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东北解放区的对外贸易

    李元峰

    【摘要】東北解放区的对外贸易始于1946年末,当时土改基本完成,根据地比较巩固,为开展对外贸易创造了有利的政治经济条件。对外贸易的伙伴国是近邻苏联和朝鲜,出口主要商品是粮食及部分农副产品,进口主要商品是用来恢复工农业生产所必需的五金机械器材和军需民用的工业产品。采取以货易货的方式等价交换,这种贸易结构与方式既是历史形成的,也是当时双方迫切需要的。

    【关键词】东北;解放区;对外贸易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12-0024-03

    抗日战争胜利之际,中国共产党抓住时机派出十万部队和二万干部挺进东北建立了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东北解放区的成功建立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当时的东北解放区东临朝鲜、北接苏联、西连蒙古。这一地理特点,不仅第一次摆脱了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包围,而且第一次有条件地对外开展贸易,打破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促进解放区的经济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支援了解放战争。历史证明,东北解放区的对外贸易,在恢复和发展解放区的经济基础,支援前线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大的作用,为新中国对外贸易事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一、东北解放区对外贸易概况

    (一)贸易机构的建立

    中共中央和东北局对于在东北进行对外贸易是十分重视的。1946年1月,在中共东北局直接领导,建立了东北贸易总公司,做为对外贸易的执行机构,对外称“东北东兴公司”,由王首道、叶季壮具体负责工作,叶季壮任公司总经理。公司营业部设在哈尔滨市道里区西12道街,1947年后移至兆麟街29号。1947年8月,东北贸易总公司改称东北贸易管理局,隶属东北财政委员会领导,局长王兴让、易秀湘。1948年7月,东北贸易管理局又改组为商业部,直属东北行政委员会,部长为叶季壮。1948年12月,商业部各各机关随东北行政委员会一同迁到沈阳办公。1949年8月,东北人民政府又成立专门的对外贸易部,部长叶季壮。东北解放区的外贸机关虽然几经变迁,但在对外贸易活动中却始终称“中国东北东兴公司”内部设有外贸处、商业处、粮食公司、毛皮公司、鸡鸭公司等分支机构,负责收购和出口粮食、土特产品,公司还在满洲里、绥芬河、图们三地设有口岸办事处,负责交接进出口货物。

    1947年末,根据前两年的经验及日益发展的形势,从发展经济建设东北成为全国总基地的战略需要,东北局提出对外贸易方针是:“在出口方面必须从全盘需要与可能出发,在东北农业尚未恢复与发展时,又加上解放城市增多,粮食出口必须减少,争取增加其他货物出口,如煤炭、木料、五金矿及农村副产品。从入口方面来说除军用民用所必需而自己尚不能制造的产品外,应尽可能争取必需的工业原料半成品与必需的特种机器入口,以帮助我之军工、轻重工业矿业及农业的发展,从对外贸易中帮助自己发展经济自力更生”。各省市专门召开会议贯彻落实东北局的指示,配备外贸专业干部,加强了对购粮工作的经常性领导。在党的领导下,东北解放区的对外贸易更有针对性、更贴近人民的需要、发展的需要。

    (二)发展对外贸易的原因

    东北解放区的对外贸易最初是作为解决经济困难的重要任务提出的。解放区刚刚建立时,内因日本帝国主义掠夺和战争破坏造成的工商业凋敝、生产停顿,外因国民党的严密封锁和破坏,社会经济处于崩溃状态,解放区的财政支出极为紧张。最初,民主政府靠搜集敌伪资产和发行纸币维持开支。当敌伪资财用尽、纸币发行饱和时,社会经济发展没有新的增长点,没有新的发展动力支撑,货币不能正常交换流通,民主政府的财政开支则无以为继。根本出路在于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最快见成效的方法,就是开展对外贸易。尽快为农产品找到销路,为恢复经济注入活力,否则,农产品不能交换出去,农民需要的物资进不来、买不到,农村就要胀死、堵死。农产品销不出去,工业必需品买不进来,工矿企业、军需民用产品无法生产出来,不仅经济要崩溃,民主政权的生存也面临危机。东北局根据现实情况领导成立了对外贸易总公司,即“东北东兴公司”。公司成立不久就分别向苏联、朝鲜、大连(苏联租借区)三方试探开展贸易谈判。但是,大连的交通因国民党军队的进驻很快断绝,朝鲜方面闭门不开。公司认定苏联是必须全力争取的贸易伙伴国。1946年8月至10月,公司代表两次与苏联远东公司驻哈尔滨代表波伊克商谈,正式提出开展贸易的建议,由于苏联与国民党政府保持着外交关系;东北问题与美、英等国的在华利益相关;开始我方提出的粮食出口交易数量较少,苏方不愿因此而引起政治纠纷,所以遭到拒绝。此后通过各种渠道沟通开,苏方始终闭门不开。

    二、积极开展对苏贸易

    鉴于对苏贸易迟迟打不开,东北局于1946年11月派刘亚楼赴苏联,直接与苏联政府外贸部门负责人面谈。因刘亚楼有在苏联学习工作过的经历背景,又逢苏联因春旱秋涝谷物歉收,极需进口粮食,在刘亚楼的努力下苏方同意谈判。在谈判过程中,苏方先提出进口15万吨粮食,后又要求增加到100万吨。我方代表叶季壮同意出口50万吨粮食,此后苏方要求的数量越要越多,直至要求我们每月交运30万吨。经过多次商洽最终达成每年出口100万吨的协定。1946年12月21日,东北贸易总公司与苏远东公司和全苏联合粮食进出口公司签订了第一个贸易协定。协定规定:东北向苏联输出粮食100万吨,肉类1万吨,以及一部分禽蛋等农畜产品。苏联向东北出口布匹、棉花、棉纱、食盐、工矿原料、机械、机油和医药用品等。双方实行等价交换、以货易货,输出额和输入额均为东北币362亿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额贸易,也是我党对外贸易史上的第一笔贸易,它为东北解放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一股活力,同时也给了民主政府一项繁重的任务。

