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的黑龙江民间美术发展现状述评

    欧阳安

    

    

    摘要:黑龙江省民间美术事业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实施以来,经过十几年的社会文化实践和理论探索,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需要应对的问题。本文对有关黑龙江民间美术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并结合实践研究和田野调查,将黑龙江省民间美术的发展现状进行整体梳理,了解其研究现状与不足之处,希望能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黑龙江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现状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1)05-0137-03

    自2004年中国加入了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到2011年中国《非物质遗产法》颁布至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借助国家政策扶植的步步推进,已成为国内公共文化的热点。《中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年度研究报告(2018—2019)》显示,2018年中国“非遗”产业规模保守估计为1.4万亿元。同时,国际品牌植村秀、星巴克推出与藏羌织绣传承人合作的定制产品;华纳兄弟影业携英国驻华大使馆为庆祝《哈利·波特》系列电影诞生20周年,发布由多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用不同技艺制作、重现魔法场景的视频,展现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影响力日渐提升。

    地处东北边陲的黑龙江省不仅拥有丰富的农林牧矿等自然资源,也拥有着品类繁多、地域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艺术资源。伴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不断推进和认识深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黑龙江省民间美术的各个品类都迎来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机遇。很多濒危项目得以拯救,传承机制开始完善,创新转化和振兴战略研究积极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及传承人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培计划、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举措的实施激发了民间美术从业群体和高校等专业研究机构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热情。

    黑龙江省民间美术十几年的文化探索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社会影响和经济成效,但在相关学术研究和创新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需要应对的问题。因此,本文对黑龙江民间美术发展现状进行探讨。

    1民间美术概述

    1.1民间美术概念的溯源及界定

    民间美术这一称谓的范畴界定常常令人疑惑,它的内涵与外延在不同的学科研究视域下各有侧重。在一些文章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民间美术、民间工艺美术、传统手工艺、农民美术等说法各异又范畴相近的称谓。为了明确文中对黑龙江省民间美术的概念,下面参照国内民艺学界权威专家的研究表述进行了概念范畴梳理。

    追溯民间美术概念的源头,邓福星先生在2019年发表的《民艺的“名”与“实”》一文中针对自1918年起近代中国民俗学发端,到1949年民间手工艺等学科肇始,回顾了民间美术一词的衍生。根据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中国美术界刮起的“民间美术热”,以及1980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民间美术系”这一时期,不断举办的民间美术方面的内容,概括了我国民间美术范畴涵盖的三个主要门类:(1)民间绘画即所谓农民画;(2)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品类最多);(3)专业艺术家创作的带有前卫意识的民间美术作品。

    民艺专家徐艺乙先生从理论角度在对民间美术概念界定的推论中提出,手工制作的传统物品可以分為两大类:一类是具有审美倾向的;另一类是不具有审美倾向的。民间美术或者民间工艺美术当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具有审美倾向的。作为具有审美倾向的产品或物品又可以分为两种:(1)立体的产品或物品叫做民间手工艺;(2)平面的产品或物品叫做民间美术。

    1.2民间美术概念的对应范畴

    随着当代传统民间艺术理论探索的深入和学科研究的发展,学术界使用民间美术概念的频率逐渐下降,而使用“民艺”概念的频率开始上升。虽然两个术语的概念内涵大体相近,但在本文中仍然沿用了“民间美术”的概念,对黑龙江省包括民间工艺美术和民间绘画的众多品类进行研究表述。原因之一是本文梳理的黑龙江省民艺品类概念取向多偏重具有审美倾向的种类;二是本文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对这些品类进行分析评述,目前黑龙江省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来自社会不同学科领域,对学界研究提出的新称谓“民艺”一词的认知度不高,对民间美术概念指向比较熟悉;另外从阅读相关研究文献成果的概念使用来看,目前对民间美术的概念认知比较普及。

    2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的黑龙江民间美术文献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2.1研究文献现状

