接着教师提出探究目标: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各小组按照小组长的要求开始分工合作,有的装沙子,有的倒沙子,有的记录实验过程,有的分析实验结果。然后教师组织各组分享探究结果,最后达成探究目標。由于合作的分工目标明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合作过程有次序,同学们在会“玩”中解决了探究的问题,课堂效果高。

    在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把握一定的规律。(1)学生合作的时机要准,当学生的学习遇到困难时,需要集体的力量来解决时,这时开启合作学习是有效地,是适时的;(2)学生合作学习时的分组要均,每组中的学生好中差兼有,不能这组都是好学生,另一组都是差生,这样的合作学习没有质量,效果差;(3)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听,教师要适时参与到某个组的合作学习中,倾听他们的交流情况,适当提出指导性的建议的同时,也为自己开展后续教学提供方向;(4)合作学习后的交流要评,教师要及时对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总结评价,为学生今后交流提供良好的范例。

    4点拨指导,让学生善“玩”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师讲生听,师问生答以及大量刷题的教学模式,必须转变角色,进行创造性的教学,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设计开放性和探索性的问题,在教师的有效巧拨妙引下不仅会“玩”数学,而且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过程中善于“玩”,在善“玩”中形成概念,总结规律,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学生的创新精神才得以培养[5]。

    比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多媒体课件呈现:蝴蝶、衣服、松树、双喜等图形后。问题启动:同学们讨论这些图形具有什么性质。实践操作:利用手中的图形,自由“玩”,教师适当点拨指导。结论展示:这些图形都可以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侧正好能够完全重合……,这样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特性就通过“玩”总结出来了。在教学过程中,这个结论的获得是通过同学多次地“玩”,反复地玩,加上教师的适当点拨指导才逐渐形成这一规律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引路人,当学生思维混乱时,教师可以进行梳理;当学生的思维堵塞时,教师要进行疏导;当学生的思维停留在浅表时,教师要引向深入。总之,一定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实现教学的有效性。一味让学生自己学,没有教师的点拨指导,课堂教学效果必差。

    总之,让“玩”走进数学课堂,是理念的更新,是教法的创新,是课堂形式的翻新,是课堂教学效果的崭新。只要我们坚持“玩”中学,将“玩”与“学”巧妙融合,寓“教”于“玩”,课堂定会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孙晓丽.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03):45-46.

    [2]柳瑞虹.让学生在实践中学数学[J].宁夏教育,2014(6):46-47.

    [3]王香萍.在“玩”中学数学[J].小学教学参考,2010(23):56-57.

    [4]赵振威.中学数学与思维[J].江苏教育,1984(11):36-37.

    [5]狄建英.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J].教育科研论坛,2006(6):43-44.

    (责编: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