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家风教育及其当代价值

张红霞 孙纯纯
摘要:梁启超是家风教育的成功典范。梁启超提倡寒士家风,磨练子女的意志;主张亲情至上,用“爱”维系家庭情感;倡导公私德并重,培养子女高尚的道德;主张培养务实的学风,教育子女做学问要脚踏实地。他运用言传身教、因势利导、以趣导学等方法对子女进行教育。注重家庭氛围的营造、强调知行合一、凸显爱国情怀是其家风教育的突出特点。其家风教育中强调塑造健全人格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引导当代子女实现人生价值;重视培养务实学风的教育思想有助于提高当代子女的治学水平;注重为人处世的教育观念有助于引导当代子女建立和谐的群己关系;倡导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有助于促进当代子女成才。
关键词:梁启超;家风教育;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2;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18)01008306
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强调“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好家风不仅有利于提高家庭成员的道德素质,还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历史上,曾经有很多人的家风教育为世人所称道,如梁启超、曾国藩、颜之推等。其中,梁启超是家风教育的成功典范,他在培养子女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当前,重新审视梁启超的家风教育对优化当今中国的家庭教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梁启超家风教育的主要内容
梁启超的家风教育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这也是梁家满门俊秀,九个子女皆有所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梁启超家风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寒士家风,磨砺意志
梁启超的家风教育思想汲取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精华,特别是深受“内圣外王”思想的影响。“内圣”即“磨练人格”,希望子女养成上进好学勤俭坚忍的性格。“外王”则是希望他们能专注自己的学问,并在各自的专业上有所建树。梁启超出身于半耕半读的家庭,贫寒清苦的成长环境以及父辈的影响,使他逐渐养成了勤俭好学的性格。民国初年,梁启超已经跻身于上流社会,他官居要职,兼顾著书讲学,经济收入非常可观,尽管如此,他依旧教育子女杜绝骄奢淫逸的不良风气,要求他们像“寒士”一样勤俭节约且好学上进,接受各种困难的磨炼。在梁启超的教导下,他的小儿子梁思礼在美国留学期间,虽然条件非常艰苦,但没有利用父亲名望获得各方面的照拂,而是在清苦的环境中刻苦学习,努力不懈,顺利完成了学业,先后获得了机电工程专业的硕士与博士学位,并逐渐养成了艰苦奋斗的作风,最终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二)亲情至上,以爱沟通
梁启超非常注重亲情,他认为“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感情”,“爱”一直贯穿其家风教育的始终。他虽然一直忙于政治活动与学术研究,陪伴妻儿的时间很少,但对子女的爱却是浓厚的。他强调情感是维系家庭的纽带,爱是家庭的根基。梁启超写给子女的诸多书信是他注重亲情的最好体现。梁启超的九个子女有七个留学海外,17年间,他们的家书往来持续不断。梁启超写给子女的书信有2 000多封,每封家书既没有严厉的教训式的话语,也没有居高临下的严父姿态,而是跟子女娓娓道来,语气温和。梁启超在给子女的书信中对每个子女都有很亲切的称呼,他称大女儿思顺“大宝贝思顺”,称二女儿“小宝贝庄庄”,称大儿子、小儿子“两个不甚宝贝的好乖乖”,称小儿子为“老白鼻”,这充满亲情的称呼拉近了他与子女之间的距离。在子女的心目中,父亲的角色转换成了朋友,而且这位朋友知冷知热还能指点迷津。梁启超用自己的爱感化着儿女,让他们懂得被爱的同时也要关爱他人。
(三)学风务实,学贯中西
民国初年,出国留学热潮兴起,国民争先恐后留学海外,而多数人出国留学的主要目的并非是追求知识,而是想获得一纸文凭,以便作为日后加官进爵、飞黄腾达的敲门砖。梁启超对这种浮夸世风嗤之以鼻,他要求自己的子女做学问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端正态度,把做学问当作一生的追求。其长子梁思成在美国求学期间,对于学校古板保守的教学方法颇为不满,认为没有必要再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了,并写信告诉父亲自己的想法。梁启超劝诫他说:“凡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1]次女梁思庄在加拿大渥太华市上中学期间成绩非常优秀,想提前一年考取大学,而梁启超认为求学问不能急于求成,要脚踏实地。于是他写信告诉思庄:求学问不是求的一纸文凭,而是求的真学问和真本领,把文凭当作升官发财的敲门砖的思想是极其错误的。他还把求学比作建筑,只有把根基砌好了,建筑才能牢固。他指出上大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求得真学问,用自己的知识造福国家和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材,而不是为了拿到一张文凭。因此,梁启超要求子女们对待学问都要踏实勤奋,不能急于求成。在他的教导下,其每个子女都务实上进,学贯中西。
(四)生于憂患,安之若命
