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书记”来扶贫贫困山村焕新颜

    程文燕

    

    

    

    他是中共党员、侦查大队教导员、四级高级警长……

    55岁的刘继红有着诸多引以为傲的身份,但是他谈得最多的却是四年前成为德安县塘山乡石源村驻村第一书记。

    2016年12月22日,时任九江市公安局国保支队案件侦查大队教导员的刘继红接到组织命令,被派驻到德安县塘山乡石源村担任第一书记,作为一名“人民警察”,刘继红迅速完成角色转换,令必行、行必果,他毅然肩负起带领石源村这个贫瘠小山村脱贫致富的重任。

    静心驻村“住”进村民心坎里

    石源村是省级“十三五”贫困村,距县城55公里,高山挺拔,山谷陡峭,属典型的山区村,交通极不便利。全村共有2286人,其中贫困户52户145人,截至2016年底未脱贫18户62人,贫困发生率2.71%。刚踏进石源村时,村里的贫困程度出乎了刘继红的意料房屋建筑低矮破旧,村级道路泥泞难行,一到夜间一片漆黑……眼前的景象有如一部无声的黑白片,深深触动了这位铁血汉子的内心。

    “做群众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嘴上,而要落实到行动上。”刘继红说,“能否迅速转换角色,静心驻村,是摆在我面前的第一道关口。我深知,只有静心驻村,才能赢得群众信任,赢得工作主动,赢得各方认可。”为此,他暗下决心,从严要求自己,决不当“走读书记”。当第一缕晨曦洒向石源村时,刘继红便带着笔记本和笔,踏上了走访群众的路程。周一到周五,他坚持吃住在村里。每天在村部食堂吃饭,村里简陋图书室搭张简单的木板就是他的床,床铺旁放着一台工作用的电脑。白天,他和村委班子一起商量工作、下村组,调研了解情况,晚上就坐在电脑前整理台账。通过三个月的时间,他的脚步踏进了每一户贫困户家中,走遍了石源村大大小小的马路和田间。

    静心住下以后,刘继红不仅赢得村“两委”班子的信任,也很快与群众打成一片,熟悉了村情民意。工作中,他始终牢记“第一书记”使命,与大家坦诚相待,维护大局、公道办事,对待工作不私心。入村后,刘继红带领驻村工作队对全村52户贫困户逐一进行走访,了解贫困户家庭生产生活状况,按年龄结构、不同致贫原因进行归类,列出需求清单,因户因人制定帮扶规划。小到如何发展家庭经济,大到如何进一步发展主导产业、设施农业。两年多来,石源村的田间地头、山下湖边,总能看见他忙碌的身影……正是他静下心来驻村,用实干促帮扶实效,群众谈起刘继红总是竖起大拇指说:“村里来了位务实的刘书记。”

    改善基础设施让村民更有幸福感

    “纯净的饮用水,对城里人来说,是最基本的生活配套设施。可是这里,一池塘的水,既要满足村民日常饮用,还要灌溉庄稼。如果遇上干旱天气,喝水都变成一种奢望。”刘继红说道。“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解决吃水问题,让纯净的自来水流进每家每户。”经过实地考察后,刘继红立即向派驻单位九江市公安局汇报,获得投资60万元,为260户村民家中修建水管,引来了生活用水。看到哗啦啦的自来水,村民们个个喜笑颜开。“从来没有这样放心地用过水,以前生怕多用一点水就没了!这水甜甜的,可以直接喝!”村民陈婆婆笑得合不拢嘴,在水笼头下搓洗衣服。随后,刘继红又争取到投资268余万元,带领村民建设了农田灌排设施、山塘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机耕道建设等工程,解决了1730亩农田的灌排问题,280亩田地具备机械化运作条件。

