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探索初级合唱团游戏化教学模式

    马馨

    摘 ?要:游戏是人的天性,更是儿童重要的学习方式。面对6-8岁零基础合唱团初级班学生,笔者运用全过程游戏化教学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本文展示了如何运用游戏让学生乐学善学,同时发展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文化理解、社会交往等素养。此外,游戏在音准、节奏、多声部等专业教学中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核心素养;合唱团初级班;游戏化教学

    北京市东城区少年宫阳光合唱团实施梯队建设培养,初级班学生年龄在6-8岁之间,音乐基础零起点。学生通过合唱活动获得了感受音乐美的能力,学会学习,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树立集体责任感,逐步形成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等等。传统教学方法,学生主动参与率低,容易出现兴趣不足、秩序混乱、状态懒散、进度较慢的情况。学生以听讲为主,被动练习的教学形式,与需要通过积极实践获得合唱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要求形成了矛盾。探索全面育人理念在合唱教学活动中的有效途径;将讲授知识,变为体验知识;把技能练习,变为游戏化操作的育人模式创新势在必行。

    科学实践证明,游戏能够促进认知、情感和心理的发展。因此,探究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以游戏为情境的合唱团初级班活动的育人模式就显现出其价值。

    一、游戏情境构建育人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游戏是人的本质特征

    玩游戏贯穿人的一生。游戏是主体自愿参与的交互活动,伴有愉快、紧张或沉浸的情感体验,有愉悦性、学习性、沉浸性和社交性。游戏具有特定行为模式、规则条件,能够娱乐身心。

    (二)游戏是儿童学习的重要方式

    游戏有其学习的内涵。人类自发的每一项游戏都是某些重要生存技能的训练,如身体格斗、团队协作、认知模式等等。大脑的结构要求我们通过体验去学习,尤其是强烈的体验。杜威认为,只有个体亲身的经历和体验,才称得上是学习。我们会被游戏高度吸引,自动投入体验并持续不断。游戏作为一种直接的教学和指导,以及“保持共同思考”的方式,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合唱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经验,让孩子们体验各种歌唱的、音乐的、文化的经历,并由此将音乐知识、歌唱方法、声部合作、乐学善学、音乐审美、国家认同、文化理解等转化为自身的经验,使学生的个体发生“细微变化”,实现身心成长。

    (三)“教育游戏”的优势

    教育游戏的手段强化了教学的目的和学习成果,丰富了教学活动的细节。如作为音高教授方式的“手指谱”游戏,明确表示出每个音在五线谱中的位置,手指谱中的音位与唱名相互反应,方便学习,轻松练习,让学生们把音高位置谙熟于心,从而解决识谱问题。教学游戏改变了学习、练习过程中的枯燥感和挫败感,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与练习的意愿和兴趣。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育人实践

    (一)发展“乐学善学”素养,以全过程游戏化模式激发学生参加合唱教学活动的内驱力

    为了激发学生参与合唱教学活动的内驱力,设计实施了合唱活动全过程“游戏化模式”,将合唱活动的整体置于游戏的语境下,在孩子的潜意识中建立“合唱学习”与“快乐”的链接。游戏语境的构建由逻辑性游戏群的创建和游戏氛围营造两方面组成。

    逻辑性游戏群的创建,是把从见到学生那一刻起直至放学这一过程,看成一个完整的教育教学过程,而这个过程的始终都是在游戏的语境下进行,针对每个教学环节的目标创建游戏,并将这些游戏按逻辑顺序结合在一起形成游戏群,整体协作完成教学活动。针对秩序感建立;新知识的学习实践;知识技能的强化练习;课堂内容延伸至家庭教育等等目标,设计有效的教学游戏群。

    进入教室时的秩序感,是保障后续教学顺利进行的心理基础和环境要素;教学中的认知性游戏有效调动学生的专注力,提升学习效率;操作性游戏延长练习的有效时间,增加练习的有效次数;将课上游戏延伸至家庭,鼓励亲子游戏,提高了家庭作业的完成率和练习效果。

    游戏氛围的营造在于教师本人融入游戏语境,在教学中使用儿童化的语言(学术术语除外)、夸张的表情和大幅度的动作,迅速地将学生带入游戏情境中。

    教育活动全过程游戏化模式,让学生感受到合唱团活动就是一个大型的音乐游戏,将合唱学习与快乐相链接,切实激发学生参加合唱团活动的内驱力。在长期的培养中,“寻找学习中的快乐,用有意思的方式學习”发展了学生“乐学善学”的素养,并有利于把这种感受和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二)发展“自我管理”素养的游戏化手段

    初级班学生的自我管理主要体现在遵守秩序和自理能力的发展上。“珍珠项链休止符”的游戏,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形成秩序感,养成良好的校园行为规范。教师用来源于合唱指挥的手势,对学生提出“安静”“站成一队”“站成两队”“靠右行”“跟我走”“停”等指令,学生迅速做出反应,教师及时给予“点赞”手势。教师和学生同时至于游戏情境中,学生以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在得到教师肯定评价时,明显表现出愉快的情绪。这个游戏处于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预示着接下来的教学活动都以游戏模式呈现,学生在整个学期的配合中都表现出积极兴奋的状态。

    “书包也排队”培养学生物品管理能力的角色扮演游戏,帮助低龄学生形成自我管理意识。游戏中书包被拟人化,学生帮助“小书包”在教室窗台下列队,让书包承担因缺乏规则意识而造成教室脏乱的责任,从而使学生以帮助小书包排好队的心理出发,易于接受建议,调整行为,避免逆反心理的产生,逐步养成有序管理物品的习惯,为学生进入接下来的学习打开良性入口。