数千年来,在忧患意识的激励下,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社稷、为了百姓疾苦奔走呼号、甘于奉献,这是推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奋图强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梁启超一直拥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忧国忧民情怀。他生活在一个时局动荡的年代,在一个国家主权沦丧的环境中,想要求得一个安身立命之处已属不易,梁启超却能抱着一种安之若命的心态,以一种坦然的情怀,面对日益艰难的生存环境。其实,这也是一种生活态度,生逢乱世,忧国忧民之际,也能保持着乐观的生活态度,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梁启超的一生经历过无数次波折,生活阅历非常丰富。他把生活当成一门学问,保持着自己独有的行事风格。基于此,梁启超教育子女在有忧患意识的同时,要看淡生活中的得与失,以一颗平常心来面对人生中遇到的风浪和挫折。正是这种心态使梁启超的子女们在时局动荡的艰难环境中还能从容应对时事并有所作为。
二、梁启超家风教育的特点和方法
梁启超的家风教育既具有鲜明的特点,又采用了科学的方法,在其子女的成长成才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一)梁启超家风教育的特点
梁启超是一位情感细腻的父亲。他对子女的教育既非常理性又富有情感,既重视子女健康成长又关照社会现实需要。其家风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注重家庭氛围的营造
梁启超的前后两任妻子,虽然有名分之分,但梁启超对她们却是平等相待,倍加珍惜与呵护,使得家庭氛围十分和谐。原配妻子李蕙仙通情达理,对梁启超的工作十分支持,梁启超也视妻子为红颜知己,无所不谈。在梁启超流亡日本期间,李蕙仙和梁启超的家人们在澳门避险,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李氏悉心服侍老人,哺育女儿。梁启超的第二任妻子是王桂荃,贫寒的出身造就了她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性格。王氏非常善于处理与公婆、子女们的关系,经营的家庭其乐融融。梁启超对王桂荃也是十分尊重,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多次提到了自己的妻子,希望孩子们孝敬母亲。在子女们的眼中,两位母亲的性格截然不同,李蕙仙对他们要求严格,而王桂荃对他们却温柔和蔼。孩子们在感受到伟大母爱的同时,也学到了母亲身上的优良品质,比如尊老爱幼、严于律己、坚忍不拔、勤俭持家等。可以说,梁启超子女的成才凝结着梁启超与他两任妻子的心血,同时也与其和谐的家庭氛围、和睦的家人关系、饱满的情感教育有密切关系。
2.强调做学问要知行合一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梁启超教育子女做学问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还要注重社会实践。在得知国内考古学家要与瑞典考古学家共同前往新疆进行实地考察的消息之后,梁启超马上写信给次子梁思永说:“跟着欧洲著名学者作一度冒险吃苦的旅行,学得许多科学的研究方法,也是于终身学问有大益的。所以我不肯把机会放过,要求将你加入。”[2]而后梁思永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国内考古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参与并主持了国内众多的考古实践。在实践中,他随时记录并及时解决考古过程中的新发现、新问题,学问长进很快,最终成为著名的考古学家。在梁启超的教导下,子女们都非常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长子梁思成在哈佛求学期间打算撰写题为《中国宫廷史》的博士论文,但因其对中国宫廷建筑不甚了解,写作计划进行得不顺利,于是他决定对中国的宫廷建筑进行实地考察。梁思成在妻子的陪伴下对中国200多个县、2000多座古代建筑进行了实地考察,战乱、疾病等各种困难都没有把他打倒,最终著成了《中国建筑史》一书,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系统、完整的中国建筑史著作。
3.注重爱国情怀的培养
梁启超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才能为国家做出卓越的贡献,国家才能强盛。梁启超一生起起落落,在政坛上有风光也有失意,但是爱国之心从未改变。他认为,若想国家强盛,首先要培养人才,人才是国家强盛的根本。所以他非常重视对子女的爱国主义教育,告诫子女要把学问服务于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长子梁思成心系祖国,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待遇,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保护了北京的古文物、开拓了古建筑研究的道路,为中国的大学规划建成了两个建筑系等,这足以证明他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次子梁思永一直为祖国的考古事业奋斗,即便是在病榻上依旧为新中国的考古工作出谋划策,指导相关的考古研究。他为了培养和充实新中国的考古人才和力量,亲自主持考古培训班的工作。小到人员的培训,大到教学器材的设置、教学人员的分配等,他都打理得井井有条。幼子梁思礼在美国留学期间,一直是留美华人爱国组织中的骨干。新中国成立前夕,他义无反顾地与梁思懿一家返回祖国,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而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全程参与长征二号系列火箭的研制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建设,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子女们的爱国之举都源于梁启超对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梁启超家风教育的方法