    刘继红带领驻村工作队重点打造石源村基础设施、村组沟渠、山塘、机耕道等项目建设的同时,争取了5萬元资金用于长溪港治理,解决40亩农田的灌排;5万元资金用于380米入户道路建设,解决17户75人出行;23.1万元资金改造山塘15亩,确保90亩基本农田的灌溉;48.3万资金用于沟渠建设,解决600亩基本农田灌溉;36.891万元资金用于机耕道建设,为280亩基本农田的劳动者减轻劳动强度。这些项目建设大大改善了石源村的基础设施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驻村期间,经过刘继红多次实地查勘,又发现石源村权家垄水库干涸,蓄水能力远不足往年,他又立即争取资金62余万元,对权家垄水库实施放水涵闸改造、坡面加固、溢洪道加固、放水涵闸管道加固等系列改造,改造完成后将解决500到600亩的农田灌溉和百姓生活用水问题。

    石源村共有535户村民,但大部分青年人已外出务工,村里留守儿童和老人居多。由于村内没有路灯,夜间出行一直是困扰村民的大难题。“城里都在大规模搞美化亮化工程,而这里连基本的道路和夜间的照明都没有。”为此,刘继红下定决心,要让群众走一条好路、一条安全的路,他立即回到九江市公安局,向市公安局领导阐述了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并请求援建。最终,在市公安局的大力支持下,53盏太阳能路灯很快到位,石源村从此结束了夜间道路无照明的历史。同时,石源村10组380米入户道路也很快建成,17户村民从此告别“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的日子。

    “要真正帮助村民,就要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如果连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都解决不了,更别提其他。”刘继红经常这样和身边人说道。

    “产业+扶贫”精准扶贫开花结果

    村民基本生活条件改善了,但贫困根子还在,“输血”不是长久之计,“造血”才是治本之策,产业就是脱贫的“金钥匙”。如何选好产业,让贫困群众通过发展产业实现持续增收,一直是刘继红帮扶工作重点。“开展扶贫工作,除了要脚踏实地做事,更要考虑长远的事。”刘继红坚定地说。

    怎样实现贫困户脱贫?刘继红“瞄上了”光伏电站。他算了一笔账:“一座发电站每年可为村里带来5到6万元村集体收入,大约可以为15户贫困户带来基本生活保障。”经刘继红多方奔走,在市公安局帮助下,县委主要领导协调下,石源村第二座光伏发电站落地。有了之前的经验和思路,刘继红再争取市公安局帮扶资金32万,建成了石源村第三座光伏发电站。借助光伏发电,2018年石源村集体收入达到15万余元,全村50多户贫困户每户分到3000余元。

    此外,刘继红还积极依托土地流转,助力精准扶贫,引进适应当地气候、环境的茶叶种植项目一个(包括新建一家茶叶生产厂),此项目总投资近600余万元,种植茶叶400余亩,可带动19户贫困户就业增收。“等种植生产茶叶项目产出后,贫困户和非贫困户既可以从土地流转中获益,还可以通过在茶叶种植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赚取工资。”说到今年招商引来的茶叶企业,石源村村支书杨敏信心满满。该村在没有茶叶厂之前,村民们农闲时没有合适的事情可做,有的村民就步行到十多公里之外的茶园务工,十分不便。现在企业引进了村里,村民们有事做了,实现了在家门口就近就业、务工增收,挣钱、顾家“两不误”。“在这里干一天活也不累,就在家门口,还能照顾老人小孩,农村妇女也没什么手艺,干一天给我们80块,我觉得挺好。”这是村里妇女们在摘茶叶时常挂在嘴边的话。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他踏热了每家每户门槛,因户因人帮助贫困群众制定实施脱贫计划,实现增收脱贫、勤劳致富,大家都把他当作自家人。他踏遍了石源村每一个角落和县里、市里有关部门单位,协调项目、争取资金,家家户户通上了硬化路、用上了自来水,村里完成了道路、水利、亮化、危房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了光伏电站、中药材种植、茶叶种植等扶贫产业项目,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全村焕发出高质量脱贫、可持续发展的生机活力,一举摘掉贫困村的帽子。

    “路畅了、水通了、村庄整洁了,企业也落地了,相信大家的日子会越过越好。”刘继红说,下一步,他将帮助村里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发展产业,帮助村民们实现增产增收,确保产业发展可持续,让这座深山里的小村庄彻底旧貌换新颜,让广大贫困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让全体村民通过自己的勤劳创造更加美好生活,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责任编辑: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