    民间美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载着地域传统民俗的重要载体,黑龙江省作为边疆文化大省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美术资源。柳成栋整理的《黑龙江省世界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文中提供数据显示:黑龙江省自2004年春启动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1项,即曲艺类项目“赫哲族伊玛堪”;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27项,其中国家级的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两大类别5项:第一类传统美术有方正剪纸1项;第二类传统技艺有4项,分别是:桦树皮制作技艺、鄂伦春族桦树皮船制作技艺、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和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

    2014年黑龙江省工艺美术发展中心的张彦发表的《黑龙江省传统手工艺产业发展状况统计分析》一文中提供的资料显示:黑龙江省传统手工艺共有11大类别,上百个品种。文中选择性列举了省内新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望奎皮影,特别介绍了入选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代表性项目:绥棱黑陶、勃利黑陶、海伦剪纸、大庆萨满剪纸、兰西挂钱、麦秸技艺、满族靺鞨绣等品类。并对黑龙江省传统手工企业的数量、地区分布、现状、从业人员情况给出了较详细的统计数据,很有参考价值。图1为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乌鱼绣”。

    2015年哈尔滨师范大学的李航等在《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及空间分布》中对四批列入黑龙江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61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等方法对其进行了结构类型和空间分布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的11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中,其结构类型是以传统技艺类和传统美术类为主,民俗、传统舞蹈、民间文学、曲艺类项目次之,传统音乐、传统医药和传统戏剧项目稀缺。传统技艺类项目数量最多,有179项,约占当前总量的29.01%;其次为传统美术类项目,有99项,约占当前总量的16.05%。论文还对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情况给出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分析数据结果,并对分布形成的历史成因进行了简要分析。

    从这些研究提供的数据和分析可以看出,黑龙江省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属于民间美术类的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项目一共有278项,所占数量最多,资源也最丰富。

    为了更全面了解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在省内实施以来学界对黑龙江省民间美术的整体研究现状,笔者在知网和万方数据网搜索了自2001年以来关键词与黑龙江民间美术研究相关的几十篇期刊、会议论文及硕士论文,结果显示对省内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研究对象的课题个案研究居多,其中以某一民艺品类的传承保护和对策研究为研究主题的数量最多;且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省内代表性项目,以剪纸、赫哲族鱼皮技艺、鄂伦春桦树皮相关内容最多,内容涉及冰雪雕、黑陶技艺、麦秸技艺等。综观以上类型研究的内容观点:一方面省内专家学者从艺术学视角对民艺项目的文化寓意、生产方式、表现形式、体现内容等方面进行论述的比较普遍;另一方面相关课题研究者的学科背景多为艺术设计学科和艺术设计教学领域,因此表述内容从民间美术项目的纹样造型、审美特征以及元素应用方面探讨较多;也有一类研究是从文化创意产业和学科角度对其传承保护工作进行应用研究的,但多是对相关项目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提出了观点相近的问题和解决建议。

    2.2研究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研究成果来看,近几年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创新利用和产业转化视角的民间美术项目研究呈现爆发式增长,这些现象说明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广已深入人心,不但得到黑龙江社会各界的认同,也激发了龙江学界的学术研究的热情。但冷静分析之后也看到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2.1研究广度有限

    黑龙江省民间美术项目种类丰富,但学术论文关注的内容却主要集中在国家级、省级代表性项目中的几种,原因之一是赫哲族鱼皮工艺、鄂伦春族桦树皮工艺、方正剪纸、麦秸工艺等项目入选名录级别高,因此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各级政府和文化管理部门对这些项目的关注度高、政策扶持力度大,因此引发很多研究者进行探讨。另外有些项目的归属地高校和科研资源集中,对所属地域民间美术的研究基础条件具有优势。例如,佳木斯大学的赫哲鱼皮技艺项目研究、哈尔滨市各高校的冰雪雕项目研究、绥化学院的满族剪纸项目和绥棱黑陶项目等。有些项目研究起步早、持续时间长,成果积淀丰富,但也因此造成项目的一些后续研究者出现研究内容雷同的现象。