    从事对外贸易,对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是陌生的更谈不上经验,因而在最初阶段显得有些被动和紊乱,也发生了失误。由于解放区政府对农民手中余粮数量估计过高,直到1947年12月为止,对苏输出粮食总计只有67.5万吨。输出的减少,从苏联进口的商品数量也自然减少,东北解放区第一个外贸年度的进出口贸易额,距离原来预定额度相差了一大截。

    盡管有一些失误,但实现对外贸易开通的本身就是最大的成就。毕竟换回了一大批急需的工业品和民用军需物资,这些比较重要的商品有:棉布3000万米(主要用做军服),棉纱560吨,纺花60吨,装花4000吨,火柴5千万小盒,糖1000吨,轴线240万吨,长筒毡靴4万双,做些皮子10吨,钞票纸800吨,白报纸580吨,汽油3,300吨,柴油2000吨,航空汽油1000吨,其他工业机械用油2000吨,卡车500辆,汽车带10000副,摩托车150辆,染料27吨,自行车2700辆,爆炸药700吨,导火线230万米,雷管300万个,煤炭118000吨,各种合金铁铜等金属共500吨,及其他军工用器、卫生医药、印刷等器材、民用杂货共600种货物。这些物资的输入,立刻缓解了军需民用极端匮乏的状况,对东北解放区的稳固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提高了解放区的工农业生产能力,提振了解放区的经济发展,直接改善了人民生活,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他们说这是“经济上的又一次解放。”工业产品的进口使工矿企业、军工生产迅速恢复,强有力的支援了前线的战争。外贸未打开之前,东北民主联军过冬棉衣尚有几十万套的缺口。进口物资不仅解决了军队现实需要,而且,为兵工行业生产提供了原材料。到1947年夏,东北解放区的政治、经济形势大为改观。首先是军工企业,“到1947年3月为止,已先后建立各种军工厂30个,能生产手榴弹、子弹、炮弹、六零炮、掷弹筒、火药、雷管等。1946年鹤岗、鸡西、蛟河、通化、赛马灯矿仅生产煤74吨,1947年增加到235万吨。纸、橡胶、纺织品的产量,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三、建立与朝鲜的贸易关系

    1947年,东北解放区与朝鲜建立了贸易关系,但是规模很小。1948年9月24日,东北解放区与朝鲜签订了《中朝经济协定》,规定有效期自1948年1月1日至1949年9月30日。协定除规定了双方进行商品交换以外,还有一项重要内容是中朝之间的煤电贸易。协定规定中方使用部分朝方电力,电价由中方用煤炭偿还。截止1949年上半年,东北解放区共使用朝鲜电力22631万度,折合煤炭161785吨。这是这一时期中朝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9年7月,中苏双方在莫斯科签订了东北对苏贸易的第3次《贸易合同》。东北向苏联出口粮食(包括豆油)72万吨,原煤80万吨,肉类1500吨,还有木材、毛皮、鱼类、鸡蛋等物质。苏联向东北输出棉布1000万米,棉花14000吨,以及大量汽车、汽油、拖拉机、车床等工业交通设备原料。此协定签订之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日已相距不远,因此,它既是党领导东北解放区对外贸易的尾声,也是新中国对外贸易的前奏。正如当时香港《经济导报》所言:“以7月下旬东北和苏联签订的贸易协定为基础,将迅速展开中国和苏联之间的全面贸易。”

    四、东北解放区对外贸易的历史作用

    东北解放区巩固的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胜利根基,解放战争的胜利反攻正是从东北开始而走向全国的。而对于东北解放区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对外贸易同样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外贸的开通不仅成为解放区经济恢复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直接支援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其具体表现在:一是对外贸易使解放区摆脱了经济崩溃、财政枯竭的窘境,不仅在短时间内自己渡过了难关,而且很快就有余力帮助关内部队;二是对外贸易促动了东北解放区的经济发展。第一年,解放区就利用进口物资恢复了煤矿、火柴产业的生产,进行了铁路建设。第二年,恢复发展了纺织业和各种农村副业生产,特别是发展了自己的军工生产。此后很多工业产品可以不用进口而自己有余了;三是对外贸易提高了人民生活,特别有利于农民。由于粮食的大量外销和工业产品的大量进口,粮食价格迅速上升。1946年12月还是1尺布换33公斤大豆,1947年12月变为1尺布换10公斤大豆,1948年5月已跃升至1尺布只换5.5公斤大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发展加快;四是对外贸易稳定了东北货币的发行。由于通过对外贸易掌握了大量物资,解放区政府以不必用单纯发行纸币来弥补赤字,而且有相当力量回笼货币,对稳定金融市场调剂物价发挥了主要作用;五是对外贸易支持了解放战争急需的物资。在对苏贸易中,凡是能以商品表现的军需品均可向苏联订购,几年中,大量军需品源源不断地输入东北又送往前线。历史证明,东北解放区的对外贸易成果,有力地支援了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也为新中国开展对外贸易积累了经验,开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