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术英语能力提升促成环节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夏丹,女,武汉人,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语用学、法律语言、语言教育研究.

    摘 要: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应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术英语能力。口头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展示任务搜集材料、分析材料、组织材料和汇报材料,是综合训练学生学术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的产出困难,了解学生现有水平与产出目标的距离,帮助学生实现从i到i+1的能力提升。

    关键词:学术英语能力;产出困难;口头报告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1)03-0051-06

    研究生的学习目标就是开展学术研究工作,培养学术能力应该成为研究生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公共英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在教学实践中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学术英语(EAP)具有一定的学科特异性[1],学术英语教学如何才有价值,不少学者与一线教师进行了研究探索。有的学者认为不同学科之间虽然存在差异,但公共外语教师仍然可以在学术语体和学术规范等方面找到相通之处进行教学[2][3]。实践中如果外语教师受专业知识限制,只教授学生学术论文语体,既可能与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理念背道而驰,也可能因教学乏味而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有的一线教师与专业导师合作,由专业导师推荐英文文献,作为教师课堂授课的语料来源,这种教学“对教师教学投入和学生学习投入均提出了更高要求”[4],学生感到教学内容过于专业,导致学习动机受挫。EAP教师普遍缺乏学科知识背景,学术英语教学共同体建设也难有实质性突破,探索EAP教学方法必然地成为了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中的难题。本文以口头报告这一语言输出活动为切入点,探究教师如何以学术能力提升为导向有效促成。

    一、“产出导向法”和“促成有效性标准”

    传统的课堂展示是教师在任务教学法指导下给学生提供的一种“输出”机会,强调学生对英语的运用。教师只提供了产出机会,并未给予产出系统帮助,学生只能在已有的语言知识和百科知识上的范围“挣扎”[5]。产出导向法针对外语教学学用分离问题,从“输出驱动假设”出发逐步丰富发展,提出四大教学理念(即学习中心、学用一体、文化交流和关键能力)、四大教学假设(即输出驱动、输入促成、选择学习和以评为学)和以教师为主导、师生共建的教学流程(即驱动、促成和评价三个阶段组成的循环链)[6]。

    产出导向法认为,教师除了要为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designer)、组织者(organizer)、引领者(leader)和指挥者(director)。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但在课堂上如何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学有成效,教师起着主导作用[5]。围绕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文秋芳提出“促成有效性标准”[7],即“渐进性”、“精准性”、“多样性”,为教师的促成提供了指导原则。邱琳将促成有效性标准的落实途径层层推进,进一步优化了原理论框架[8]。产出导向法确认了教师在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作用,既尊重中国的教学实际,还赓续了被忽视的理论传统。

    促成有效性标准强调教师在综合考虑教学目标(即对接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现有水平(即对接产出困难)的基础上,以“关键能力”的培养为教学目标,选择输入材料,设计循序渐进的促成活动,帮助学生“学以致用”,这与本文以学术英语能力为导向的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的目标一致。因此,产出导向法和促成有效性标准理论可以指导研究生学术英语能力培养的研究。下文,将具体论述以学术英语能力为导向的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中的促成实施依据。

    二、以学术英语能力为导向的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中的促成实施依据

    在以学术英语能力为导向的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中,教学目标如何确立,产出困难如何发现诊断,是两个重要问题,厘清这两个问题有助于说明“产出导向法”促成环节的“对接”依据。

    (一)教学目标

    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目标包括语言能力和学术能力两个方面。语言能力是指掌握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学术能力是指在专业领域挖掘和寻找有价值的问题、并探索提出对应解决方案的能力。英語语言能力强意味着可以更快捷获取学术文献,也意味着能将研究成果发表到国际刊物,参与学术交流。对于特定学科和特定学术问题,英语语言能力不强甚至会成为学术能力发展的“绊脚石”。提升学术英语能力,必须将英语语言能力的提升和学术认知能力的发展结合起来,避免“单纯技巧训练中割裂语言和思维的弊病,表层语言特征和学科世界观、认识论相脱节的弊病”[9]。因此,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目标应是增强学生搜索材料、分析材料和组织材料的学术技能,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实践看,英语课堂展示需要多方面的学术能力支持,也是训练学生学术能力有效途径,教学过程中就当着重考虑以下能力目标的实现:

    (1)搜索文献的能力。搜索文献的能力是指学生基于研究问题,知道去哪里查找资料的能力。

    (2)批判性阅读文献的能力。批判性阅读文献的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区分观点和事实,能判断观点或结论是否有足够的证据,能判断数据的来源和方法是否合理等。

