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战争对欧洲大国关系的影响

    何嘉欣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发展的主线愈发取决于英德冲突的情况,由此引出了德国怂恿沙俄打仗和英国唆使日本侵略的事件。当暴力手段重新定格了远东局势,欧陆均势也受之牵连,并以此为媒介迅速形成了英、法、俄、日四国妥协、两大同盟合作之事态。本文意图通过梳理日俄战争前后欧洲列强错综复杂的外交意图,以解释远东战场对协约国阵营形成产生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国际关系;日俄战争;协约国

    中图分类号:D92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5-0036-02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列强步入垄断时期,经济力量的消长与殖民地大小的不均导致各国冲突不断,同时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欧洲局势有着重要的连带反馈作用。

    1日俄冲突与列强站队

    1891年,沙皇俄国开始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这势必将和在远东拥有巨大利益的英日发生碰撞,如维特所言:“使日本成为永世的仇敌者,乃是铺设通往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铁路这一事实本身”。19世纪90年代初,随着俾斯麦的下台和威廉二世拒绝续签再保险条约,专制君主制国家俄罗斯和因法国革命而诞生的共和制国家法国结成同盟。法俄同盟是俄国“牵制德、奥,增强西部国境安全保障的措施……它使俄罗斯在远东、东北亚采取某种程度的积极行动成为可能”[1]118。日本当局为赶在西伯利亚铁路修筑完成前抢占有利态势,保卫“利益线”[2]196,于1894年引发了甲午战争,随后的三国干涉还辽使其自觉“惟有坚韧不拔,卧薪尝胆,谋求军备之充实与国力之培植”,方能卷土重来。同时为吸取教训,日本渴望寻求到一个强有力的盟友以联手抗俄,1901年《小村意见书》出炉后,与英结盟的计划便提上了日程。

    此时的英国,囿于自身力量的局限,已不相信他“能够单枪匹马地应对众多的殖民问题及外国对手的竞争和敌意”[3]307,便接连将橄榄枝抛向了德、日,因为他需要一个像日本这样在亚洲拥有陆军的强国的支持,或者像德国那样能够在另一条战线上威胁俄国的强国的支持。[4]213但德皇远没兴趣遏制沙俄东扩,因为俄国在东亚陷得越深,便越不可能在西方侵犯德、奥,而义和团实践充分说明了日本作为帝国主义哨兵的用处。有鉴于此,当日本积极寻求对英结盟时,双方便一拍而合,于1902年1月30日签署了《日英同盟》。这既使英国找到了在远东打击俄国的工具,也“使日本感觉到它可以和它在远东的大敌进行较量,而不用担心欧洲会像上次(1895年)那样进行干涉并夺取它的胜利果实。”[5]231及至1904年,日本陆军增至13个师团,海军舰艇吨位扩大到25万余吨[6],卧薪尝胆既久,军备扩张亦既成,为确保自身安全及在大陆的利益,日军决定趁其军事地位仍相对优于俄国时发动进攻。因为每拖延一天,甚至一小时,都会增加俄国取胜的机会[7]422。

    2远东战场与欧洲的相互影响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俄法联盟的一环被极大地削弱,此时与英德两国保持紧张关系将对法国不利[8]133,且作为传统的大陆霸权国家,击败德国、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远比同英国争夺殖民地重要。同时,英德接触失败后,随着德国实力的日益增长,倍感威胁的英国也主动寻求与法国和解,但促成英法和解的决定因素还是1904年日本对俄国的偷袭。按照英国外长兰斯敦的看法,从那时起,法国的谈判突然开始以特快列车的速度向前推进[5]320。双方迅速于1904年4月8日签订了《英法协约》,这标志着欧洲历史上最古老的民族对抗就此终结,在翌年的摩洛哥危机中,这一条约也被证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一时期德皇试图用毕约克条约拆散法俄同盟的行动则注定是失败的,究其原因,德国依旧以遏制法国为首要目标,但俄国经济的落后,使它无法抛开法国来推行完全独立的外交政策。

    随着三月奉天战败、五月对马舰沉,俄国1905年革命从经济要求转为推翻沙皇专制的政治斗争。鉴于俄國需要国内的繁荣更甚于获取战争胜利,沙皇决定对日媾和。帝国主义列强也“唯恐旅顺的失守揭开沙皇主义向俄国人民投降的序幕”(列宁语),纷纷开始要求日俄媾和。鉴于此刻防范德国在英国人眼里压倒了其他一切,为了稳定远东、保证日本实力不被过分削弱,伦敦希望尽早结束战争,并更广泛地利用这个盟友。日本则因国力原因无法承担长时间大规模战争,正如山县有朋所言:“俄军在其国内尚有强大兵力,而我已用尽全部兵力;俄军官尚不缺乏,而我之军官自开战以来已大量伤亡,今后亦难以补充。因此,无论坐守阵地抑或主动进攻,前途均很渺茫”[9]334,所以如果说内政原因促使沙皇政府媾和,那么,日本从经济和军事的观点出发也是希望媾和的[10]186。

