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精神的科学内涵与弘扬路径探析

    张瑶 刘芳君 程林峰

    摘 要: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其孕育的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历经百年传承而历久弥新,是新时代激励我们奋进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爱国是五四精神的核心,进步是五四精神的本色,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精髓。新时代弘扬五四精神,就要厚植爱国情怀,传承进步精神,倡行民主科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思想基础,汇聚起同心构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关键词:五四精神;科学内涵;新时代;弘扬路径

    中图分类号 D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1-0475(2020)10-055-05

    1919年5月4日,爆发了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作为百年前的历史事件,五四运动的呐喊声早已散去,但其所孕育的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历经百年传承而历久弥新,是新时代激励我们奋进的宝贵精神财富。新时代加强对五四精神的研究和阐释,旨在继承传统和开拓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思想基础,汇聚起同心构筑中国梦的磅礴精神力量。

    一、五四精神的科学内涵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1]作为五四时期在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潮流,五四精神彰显了百年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先进价值观,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成为中国共产党人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精神动力。这种精神已深深积淀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具有强烈的历史穿透力和时代感染力,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爱国是五四精神的核心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近代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捍卫民族生存权利,实现民族复兴,一代代中国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其爱国主义精神被极大地激发出来,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动人心魄的伟大史诗。五四运动就是这部史诗中最瑰丽的篇章。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在1919年1月召开的巴黎和平会议上,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代表提出废除日本强加的“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山东特权等合理要求,遭到了无理的拒绝。不仅如此,会议还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怒。1919年5月4日,北京3 000多名学生率先走上街头,举行示威游行。他们参与斗争的出发点正是源自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深关切。随后,这场运动突破了青年学生的范围,演变成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全国性群众爱国运动。迫于压力,北洋政府最终不得不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并罢免了三个亲日派官僚的职务。至此,“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直接斗争目标得以实现。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爱国精神的迸发,与以往相比,它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历史进步性和鲜明时代性。毛泽东同志曾说:“五四运动是反帝国主义的运动,又是反封建的运动。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2]699在这场伟大的革命运动中,全国各界、各阶层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把个人命运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个人价值融入社会的发展进步中,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正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与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进步是五四精神的本色

    进步就是顺应历史发展规律,勇于变革、敢于创新,坚决反对一切阻碍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腐朽没落的东西,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意识到国家和民族正面临着生死存亡之际,他们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救国责任感大声疾呼:“我们知道了!我们觉醒了!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3]由此,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即探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五四运动的进步精神主要表现在人们从几千年的封建旧礼教中解脱出来,重新审视西方文明,致力于追求新思想、新观念、新文化。此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潮流,任何人都无法阻挡,成为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推动力。经过比较选择,中国人民最终抛弃了沿袭欧美国家的社会发展道路,找到了指导中国革命的伟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

    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五四先驱们不满足于解释世界,他们还要改造世界。改造世界一定要有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武器的先进物质力量,这就是广大的工人阶级,并由此促进了新的社会力量与新理论相结合。青年知识分子走到工人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指引工人阶级完成了由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转变,而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1]由此形成了中国革命的崭新样式。五四运动也因有了这种大力解放思想和开拓进取的首创精神而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三)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精髓

    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期间的两面旗帜。1919年1月15日,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大力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他指出,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舊政治;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陈独秀认为,要救中国,一靠民主,二靠科学,主张“当以科学和人权并重”。

    民主和科学口号的提出切中时弊,当时获得了人们的广泛赞同,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当封建主义还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据支配地位的时候,对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提倡,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其声势浩大,威力之猛烈,简直是所向无敌的”[4]。提倡民主与科学就要使人们获得思想上的解放。五四运动的先驱们把斗争矛头指向了几千年来被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禁区”——孔学,带领人们冲破了封建思想的牢笼。同时,它促进了人们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是,由于西方民主自身的局限性,加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无力领导中国革命等原因,五四时期的民主与科学精神难以收到显著成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继承了民主与科学精神,并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内涵,使它们在新的层次上得到了进一步发扬。

    二、新时代弘扬五四精神的主要路径

    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历经百年而弥新,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和时代感染力,直到今天仍然是激励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厚植爱国情怀,同心构筑梦想

    100多年前,五四先驱们发扬了爱国主义精神,推动了中华民族命运的大转折。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一代代中华儿女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新时代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最根本的就是把爱国主义的基因植根于中华儿女的血液中,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代代相传,发扬光大,以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力践报国之行。

