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山东省制造业转型升级评价研究

范秋芳 王嫂摘要:制造业是地区持续健康发展的推动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应对经济新常态的关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山东省制造业转型升级效果进行实证评价,发现山东省制造业在2005—2016年规模和效率都有所提升,产业结构和生态意识都得到强化,共同推进山东省制造业转型升级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产业结构偏低偏重、能耗较大以及环境污染较严重等问题。基于此研究并结合新常态背景提出从传统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及生产性服务三方面采取针对性措施推动山东省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对策。
关键词:制造业转型升级;经济新常态;主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18)03-0024-07
一、引言
山东省是中国的制造业大省,2016年制造业实现总产值14 144.7亿元,在工业总产值中占比达93.8%:先进制造业新创造价值由2005年的1 874.2亿元升至2016年的11 724.2亿元,占比由26.8%升至37.3%,制造业的发展规模扩张、层次结构提升有力凸显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成效。但2015年和2016年制造业增加值增长率分别为8.9%和7.8%,增速明显下滑,增长动能明显不足,传统制造业占比仍高达60%以上,转型升级面临的阻碍越来越大。由此,山东省政府高度重视并在这方面做出了较大努力,2017年发布了《山东省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在二者的交融中加快迈向制造业大省;2018年1月制定《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实验区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依靠创新驱动增强新旧动能转换动力,借助新经济增长力量带动新动能的快速成长和传统动能的转型提升。
国内外有关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研究集中在影响因素和对策两部分。在影响因素方面,曾燕玲认为消费者需求、中间需求、劳动力、资本、技术投入、国际贸易与投资以及政府政策等因素都左右着江西省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李鹏飞实证研究认为制造业发展程度受制于传统资源禀赋、制造业结构状况、政府的GDP绩效考核机制、制造业内生型增长动力等因素:徐常萍、吴敏洁运用Panel Data模型研究了环境规制与制造业内部结构的非平稳序列因果关系,认为延迟一期的环境规制提高1个百分点对制造业行业内部结构提升的制约为0.09个百分点。而在制造业提升对策上,Humphrey和Schmitz从全球产业价值链出发,提出借助生产过程、产品工艺和功能以及跨产业四种模式改造升级产业:Gereffi根据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和转型升级中产业链的变化提出OEA(委托加工)-OEM(貼牌生产)-ODM(代工设计)-OBM(自主品牌生产)的升级路径;胡迟认为中国制造业未来的着力点应该放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力、企业管理以及产业发展新趋势等方面:张志元、李兆友认为新常态下中国要依靠科技进步、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创新以及全球经济梯度发展效应改造提升制造业;曾繁华、侯晓东提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下,通过创新“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沈坤荣、李震指出要促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制造业的投资和供给结构,培育新动能。
基于新常态和新业态新动能涌起的时代背景,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从规模与效率、高端化、生态化三个角度定量、动态分析山东省2005-2016年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效果,结合近几年存在的特点和问题,对山东省制造业顺利转型升级提出建议。
二、山东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现状分析
(一)发展规模与效率
通过数十年的积累,山东省制造业发展规模和效率都有很大提升,2012-2016年制造业所占比重、主营业务收入及盈利水平均居全国第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劳动生产率变动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2005-2016年,山东省工业企业发展态势良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2005年为8411.9亿元,2016年达到33599.7亿元,其中制造业增加值按年均16.2%的速度增长,由2005年的6 999.4亿元提升至2016年的31395.2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在2005-2016年实现了由83%到93%的跨越,制造业生产效率提高了2倍多。山东省制造业的规模和效率提升明显,在全国脱颖而出,成为制造业大省。
(二)产业结构
1.要素密集度结构
