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基础教育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对“学生立场”的关照

    刘鹏

    古代教育者将文章的写作作为最基本的教育课程之一。作文教学在整个中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但在实际的初中作文教学过程当中,却存着许多的瓶颈。

    新基础教育的教学理念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得到了转换,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的整体思维中强调“关注学生个体整体发展,用语文的方式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科学思维方式和较强的语文能力,发挥教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双主体作用。”

    一、写作教学中学生角色的转换

    传统的作文教学理念中,我们常常将学生的角色定义为“‘文题的完成者”“生活的记录者”,这从根本上曲解了作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新基础教育要求我们“重心下移”关注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实现他们由“搬运工”到“表达交流主体”的转换。

    笔者与学生共读《西游记》之后,让学生写一篇短文品评一下“猪八戒”这一人物的形象。当拜读学生习作时,看到绝大多数的学生对猪八戒的人物形象评价是“好吃懒作”“好色”“不思进取”。受到电视剧、动画片等相关作品的影响,学生的思维被束缚了。值得欣慰的是一名同学,他认为猪八戒虽有缺点,但也有很多的优点值得肯定。虽然不能否认,多数学生也是在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我们所倡导的应该是让学生成为“表达交流的主体”,表达的内容、表达的方式有学生自己决定。应该引导他们表达更为广阔的生活内容,通过写作教学帮助他们实现人格的塑造,讲真话、写真情、发表真实的见解。

    二、作文教学中思维方式的关联、融通与渗透

    新基础教育倡导的是关联式思维、整体融通式思维、综合渗透式思维。与我们的作文课堂结合起来,作文本应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自己真实的心里话、阅读的启迪、生活实践的体验,皆可以做表达交流内容”。作为学生表达交流能力体现的作文,是学生表达校内学习、校内外生活的“镜子”,这是与生活的关联性。

    在景物描写的作文课堂当中,我们可以带领他们走出教室,去实地感受景物,也可以观看照片、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不同学生因自己的人生阅历、文化素养的差异,眼中的景物,所抒发的感受也一定有异。

    这是与思维方式的关联性。我们所要尊重的正是学生这种关联、融通、渗透的思维模式。

    三、教学过程中基于“预设—生成”的逐层推进

    在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常常将教学的过程看作是一个“预设与执行”的过程。这种做法,长期阻断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方式的发展,课堂也失去了应有的生命力。新基础教育强调,课堂教学过程的改革,核心应该是变“预设与执行”为“预设与生成”。“生成”强调的是学生个人的发展。

    在日常课中许多教师愿意采取的一种预习方式,是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对当堂课的内容提出自己的质疑。这种方式也可以应用在作文教学中。笔者执教《跟着名家学写描写式开头》时,在课前提议让学生“谈谈自己在作文开头的写作过程中所产生的疑惑与困难”。学生提出了很多疑惑:不知道如何创作出能够吸引读者的开头;不会照应题目,引出下文;经常做不到为文章的中心和主题服务,容易偏题等。笔者针对学生的这些疑惑设计了自己的教学思路。这一预设方式的加入,其实就是在对“学生立场”的关注,也是“重心下移”的体现。

    作为教师,需要“邀请”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创作空间,不要把教學目标奉为“圣旨”,要鼓励教学过程中不断有新的目标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