梁启超家风教育的成功,不仅得益于其科学的教育内容,而且与其灵活多样、和风细雨式的教育方法有密切关系。
1.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在家风教育中,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子女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言传与身教相结合是家风教育的重要方法。梁启超非常重视以身作则,把自己当作子女的楷模,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在梁启超看来,优秀的道德品质、为人处世的本领、求学之道并不是通过理论灌输就可以让子女领悟的,父母的率先垂范可以以“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影响子女。梁启超虽然一生颠沛流离,但一直为国家的救亡图存奔走呼号,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子女不仅仅要有一颗爱国之心,还要用渊博的知识报效祖国。梁启超注重亲情,与两位夫人相敬如宾、举案齐眉,对子女舐犊情深,亦父亦友,他用真情维系家庭的和谐,用爱沟通情感。正是受父亲的影响,子女们在留学海外期间,生活上相互扶持,学业上相互促进。梁启超无论是处于忧患还是安乐的境地,都保持释然、乐观的心态。他这种生于憂患、安之若命的平常心始终感染着子女,使他们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始终保持着豁达向上的心态,充分享受人生的苦与乐。
2.尊重差异,因势利导
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他通过细心观察子女的生活细节,了解子女们的兴趣与爱好,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他在子女的教育上十分民主,从来不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子女,也没有把子女培养成固定的模式,而是尊重差异,根据每个人的特质,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他认为:“个人自审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人才经济莫过于此。”[3]他希望每个子女都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充分彰显个性。在子女面前,梁启超没有摆出封建家长专制的姿态,在子女的学业、生活、婚姻等问题上,都与子女商量,听从子女的想法后再做决定。梁启超教育子女做学问要尽最大可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与优势,比如长女梁思顺对诗词歌赋有浓厚兴趣,他便经常让思顺帮忙整理文学资料,然后总结心得体会。后来,梁思顺在诗词歌赋方面成就斐然,编写出了巨著《艺衝馆词选》。梁启超的九个子女在不同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与他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有密切关系。
3.趣味教育,以趣导学
梁启超一直是趣味主义教育的倡导者。他曾明确宣称:“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的是什么主义? 我便答:趣味主义。有人问道:你的人生拿什么做根柢?我便答:拿趣味做根柢。”[4]梁启超认为趣味是生活的动力和源泉。没有趣味,生活就失去了方向,生命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他把趣味主义渗透到了子女的生活、学习之中,让孩子们在趣味中学习、体味生活。在子女学习专业的问题上,梁启超根据子女的兴趣和爱好,并结合社会现实需要,帮助子女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次女梁思庄在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就读时,梁启超建议她选择生物学专业,出于对父亲的尊重,思庄选择了生物学专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了解,思庄对生物学没有产生兴趣。梁启超得知此事后,写信告诉思庄根据自己的兴趣做学问,往往会事半功倍。后来,思庄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图书馆学,在专业学习上勤奋刻苦,最终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图书馆学专家。正是趣味主义思想的熏陶使得梁启超的子女们养成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虽然成才路上歷经艰辛,但他们从不气馁,始终保持着朝气蓬勃、斗志昂扬的精神面貌。
三、梁启超家风教育对当代家庭教育的涵养价值
优良的家风教育对陶冶青少年的道德情操,提升其精神境界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当前的家风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情感和道德教育的缺失、挫折教育的忽视、教育方法的落后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子女的健康成长,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梁启超优良家风教育对于纠偏当今家庭教育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一)强调塑造健全人格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当代子女实现人生价值