2005--2016年山东省规模化制造业企业增加值及占比情况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2005年三种类型的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的占比相对较为平均,说明山东制造业结构发展有较大的调整空间,其后的十余年规模以上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分别以19.1%、14.4%和11.8%的平均速度发展,技术密集型企业增加值增长率始终高于其他两类企业,占比由37%上升到56%。2013年以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占比增长十分明显,主要源于前期技术投入的时滞影响;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占比迅速下降,2016年降至13.5%,这说明山东省制造业产业结构在近些年已经初步转型,逐渐由资本和劳动密集型主导转为技术密集型主导,山东省制造业正在由低端低附加值向科技含量更高的深加工度产业转变。
2.轻重制造业结构
2005-2016年山东省规模以上轻重制造业增加值及占比变动情况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2005-2016年,山东省轻重制造业增加值都有明显上涨趋势,但二者发展速度略有差异,重工业占比呈现波动性变化。但总体看来,2005-2016年山东省制造业的轻重结构并没有发生较大变化,长久以来依靠煤炭、油气等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以重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始终没有得到缓解,重工业增加值在制造业中所占的比例始终维持在67%左右,这种偏重的不合理结构会持续阻碍制造业的提升转型。
(三)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
2006-2016年山东省工业企业能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见表3。由表3可以看出,2006-2016年山东省工业企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和制造业能源消耗量都波动性上涨,但随着近年来节能环保意识的强化,生态发展理念不断深入人心,能耗量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上涨幅度逐渐减小,工业废水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则随年份的推移出现波动性变化但总体有所下降。总体而言,山东省制造业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都较高,生态环境改善仍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研究发现山东省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以下特点及问题:制造业总体规模大,生产效率逐年提升,具备良好的基础,但近几年规模扩展速度放缓,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占比不高,缺乏实力强劲的大中型企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典范;层次结构不断优化,但传统制造业所占比重高达60%以上,重工业占比高达68%左右,制造业产业结构总体偏低偏重,产业低端化现象仍然亟待解决;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考虑,山东省制造业近几年逐步推行节约环保的理念,但传统制造业和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能源消耗量大,废弃物排放量多,给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性影响。
三、山东省制造业转型升级效果评价
(一)主成分分析方法原理及步骤
1.原理
主成分分析方法是一种借助于正交变换把多个指标再组成新的互不相关的少量综合指标的统计方法。在实证中对问题进行定量分析时,需要将n个包涵重复信息的指标做线性组合,根据特征值和方差贡献度提取主成分。这种特征提取方法既保留了原始数据包含的信息又排除了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在综合评价问题中被广泛应用。
2.步骤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在制造业转型升级评价方面,前人研究提出了诸多量化指标。李平、王钦构建了包括总体目标、结构目标、技术目标和能源与环保目标在内的指标体系,其基本指标主要有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全员劳动生产率、霍夫曼比例、高新技术行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制造业R&D;经费占比以及单位增加值能耗和废弃物排放强度等:李廉水、程中华在对制造业新型化的评价中纳入了制造业人均利润、产品销售率、R&D;人员占比、制造业新产品产值比率、三废综合利用水平等指标。
借鉴前人研究成果,根据山东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历程,从规模与效率、高端化、生态化三个方面着手,构建指标体系,见表4。
(三)数据搜集与预处理
结合表4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山东省统计年鉴》相关数据,通过逆向指标正向化和标准化对数据做消除量纲处理,得到各项指标数值,见表5。
(四)实证分析
1.三级指标的模型输出结果
对二级指标山东省制造业规模与效率、高端化、生态化之下的三级指标分别做主成分分析,首先计算KMO值,并通过Bartlett球形度检验测度其相关性,输出结果见表6。