    (三)发展“社会责任”素养的游戏化手段

    合唱活动彰显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教育理念。个性与共性的融合,群体意识与合作精神,是其发展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学科优势。为获得和谐的和声效果,正确表达音乐作品的思想与意境,学生要明确自己所处的声部地位,不断调整恰当的力度、音色,把握好各自的分寸,寻求最好的合作方式。

    游戏“优美曲线”让学生充分体验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理解集体意识与合作精神在合唱艺术中的关键作用,折射公民的社会责任。学生与老师手拉手连成一条线,以一端带领移动,在集体移动中保证连续不中断。游戏中如果步伐速度或大小与集体相悖,这条线很容易被扯断。学生切身感受到集体是由个体组成的,个人的行为对集体有影响的道理。

    游戏“小组闯关”创造出天然的“亲和团体”,强调合作能力,教会学生思考、协商、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团体合作游戏运用在理解和弦构成,完成乐段背唱,表演多声部节奏声势等环节中。

    (四)发展“国家认同”“文化理解”素养的游戏化手段

    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是教育的无限沃土与珍贵宝藏。唤醒学生身体中涌动着的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对建立“国家认同”至关重要。以我国儿歌和民歌为内容的合唱学习发挥了文化传承的学科价值。儿歌中大量的游戏歌如《鸭罗罗》《金锁 银锁》《打掌掌》《天螺螺》等是天然的边玩边唱教学资源。

    “儿歌地图”制作游戏。学生把学习的儿歌标注在地图相应区域中,注明省份并涂色上喜爱的颜色。经过一个学年的积累,这幅地图变得五彩斑斓,既呈现出我国的民歌资源,又是学习成长的记录。

    (五)发展社会交往素养的游戏手段

    游戏“小观察员”把评价环节游戏化,指向社会交往素养的培养。“小观察员”在同学的战事中注意观察优点,评价时以指出优点和提出建设性意见为主,促进正向评价和相互鼓励的评机制的形成,发展了学生社会化交往中的积极情感,增强了团队凝聚力。

    三、基于学科价值的教学实践

    学习经常是艰难的任务。通过正确的思维方式去开展学习,伴随着积极正面的反馈,学习任务就可以变成艰难的乐趣。游戏营造沉浸式的环境,让孩子沉浸在现学知识的情境中,充分体验,提高教学效率。

    (一)针对音准的游戏化练习手段

    音准是合唱的首要要素,柯达伊教学法中“科尔文手势”把无形的音高,变为有形的手势,明确表示了调式音级间的音程关系,在手势的辅助下,唱准变得非常容易。

    游戏“我来比画你来唱”把科尔文手势游戏化,学生展现出高度的学习自主性,有明显的效果优势。教师做出科尔文手势,学生模仿并按手势歌唱,准确音高带来的美妙旋律,产生听觉上的满足感;学生快速模仿达到了游戏规则的要求,获得完成任务的满足感,游戏愉快地解决了音准难题。

    (二)针对节奏的游戏化练习手段

    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把节奏声势(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能带出声响的人体动作)游戏化,用以感知、学习、练习节奏。游戏以歌曲节奏原型为起点,通过加速、减速、强奏、弱奏、变换声势动作,节奏变奏等环节,最终回归歌曲节奏原型,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学生在兴奋的状态下高度专注,通过变化的形式多角度练习,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多声部意识的游戏化建立手段

    多声部意识的建立是合唱团初级班的重要教学内容。以学生的能力为基点,利用声势培养学生多声部意识。拍击身体不同部位或跺脚发出不同的音色来演奏不同声部,组合形成多声部声势。在这个游戏中学生感受如何稳定本声部,并积极与他声部进行配合的方式,逐步建立多声部意识和基本能力。

    二声部旋律的“回声”游戏。多声部合唱是一个进阶性很强的能力培养过程。“卡农”是最为基础的二声部合唱模式。完全“卡农”的两个相同旋律,一前一后进入,音乐效果与回声相似。引导学生模仿回声效果进行歌唱游戏,在音高、音色、力度等各种角度做配合练习。

    四、实践中初步确立合唱团初级班的游戏化育人模式

    一个愿意花费时间去玩的游戏是有难度的,又是刚好能够上手玩起来的。运用已掌握的知识作为游戏的内容,在过程中加入新知识,游戏容易上手,又有挑战,有效激发学习热情。

    游戏越愉快,知识技能掌握越扎实。游戏激发学生的操作欲望,學习状态兴奋,练习次数增加,从而强化学习效果。学生在游戏中自动相互学习,讨论成功经验,加速知识技能的掌握。结合评价机制的小组对抗赛,有效调动学生的专注力,提升练习效率。

    教学游戏的设计以教育教学的长、中、短期目标为出发点,设计结果指向清晰。长期目标对标核心素养;中期目标着眼合唱团初级阶段的音高节奏、多声部意识、歌唱状态、歌曲表达等能力;短期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学会当下的歌曲,及其包含的乐理知识、歌唱方法与声部配合技巧。

    在参与教学游戏的过程中,学生反应更加积极,表现更加自然,能够更充分地反映出教学效果。游戏中个别、分组、集体等组织形式,能更清晰地观察学生个体的反应。这种观察能够为评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提供直接的依据,还有利于理解学生的学习模式、兴趣、心智倾向,从而为研究更适合的教育教学手段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慧群.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课程群[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姜明彦,顾炜.玩是学之始 学乃玩之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

    [3][美]格雷格·托波.游戏改变教育[M].何威.褚萌萌,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4][英]伊丽莎白·伍德.游戏、学习与早期教育课程[M].李敏谊.杨智君,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