借鉴梁启超优良家风教育,应当学习他对子女健全人格的塑造。“何谓人格?本个人固有之特性,具独立不移之精神,其蕴也如白玉,其发也如春日,而此特性,此精神,即所谓人格也。”[5]每个人要想成长成才,必须有健全的、独立的人格,即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当前,许多独生子女在父母营造的“蜜罐”中长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此“幸福”生活中,吃苦耐劳、艰苦朴素、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逐渐被遗忘,失去了拼搏奋斗的精神。而梁启超则十分注重培养子女的独立人格和顽强意志。他要求子女做到传统文化中的“仁”,即拥有独立的人格,指出只有具备了真正的人格,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梁启超认为,人处在社会中,只靠勤奋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会处理自身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既要学会修身养性又要学会利他利群,这样才能培养健全的人格。他还指出每个人都应有自己明确的志向、坚定的理想信念。在实现理想的征途上会经历许多坎坷,如果遇到困难就退缩,裹足不前,终究是不会成就一番大事业的。因此,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子女必须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学会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形成自己的独立思想和独立人格。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面前,很多家长强调“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认为子女学习成绩优秀,能够考上名牌大学就是自己教育的成功,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父母不惜投入大量的金钱和精力,而对于子女健全人格的塑造则置之不理。殊不知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不仅不利于子女智力的提高,还会造成子女人格的残缺。而一个没有完整独立人格和自强意识的人,是无法在社会中立足的。因此,家长应该学习和借鉴梁启超在家风教育中注重对子女健全人格塑造的理念,帮助子女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教育他们自尊自爱,用欣赏的目光、赞赏的话语滋润其心灵,塑造其独立人格。同时,由于高尚的道德也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不仅要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还应注重其道德情操的培养,时时处处注意培养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他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从细节做起,进而成为一个有高尚情操、健全人格、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二)重视培养务实学风的教育思想有助于提高当代子女的治学水平
弘扬梁启超优良的家风教育,就应当学习其注重对子女务实学风的培养。晚清以来,兴起了出国留学的热潮,但是许多人出国留学只是为了拿到一纸文凭来装饰门面。面对这种浮躁的学风,梁启超深感忧虑,于是在家风教育中非常重视培养子女的务实学风。如前所述,梁启超在听闻学习成绩优秀的次女梁思庄想提前一年考入大学时,便写信劝诫女儿做学问要脚踏实地,不能急于求成,上大学是为求得真学问、学得真本领,而不是为了拿文凭;在得知长子梁思成因不满于学校古板的教学方法而不想再继续学习基础知识时,他又劝导儿子做学问要做到厚积薄发,莫问收获,只问耕耘。梁启超重视培养子女脚踏实地、潜心修学的教育思想使子女们受益良多,日后都在自己所学的领域里卓有成就。
当前,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的学风普遍趋于浮躁。在此情况下,父母应当在关注子女学习的过程中,借鉴梁启超注重培养子女求真务实学风的教育思想,教育子女在学习过程中脚踏实地,勤奋刻苦,求真务实,持之以恒;引导子女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学习,追求真理,探求世界的奥秘。父母切忌忽略学习过程,过分强调学习成绩,不能因为学习成绩的不理想而忽视子女在学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忽略其思想境界的提升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这样只会给子女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产生焦虑和厌学的情绪,使子女失去对学习的兴趣,甚至会出现人格的缺陷。
(三)注重为人处世的教育观念有助于引导当代子女建立和谐的群己关系