根据表6的数据输出结果可以看出,规模与效率、高端化、生态化的KMO值分别为0.732、0.761、0.725,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卡方显著性几率是0,说明制造业规模与效率、高端化、生态化所选取的指标适合做主成分分析,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标准提取主成分个数及方差贡献度汇总见表7。
表7的数据显示,对二级指标规模与效率、高端化、生态化各自提出一个主成分,且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87.3%、96.7%、94.1%,这说明提取出来的主成分因子足以解释原始指标所涵盖的内容。
由输出成分矩阵和解释的总方差结果,计算各项指标值系数并计算山东省制造业规模与效率、高端化、生态化得分,结果如表8所示。
表8显示,2005-2016年山东省制造业规模和效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说明山东省制造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积累了较雄厚的实力:制造业结构由中低端向高端的转变取得了一定成效,结构转型速度不及规模与效率的提升:在科学技术的带动下,投入产出效率增强,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减弱,但是生态化的成效十分缓慢。
生态化各自得分
2.山东省制造业转型升级效果分析
要得出山东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总趋势,需对规模与效率、高端化、产业生态化得分标准化处理后做第二次主成分分析。
重复以上步骤,系统输出的KMO值为0.724,显著性概率是0,按照特征值标准提取的主成分及累计方差贡献度见表9。
表9的数据说明,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标准,对二级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出一个主成分F,其贡献度达95.860%,表示其足以解释原始指标所表达的内容,由主成分所得到的各因素成分矩阵见表10。
由表10成分矩阵和表9的因子贡献度计算得出表11所列的结果。
结合表11和表8二级指标的得分情况绘制山东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趋势曲线,见图2。
从图2综合得分来看,山东省制造业在2005-2016年规模和效率提升成效显著,2005-2008年、2009-2012年、2014-2016年这三个时间段制造业规模和效率提升尤为明显。前者得益于2003年胶东半岛关于制造业基地建设方案和2004年建设制造业强省发展纲要等政策引导;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中国政府四万亿的投资为其后几年制造业发展注入了动力,资金支持是2009-2012年山东省高速发展的源泉;2013年后顺应经济新常态的新要求,對制造业做出的新布局成效开始凸显,由此又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
升级评价指标综合得分
制造业保持较为稳定的步伐向高端迈进,山东省政府对高新技术的重视和支持是主要推动力。2011年山东省政府在《加快发展山东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按“10+6+3”的模式提高山东省制造业整体水平,2017年接连下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制造业“十三五”规划,促进新动能和新引擎的涌现。政府部门的有力支持和制造业生产技术的逐步改进推动山东省制造业结构在2005--2016年明显提升。但是山东省制造业至今没能彻底转变依赖煤矿、油气等资源发展的现状,高端化的发展速度落后于规模与效率的扩张速度,在全国领先的制造业多集中在化工、机械、冶金等资源型产业,长久以来形成的资源型、重化型产业结构亟待转变。
从图2生态化的发展情况来看,2005-2016年,山东省制造业生态化的变化趋势同规模与效率、高端化相比变化幅度最小。这是因为改善生态环境的措施在短时间内难以产生显著效果,同时经济活动对社会环境产生的影响也会因气候环境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因此难以排除客观环境的干扰,所以产业生态化的改善较缓慢。2014-2016年生态化得分略有下降,科技投入对生态环境的正向影响还没有完全凸显,而制造业的规模与效率提升又进一步加深对环境的破坏,但随着新生产技术的持续投入和绿色发展理念的广泛传播,山东省制造业企业资源利用效率将会提高,同时企业的负外部效应将降低。
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为山东省制造业发展奠定了较为雄厚的基础,使山东省制造业在2005-2011年转型升级速度较为明显。2011年出现轻微波折,这源于新常态下传统产业供给相对过剩,要素的驱动能力减弱,环境承载力接近上限。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制造业的改造提升面临着巨大压力,转型升级速度放缓也是合乎情理的。总的来说,2005-2016年山东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从未停歇,改造提升略有成效,但制造业创新水平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较严重等结构性矛盾在新常态背景下较为突出,亟待解决。
四、新常态下山东省制造业转型升级对策
(一)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提高制造业发展质量与效率
(1)政府鼓励加快制造业与信息化的交融统一,企业借助智能化网络平台实施“互联网+制造业”计划。信息化浪潮中,传统企业“6+1”产业链模型被打破。为了应对新经济的浪潮,必须优化产品设计、生产、运输及销售环节,运用互联网思维将传统产业链模式转变为订单处理、产品设计与制造、原料采购、终端销售的“4+0”模式。面向市场,以需求为导向,让传统制造业拥抱互联网,通过销售模式制定生产模式,优化资源配置使资源效益最大化。