    (3)基于研究问题重组和使用文献的能力。使用文献的能力是指学生能够根据话题任务对信息进行筛选、分类、重组的能力。

    (4)展示科研成果的能力。展示科研成果的能力是指PPT排版、设计等制作技巧,学生只要有模板和模仿的案例,提升效果往往比较快。

    (5)学术语境下互动交流的能力。互动交流的能力是指和听众互动沟通的能力。学生通过声音、语调语速、眼神互动等非言语交际策略的运用吸引听众的关注,给听众留下或自信或幽默风趣或严谨认真的印象。汇报结束之后,在与听众的问答互动环节,能为听众答疑解惑。在本文设计的汇报人提问、听众回答参与、汇报人反馈的互动环节,汇报人要做到真正听懂听众的回答,简短予以评价,再提出自己或赞同或反对或补充的反馈意见。

    (二)产出困难类型及原因

    提升学生的口头汇报质量,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产出困难。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反思日志以及学生与老师互动答疑,发现学生的产出困难普遍有以下几种情形:

    (1)对话题陌生,不能搜集相关资料。例如,一个学生在反思日志中写到,“我选择的话题是博雅教育。最开始的时候我是直接把這个英语词汇放到了翻译软件中翻译的,翻译的结果是‘文科教育,于是我最开始准备的是关于文科教育方面的展示。后来在看关于文科教育的文献的过程中才偶然看到了liberal arts education及其正确的中文翻译——博雅教育。这才又开始重新准备”。

    (2)阅读和理解文献有困难。例如,一个学生在反思日志中写到:“阅读这些国家的文献花了我许多时间,主要是文献里有很多不认识的单词,还需要在文献中找出关键的信息”。

    (3)对相关资料不能取舍、不会进行有逻辑地组织。以An introduction to Thomas Wolfes life experience这个话题为例,这个话题难度不高,学生能搜集很多相关资料。但是,学生在选择信息的时候,容易被网站上的资料牵着鼻子走,找不到这些信息和话题之间的关联,尚不能充分消化、理解和运用这些资料。

    (4)论证不够充分和科学。比如从政治、经济、社会、教育、家庭地位等方面介绍女性的变化这个话题。以政治方面的改变为例,很多同学注意到现代女性参政议政的现象,注意到女性在政治领域的杰出贡献。他们这样展示:In the 19th century: Women were excluded from politics. They have no right to participate in politics, and their political status is extremely poor. In modern society: China adopts two means to promote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s: Women enjoy equal rights to vote and stand for election; Government formulates special policies to support the cultivation of female cadre. Women have held important leadership positions in the countrys top power institutions, and they are active in todays politics. 这样的课堂展示很常见,仅有论题+概述性的论述,混淆了事实和观点、原因和结果,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论点+论证。

    从任务本身(话题)、设计任务的主体(教师)和实施任务的主体(学生)三个方面,可以发现一些规律:(1)话题难度大,学生产出困难就大。与信息类(informative)话题比,劝说类(persuasive)话题对学生更难,学生对教材中教育、文化、时尚等话题相对熟悉,对医学领域的流行病、对文学领域的女性主义等话题相对陌生。(2)教师促成少,学生产出困难就多。设计任务的教师如何明确产出任务,如何在恰当时机介入任务的实施,如何输出促成直接影响学生对任务产出的困难认知。(3)专业不同,学生产出困难不同。学生的专业背景也是影响任务产出困难认知和课堂汇报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准备女性主义的话题时体现了明显的专业优势,教师可以充分考虑和利用学生的专业差异。

    三、教学流程和促成活动的实施

    (一)教学流程

    “产出导向法”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流程是驱动、促成和评价三个阶段组成的循环链。我们将POA教学流程分为课前、课上、课后三个阶段,并细化为教师确立交际场景等10个环节,对每个环节明确了具体要求,如表1所示。

    与“任务教学法”指导下的课堂展示不同,POA指导下的促成环节贯穿整个教学流程。课前包括:环节2,教师在确定话题后,指导学生明确话题的具体要求;环节3,教师根据话题难易程度和类型,补充英文文献、视频、范例等材料。课上包括:环节5,汇报人和听众的角色互换,汇报人设计问题,听众回答;环节8,教师依据学生汇报中的问题拓展课文之外的教学内容。课后包括:环节9和10,教师布置反思和修改作业,促成学生的获得感。