    2.2.2研究深度不够

    现有对黑龙江省民间美术项目的课题研究,多停留在物质层面的现象描述和形式分析。一方面是由于有些研究者研究方法单一,应还原到民俗语境中进行整体分析,针对不同民间美术项目使用艺术学的研究方法从艺术人类学、民俗学、宗教学、历史学等跨学科视角进行综合研究,才能得出相对整体的认识;另一方面,有些论文研究不够细致,且缺少对研究对象的基本理解。

    2.2.3对民间美术的构成分类认识不明确

    现有研究对黑龙江民间美术的构成分类认识不够,提出的传承保护措施普遍缺少针对性,研究结果中泛化的重复性观点较多。民艺学专家潘鲁生老师曾指出:“只有明确了工艺美术如何构成、本质是什么,传承和保护才能更有针对性。从社会发展的现实形态来看,工艺美术构成了当下民间手工艺、行业手工艺和现代手工艺几种典型形态。三者在生活之用、经济生产、艺术审美等方面各有侧重,其所依托的群體、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趋势也有相应的差异。只有把握差别并坚守本质,做出具体认识,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共享文化发展”。因此,针对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多达二百余种品类差异丰富的传统民间工艺和美术项目,学界应不忘初衷,深入研究,提出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传承发展策略,才能引领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实现良性发展。

    3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的黑龙江民间美术发展现状

    从2001年中国昆曲艺术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至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整整走过了20年。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近二十年来的不断推进和扶持力度的加大,黑龙江省民间美术也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迎来再次发展和提升的机遇,并取得了很多成就。

    从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年—1966年),到社会恢复发展时期(1966年—1989年),黑龙江省民间美术曾有过一段稳定成熟发展的时期[7]。工艺美术行业培养了第一批专业工艺美术工作者,成立了哈尔滨工艺美术研究所和黑龙江工艺美术公司,工艺精品曾被中央领导人选做国礼并大量出口创汇、产品行销世界;以绥棱农民画、北大荒版画为代表的现代民间绘画也涌现出大量精品佳作,并闻名全国。但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剧烈变革使黑龙江民间美术一度进入衰退期,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民众审美理念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使民间美术进入边缘化状态。

    近二十年来“非遗”概念的普及和国家对传统文化复兴战略的推行,使黑龙江民众也重新建立对乡土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身份的认定,更是激发了民间艺术家群体的文化自信和身份自豪感,很多技艺精湛的艺人重新投入创作生产,民间美术精品不断涌现。图2为鄂伦春桦树皮技艺传承人在黑龙江省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赛上展示桦树皮制作技艺。一些曾经被边缘化甚至濒临消亡的民间美术项目不但重回大众视线,甚至成为黑龙江省政府大力推广和媒体关注的焦点。例如,曾被视为“原始落后”的黑龙江三少民族的赫哲族鱼皮技艺、鄂伦春桦树皮技艺和狍皮制作技艺等项目,因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而成为黑龙江省文化旅游推广的闪亮名片登上国际舞台;而很多当代人感到陌生的如“满族靺鞨绣”“海伦剪纸”“绥棱黑陶”“阿城重彩木雕”等地方文化代表项目,不断亮相政府举办的“省文博会”“哈博会”“东北亚博览会”“非遗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活动而被民众认知。在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潮流中,不但很多地方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可见度得到了提升,黑龙江民众对这些乡土文化传统的认同感也逐渐恢复。

    4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文化工程,黑龙江省丰富优质的民间美术资源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具有文化和经济的双重价值。在党和政府的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全面复兴优秀传统文化”和“振兴传统工艺”的伟大时代背景下,黑龙江省民间美术事业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应准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角色分工的重要性;政府部门、专业学会、专家队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应在合作中构建目标明确的共同体,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清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的差异性,把拯救和保护放在第一位,避免因趋利而把文化创意化当成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让黑龙江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地方文化创新持续提供宝贵资源,为地域文化的传承、民族记忆的保留、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