(2)政府要推动传统制造业产业重新布局,打造独具特色、优势明显的产业集聚区,发挥规模和协同效应。山东省制造业大多数行业未形成规模集聚效应,与珠江三角洲TT集群、浙江绍兴纺织行业集群、浙江嘉兴木制品产业集群比较,山东省传统制造业并没有出现能享誉中外的地区优势品牌,其产业集中度在与长三角、珠三角的比较中位居最后。因此山东省传统制造业的集群需要立足于全省现有基础和条件,协调产业基地园区使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烟台和威海地区打造海产品食品加工与制造基地,潍坊市布局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东营市布局乳品制造基地等等,通过规划产业集聚区,发挥协同效应,实现资源、服务共享。
(3)传统制造业企业迫切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改进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山东省制造业有悠久的发展历史,食品、纺织服饰、造纸、轮胎等在全国占有明显优势地位。横向对比,山东省食品制造业和纺织品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广东、江苏等沿海省之间的差距较为明显,劳动生产效率总体来说偏低。内外环境影响下,迫切需要在传统制造业内部引进高端生产技术,倡导智能制造。一方面可以提高传统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经营管理水平,使企业在长时期内保持领先优势;另一方面可以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依靠新技术和新的生产方式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业。
(二)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使产业结构稳步迈向高端化
(1)山东省政府加速规划高新技术园区,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新兴技术企业的扶持。截至2016年底,山东省拥有济南、潍坊、青岛等1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在全国所占比重接近8%,但是园区之间存在特色不突出、总体层次不太高的问题。针对此,政府于2018年2月初提出构建山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济青烟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一批产业层次高、协同效应好、公共服务优、特色优势强的高新技术区的兴起指日可待。同时政府要划拨资金支持开发新技术的企业,鼓励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例如将青岛的海尔、海信等研发新技术的成功案例试点后再推广,发挥先进企业的引领带头作用,提升全省的自主研发与创新水平。
(2)政策引导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高素质专业型科技人才,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2016年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就业人数为73.2万人,在全部就业人数中所占比重仅为1.1%,高新技术就业人数相对较少,制约着产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山东省要立足于专业型人才的长效输出,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在高等学校设立科研基金,建立创业孵化基地,深入挖掘科研潜力;加强企业和高校之间的联合,按照企业所需的核心技术和科研方向引导学校重视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等。
(三)加快制造业服务化进程,注重绿色化生态化发展
(1)企業生产过程中强化生态环保意识,将绿色制造的理念付诸实践。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环保意识的觉醒,生态化布局和绿色发展理念应运而生。总体结构偏重偏低的山东省制造业必须在时代潮流中转变发展方式,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生产技术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对各种资源要创造性再利用,让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经济价值: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二次处理后再排放,尽力将对环境的损害降到最低。
(2)企业和政府合作加快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交融与互动,适应服务型制造的时代主旋律。随着新产业新模式的涌起,制造业价值链由生产为核心转向以服务为核心是产业融合、绿色生态发展的关键。但是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仅为0.8,全省对制造业拉动最大的金融服务业影响系数为0.5,物流服务业为0.3,商务服务业为0.3,表明现阶段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总体水平和层次不高,基础相对薄弱。由此需要整合市场自发引导和政府规划的共同力量,推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交融,大力发展分工明确的现代金融、专业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延伸产业价值链到服务业部门,这些措施对加速形成新动能和降低对生态环境破坏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责任编辑:韩国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