    (二)促成活动的具体实施

    促成围绕教学目标,权衡学生产出困难,循序渐进,对症下药。

    1. 精准性促成:明确单个话题的学术拓展性和话题间的内在逻辑性

    “精准性”关涉促成目标,如果缺乏“精准性”,促成活动不能对接产出目标。以沃尔夫的短篇小说“远与近”这个单元为例,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是一则短篇小说,教师首先要明确总体产出目标是如何训练学生通过文本细读和外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作品主题,通过文学评论的学术训练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然后,教师要将总目标分解为子目标,每个子目标还可以再分解为小目标。这个单元一共有4个子目标,分别对应4个话题;

    话题1:An introduction to Thomas Wolfes life experience(信息类)

    话题2:An introduction to Thomas Wolfes work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信息类)

    话题3:The historic background of the short story “The Far and the Near” and the lost generation (信息类)

    话题4:Talk about the theme of the story (劝说类)

    子目标下的小目标对应每个话题的难点。如图1所示:

    教师的促成作用体现在:通过与学生讨论共同制定话题,每个话题对应子目标。同时,教师要对负责每个话题的学生进行具体指导,要明确告知话题的目标、要求和难点。话题1是介绍作者生平,话题2是介绍作者的主要作品和创作特点,话题3是介绍该小说的时代背景,话题4是分析课文的主题。对于话题1,学生可以从家庭、婚姻、教育、友谊等方面全面认识作家,并抓住作家英年早逝、才华横溢等的人生特点。对于话题2,需要提醒学生不能仅仅罗列作品,应该介绍最有代表性作品的主要内容,印证创作内容自传性、语言富有诗意的特点。对于话题3,可以提示该作品的时代背景是美国经济大萧条,重点说明经济大萧条产生的原因、影响和在作品中的体现。对于话题4,提示学生通过文本细读,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作品主题,主题具有多样性。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这些具体要求也是评价的标准,他们非常愿意了解这些标准,并朝这些标准去努力。让学生自身明确每个话题的重点、难点和需要避免的问题,可以帮助他们有意识地主动地提升英语学术能力。教师的促成作用还体现在:分析话题内部的逻辑关联性。教师不妨告知学生话题选取的依据,即与课文内容的相关性、话题自身的学术性和话题群的内在逻辑性。课文不再是学习的中心,而是输入材料的一种,从课文中引申出来的话题,其自身的学术性体现在该话题有较大的学术探索空间,每个单元设计的4-5个话题并不是完全独立的,比如话题1、话题2和话题3都是为了更好的完成话题4,如图2所示。

    2.多样性促成:拓展资料,多样输入

    “多样性”标准强调多元信息渠道和多种活动形式能营造生动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8]。对于汇报这个活动本身而言,根据展示的话题不同,促成活动形式也可以多样。比如what a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going abroad(出国的利与弊)这个话题,可以让学生角色扮演以辩论或采访的形式汇报,或者让学生先做问卷调查,再汇报调查结果。对于输入材料形式和内容的多样,还是以《远与近》这个单元为例,针对话题1,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关于作者的英文电影Genious;针对话题2,教师给学生提供其代表作《天使,望故乡》、《时间与河流》、《你不能再回家》、《托马斯伍尔夫短篇小说选》等中英文电子版;针对话题3,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与作家同一时期但学生更熟悉的作家海明威的作品;针对话题4,提供了电子期刊学术论文From Darkness into Light: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llusion and Reality in Anton Chekhovs ‘The Kiss and Thomas Wolfes ‘The Far and the Near。英文電影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了解作者,增加了趣味性,电子期刊学术论文可以引导学生从学术文献中获取信息,是学术训练的重要途径。需要说明的是,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不需要局限于老师补充的材料,学生可以自主搜集其他形式的资料互相补充。

    3.渐进性促成:以评为学,同伴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渐进性”关涉促成过程。如果缺乏“渐进性”,促成活动步子迈得太大,课堂知识无法内化为产出的程序性能力,学生就难以达成产出目标[8]。学术能力的提升是学术思维的养成过程。教师要让学生观察他人的表现、观察师生对他人表现的评价、接受师生的评价、自己反思、进一步印证以及付诸行动,在这个循序渐进的学习活动中,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跃升。这里要特别分析互评环节,为了鼓励学生积极互评,教师要求汇报人在汇报结尾设计一至两个问题,让听众先回答,然后再总结。以“凯特肖邦的生平介绍”话题为例,学生设计了以下问题:

    ① Have you heard of Kate Chopin before?

    ② Has anyone read her works?

    ③ What else do you know about her?

    ④ What do you think of Chopin after my introduction?