    作为一个历史范畴,爱国主义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主题。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2]520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爱国主义内容。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目标任务是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如果说百年前的五四时期爱国主义表现为救亡图存、建立新中国,那么新时代爱国主义则表现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要深刻认识到,爱国主义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没有脱离社会、超出阶级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的根本制度,这就决定了爱国主义一定要与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两者不可分割。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人民经历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这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事实表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因此,我们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始终坚持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关键的因素和最坚强的保证。正是因为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才能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开启改革开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新时代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一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总之,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就是要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这样的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要深刻领会“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即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从而进一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行动,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二)传承进步精神,积蓄发展动力

    进步精神意味着不拘泥于固有认识的束缚,善于解放思想、破旧立新,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实现繁荣昌盛的精神动力。反之,故步自封,只会失去生机,最终走向衰亡。五四运动的先驱们以唯物史观为武器,推动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进步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瓦解了落后愚昧的封建专制思想。正是受到进步思想的洗礼,新的阶级力量勇敢地登上了历史舞台,在血与火的考验中蹚出一条走向新生、走向胜利的革命和建设的道路。

    随着时代的发展,五四运动倡导的进步精神并没有褪色,而是始终指引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回顾中国共产党建党近百年的奋斗征程,正是因为秉承着这种进步精神,才能带领人民创造性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壮阔历程,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独创性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结果;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结果;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成果。这说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任何时候都离不开进步精神。改革开放以来,进步精神更多体现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所形成的改革创新精神,这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时代风貌。新时代,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不言而喻。墨守成规没有出路,畏首畏尾坐失良机。这就要用改革创新精神打破利益藩篱的阻滞、消除僵化思想的羈绊,坚决破除一切顽瘴痼疾,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这种进步精神还体现为“天下一家”的世界情怀。五四先驱们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希望扭转不公正的世界秩序,从根本上取消蔑视公理的强权,实现天下大同、人类互助的价值理想。这表明,五四时期的先进知识分子放眼世界,热切关注着弱小国家摆脱列强殖民统治的一举一动,并以建立公正的世界秩序为愿景,积极投身于五四运动中。穿越漫长的历史长河,这种进步精神在今天被注入了新的内涵。当今世界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正成为时代潮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是我们党根据国际环境的变化对世界发展趋势作出的总体判断,全面而系统地回答了“世界之问”,即构建一个什么样的新型国家关系和秩序及如何构建的问题,提出并回答了全球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的中国方案,推动了国际关系及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智慧。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引领国际新秩序的实践。“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已成为通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桥梁,它实现了各国发展战略的有机对接和联动发展,使广大民众在合作中得到了实惠。“天下一家”的世界情怀将推动中国与世界共同携手,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向着更加美好、公正、包容、普惠、共赢的美好未来前进。

    (三)倡行民主科学,助力民族复兴

    五四运动使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呈现出从未有过的生机与活力。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地赋予民主科学精神新的内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进入新时代,仍要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五四时期提出的民主,体现了五四先驱们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而斗争的民主精神。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己任,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而不懈奋斗。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了广泛的民主实践,开辟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新纪元,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越性得到了充分彰显。新时代发扬五四精神,就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5]。不存在唯一的、普遍适用的和绝对的民主模式,决不能照搬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要结合我国实际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体现到党和国家各项治理工作上来,进一步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

    五四时期倡导的科学以促进思想解放为出发点,既有反愚昧、反迷信、反专断的意思,也包含了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传播。正因这一点,它成为五四运动的一面旗帜,蕴含了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宝贵内核。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是科学精神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以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并与时俱进地推动理论创新,使之不断丰富发展,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精神继承发展的理论性成果。此外,科学技术是科学精神的载体。重视和发展科学技术本身反映了一个国家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发展日新月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支撑,这与我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密不可分,五四精神在新时代得到了全面、充分的发扬。今天的中国与百年前相比,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前所未有的进步,但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然需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特别是提倡敢为人先、敢于探索的创新精神,还要完善培养科学精神的体制机制,形成尊重理性、尊重科学的社会氛围,以科学精神引领国家科学发展、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幸福安康。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

    [2]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一大”前后(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82.

    [4]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4:61.

    [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17-10-28.

    【责任编辑:刘中雁】

    【作者简介】 张瑶(1982—),女,辽宁大连人,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军官教育培训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刘芳君(1978—),女,湖北黄冈人,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军官教育培训部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程林峰(1990—),男,安徽安庆人,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军官教育培训部助教,研究方向:抗日战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