    因为各国均有敦促和解之意,日俄和谈进行得非常快,仅12次会议协商便于1905年9月5日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这场远东战争最终以俄国退出朝鲜、南满,日本获取了大规模侵略中国东北的战略基地而告终。但俄国战败的重大国际意义则是被迫将注意力重新转向西方,因此英日同盟产生的持久后果最终将在欧洲感受到。

    3战后协约国集团的成立

    日俄战后,沙俄削弱、日本崛起,世界矛盾重回欧洲,为加强各自在新一轮分割世界的斗争中的地位[5]2,所有大国都不肯放过国际政治新形势下的任何机会。为偿还战争外债,日本首相桂太郎被迫强调要采取“断然之措施”,同时因沙俄撤离远东,法国为维护其对印度支那的统治,也开始向日本靠拢,双方最终于1907年6月10日签订了《日法协定》。法国得到越南之安全保证,日本则使法国的金融市场对它开了门,日法协商的成功,对于在国际政治上形成对德包围圈、亦即对完成三国协约之最后一环成了直接的导火线[9]349,而这最后一环便是俄国。

    战后的沙俄陷入了政局动荡、生产停滞、财政窘迫的境地,为了挽救沙皇专制统治,在远东造成有利的外交环境,从而腾出手来处理国内事务和保护在远东的切身利益[11]511,沙皇不得不谋求同英日妥协。日本方面,虽然朴茨茅斯和约实现了日本独霸朝鲜和南满的战略目标,但是要巩固这一地位,没有同俄国和解与缓和敌对关系,也是难以实现的。[12]39由于日俄都无法完全压倒对方,在法国的积极调解之下,双方于1907年7月30日签署了第一次《日俄协议》与《日俄密约》。密约的签署折射出日俄两国开始联手合作共同维护各自在东北和朝鲜的利益,同时这也为此后英俄协约创造了良好前提。

    日俄战后,帝国主义的主要矛盾已经变为英德之间的矛盾,德国成为了英国最坏的敌人和最大的危险,英法协约后,伦敦甚至无须来自巴黎的任何推动便能够看清与彼得堡达成协约的可取性,而沙俄的困难如上文所述主要是经济上的,为将沙皇连同他大量的军队拉进协定,从而在与德国的竞争中获得更多外交和军事上的支持,巴黎发挥了关键作用。随着德国侵略性的发展,英俄最终于1907年8月31日签署《英俄协定》,协约国集团的最后一环就此完成。

    4结语

    战前,德国虽成功地把俄国人拴在远东,却未能组成其梦寐以求的“大陆联盟”,使分裂法俄协约并阻止英俄接近化为泡影。

    战争中,德国也并未能利用俄国专注远东、法国软弱无援之机保持它在欧洲的“行动自由”,英法同盟的缔结更使其在摩洛哥陷入孤立。

    战后,随着三大协约缔结,日英法俄事实上勾结一处,德奥在欧陆上愈趋孤立,重新分割世界的帝国主义全面战争即将来临。

    参考文献

    [1][日]和田春树.日俄战争:起源和开战(上卷)[M].易爱华,译,北京:三联书店,2018.

    [2][日]大山梓.山県有朋意見書[M].東京:原書房,1966.

    [3][美]诺曼·里奇(Norman Rich).大国外交:从拿破仑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M].吴征宇,范菊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4][美]巴巴拉·杰拉维奇(B.Jelavich).俄国外交政策的一世纪:1814-1914[M].福建师范大学外语系编译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5][苏]鲍·亚·罗曼诺夫.日俄战争外交史纲1895-1907 (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76.

    [6][美]W.G.Beasley.The Modern History of Japan[M].New York:Second Edition,1975.

    [7][苏]鲍里斯·罗曼诺夫.俄国在满洲:1892-1906[M].陶文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8][苏]谢·尤·维特.俄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维特伯爵的回忆[M].张开,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

    [9][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上册)[M].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问题研究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0][苏]耶·马·茹科夫.远东国际关系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年.

    [11][德]恩格斯.马恩全集(第22卷)俄国沙皇政府的外交政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2]米余庆.日本近代外交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8.

    (責编:周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