梁启超对子女处世之道的教育也非常值得借鉴。他把为人处世看得非常重要,认为做学问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学做人,无论学习自然科学知识还是社会科学知识,都是做人谋生的一种手段。他曾说过:“诸君啊,你千万不要以为得些片段的智识,就算是有学问呀!我老实不客气告诉你吧,如果做成一个人,智识自然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个人,智识却是越多越坏。”[6]作为一个社会上的人,不可能脱离与他人的交往而独自生活,而是时时处处需要周围人的关心和帮助。这种关心和帮助除了亲人以外,更多的来自朋友。关于交友的问题,中国的古人早有论述:“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谄媚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7]对于交朋友,梁启超不仅要求自己的子女要慎重择友,还要求他们以诚待友。梁启超告诫次女梁思庄既然生活在社会中,就一定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所以切勿与轻浮之人交往,要与优秀的人交朋友,这样可以取长补短,完善自我,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众所周知,朋友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有些父母因忙于自己的事业而忽略了对子女的教育,忽略了对子女择友交友的指导。面对社会诸多的诱惑,尚未完全成熟的子女不能辨别是非。在此情况下,如果父母不加以正确引导,他们很可能会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或者交错朋友,甚至与品行恶劣的人为伍。在这样的朋友圈中生活,子女势必会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因此,父母给子女提供正确的交友观,教给子女为人处世的道理,对子女的健康成长和将来的发展大有帮助。
(四)倡导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有助于促进当代子女成长成才
借鉴梁启超优良的家風教育,还应当学习他对子女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梁启超在充分了解九个子女各不相同的兴趣爱好、资质天分和性格特点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力争做到因材施教。梁启超从来不强迫子女接受自己的意见,而是认真听取子女们的想法,倡导他们自由发展。比如长女梁思顺从小就对文学很感兴趣,梁启超就对其加以引导,使她在诗词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梁启超在发现次女梁思庄对所学的生物学不感兴趣时,果断支持思庄改学她喜欢和擅长的图书馆学,使她日后成为著名的图书馆学家。在梁启超的因材施教下,其子女都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成就斐然,如梁思成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永是著名考古学家,梁思达是著名经济学家,梁思礼是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懿是著名社会活动家。他们不仅成就卓著,而且都把自己的所学无私奉献给了祖国。
当今社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但有些家长为了使子女成龙成凤,无休止地让他们参加各种特长班、奥数班,而忽略了子女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父母眼中,高考的成绩优秀是最重要的。这种无形的压力增加了子女的学业和心理负担,压抑了子女天真活泼的本性和个性发展。当今是一个彰显个性的时代,教育也应该充分尊重和关注个性发展。而梁启超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对优化当今家庭教育具有重要作用。他总能因人而异,从不给子女设定统一的标准,在子女们全面发展的同时,使其充分彰显个性。当前,许多父母不懂得因材施教的道理,常常强迫子女接受自己的意愿,不根据子女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目标和成长计划,而是跟风跟潮,忽略了子女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总之,梁启超不仅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而且也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尤其是在家庭教育方面颇有建树。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梁启超的研究逐渐深入,但是,这些研究多集中于对他的政治思想和学术成就的探讨,而关于其家庭教育的研究还比较少。事实上,梁启超的家风教育思想可谓是独树一帜,有着丰富的内容。他主张用寒士家风来磨砺子女们的意志,用纯真的爱来感化子女的心灵,用务实的学风培养子女的求学精神,并用言传身教的方法引导子女用平常心来面对生活。同时,他的家风教育还强调言传身教、因势利导和因材施教,倡导趣味主义教育,使子女的学习充满乐趣。这些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对当今社会的家庭教育具有重要价值和有益启示。
参考文献:
[1] 张品兴.梁启超家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493.
[2] 张品兴.梁启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466.
[3] 穆卓.梁启超爱的教育——给孩子们的400余封家书[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415.
[4] 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334.
[5] 蒋梦麟.进化社会的人格教育[J].教育杂志,1918(6):6.
[6] 梁启超.梁启超文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109.
[7] 商友敬,商友仁.万金家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5.
责任编辑:赵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