    ⑤ What has impressed you most about her life?

    ⑥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role of women in marriage?

    ⑦ If you experience the hardships of life like Kate, will you be defeated by the hardships or will you gain insights from life like Kate?

    ⑧ Should we persist when we think differently from the general public? Why?

    问题①和②都是YES/NO问题,过于简单,不能给予听众发挥的空间,不鼓励学生问这样的问题。问题③问的是除了汇报的内容,对作者还了解什么,超出了听众的知识范围,难度大,也不鼓励学生准备这样的问题。问题④和⑤问的是经汇报人介绍之后,如何认识作者,或者说哪个方面能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的问题听众一般能给予回答,但往往深度不够。问题⑥问的是如何评价女性在婚姻中的角色和地位,这个问题基于小说作者在婚姻中的状况的了解,属于比较好的问题,鼓励学生设计这类问题。问题⑦和⑧问的是如果遇到和小说作者类似的境遇,会怎么样?这样的问题深入小说作者生平中最突出的部分,联系实际谈见解,听众发挥的空间很大,问题有深度。汇报人发出一些互动的问题,为同伴提供了课堂输出的机会,通过这些问题的互动,可以加深汇报人对话题的渐进理解。

    四、教学效果评估及未来改进方向

    教学效果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展示,课堂上其他学生的互动反馈以及学生的反思日志来观察。

    首先,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搜索信息资源。例如,有学生在反思日记中写到,“因为我展示的主题是月亮在西方文化中所代表的意向,所以需要查阅大量外文网站,在这个过程中让我学会了使用像维基百科、微软搜索、必应等搜索工具。这些工具让我查到了很多关于月亮的西方故事”。

    其次,学会甄别有用信息,学会在海量信息中取舍信息。有学生写到,“现在看起来理解‘卫生假说很容易,其实在当时我是结合了好多资料才搞明白的。搜索结果会有很多,这时就应该注重选择可靠的网址和资源。观看视频可以极大提升理解问题的效率,特别是医学知识、图片和视频会以其形象化特征帮助我们理解问题”。

    第三,学生有了学术规范意识,学术阅读能力提升。大部分学生在口头展示PPT的最后都提供了参考文献和网站。从开始对学术文章的陌生、畏惧到熟悉,再到能從学术文章中提取有用信息,体现了学生学术阅读能力的提升。

    第四,从听众反馈情况来看,从学期初较多关注PPT设计、图片和视频等多模态材料的运用,以及汇报人语速、语音、眼神交流等口头汇报技巧的评价,到学期末更多关注内容的丰富性、结构的合理性以及论证的逻辑性和充分性等,体现学生对分析和组织材料形成了认知。

    第五,学生的科研意识有了提升。比如有一个话题是分析出国的利与弊。有学生制作调查问卷,在有出国经历的同学中开展小型调查,得出研究结论。这样的研究虽然很少,但能起到好的示范作用,可带动其他同学开展类似的科研活动。

    五、结语

    学术英语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学术意识,初步掌握学术研究方法,提升学术能力。在运用POA理论进行促成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处理好输出和输入的关系,精准定位输出目标,提供多样的输入材料,通过有效互动和及时反馈,逐步让学生在完成输出任务的过程中练习学术研究。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受教师队伍自身学术背景的限制,专门用途英语和专业学术英语还无法在各个高校广泛开设,通用学术英语对于师范类院校,对于非211类本科背景的研究生而言,仍然是合适而有效的过渡。

    参考文献:

    [1]Hyland, K. Specificity Revisited: How Far Should We Go Now?[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002(21): 385-395.

    [2]蔡基刚. 高校英语教学范式新转移:从语言技能训练到科研能力培养[J].外语研究,2019(3):55-60.

    [3]蔡基刚. 基于语步辨认的中国本科生专业期刊英语论文读写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9(3):76-82.

    [4]章木林、邓鹂鸣. 学术英语改革中教师投入的制约因素研究[J].现代外语,2019(1):110-121.

    [5]文秋芳. “产出导向法”的中国特色[J].现代外语,2017(03):345-358.

    [6]文秋芳. 新时代高校外语课程中关键能力的培养:思考与建议[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18(1):3-11.

    [7]文秋芳. “产出导向法”教学材料使用与评价理论框架[J].中国外语教育,2017(2):17-23.

    [8]邱 琳. “产出导向法”促成环节的辩证研究[J].现代外语,2019(3):407-418.

    [9]王春岩.全球20所大学学术英语能力内涵调查及对我国的启示[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3):5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