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绽放,生生不息




在近代中国园林史上,广州动物公园虽微如尘埃,却具有重要和特殊的地位。广州动物园旧址位于现今中山四路南越王宫博物馆内,原名永汉公园,后改名汉民公园和动物公园(图1)。1958年迁至先烈中路沙河顶一带,1958年1月1日,新广州动物园正式建成开放。动物园里一代接一代的饲养员、保育员、动物医生,他们辛勤的劳动和智慧的付出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奉献。他们是人类的代表,传达人类对动物的关切、亲情、友好、爱护:是搭建人类和动物友谊桥梁的使者。有了动物园员工印年如一日的工作、抚育、研究、沟通,才有了这扇安全门,有了这扇绿色的窗户:也是有了他们,才能解开人类和动物沟通的密码,传递人类对动物的善意,让动物了解人类,让人类了解动物。保护地球万物共生共荣,有赖于动物园和动物园的全体职工。
1932-1955——从旧址到新址
地上是宝,地下也全是宝
广州动物园选址都是好地
广州动物园旧址所在区域是广州立城二千余年的心脏位置、南越国宫署之上(现广州中山四路南越国宫博物馆位置)。
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这座动物园动物不多,顶峰时也只有60多种200多只,连孔雀和箭猪也算珍品(图2)。为了拓充物种,管理者发动市民借出动物供展览,并制订了《致送动物陈列规则》,规定送园陈列动物“以珍禽异兽为限”,所送动物需园方供养者,最低限度须陈列一个月方得取回,自备饲料来园供养者则可以随时取回。
但是园内的历史宝物却不少,如宋代大书法家米芾题刻的“药洲石”(后被移回教育路的药洲遗址)、一座清代牌楼(原立于四牌楼街上,今解放中路)以及著名的元代铜壶滴漏真身(现藏于国博,在北京路口见到复制品)等等。
世易时移,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动物园选现址重建。在当时百废待兴、正是花钱费力养民的时候,广州市政府凭着国际视野、地球意识,建起这座全国闻名的大型城市动物园。
60年过去,动物园这片位于广州中心区的42 hm2绿地丛林,郁郁葱葱、生态环境十分珍贵。而意想不到的是,动物园又一次建在了文物之上。这里藏有太多不为人知的“第一发现”,动物园地下挖出来很多宝物,为研究广州城区历史和岭南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1956年广州市博物馆考古专家麦英豪在广州动物园发掘一座南越国时期竖穴木椁墓时,出土一对鎏金铜女俑,为迄今为止广东地区最大最完美的铜俑;1956年,麦英豪率考古队在广州动物园发掘出一座东汉砖室墓,更重要的是发现了纪年文字墓砖,写有“建初元年七月十四日甲寅治砖”,建初元年即公元76年,这是广州考古史上发现年代最早的纪年墓:2002年3月,在广州动物园行政办公楼区域发掘南朝、唐墓3座:2012年,在犀牛馆地下发掘出结构保存最完整的东汉砖室墓(图3),汉墓原址计划建墓葬博物馆,这将是继西汉南越王墓之后,广州城市中心区原址保护并展示的第二座古墓葬。
1956-1978——艰苦年代,光辉岁月
最没有办法的时候
锐意进取的创业人总是有办法
第一代建园人,每天从中山四路的旧园,步行到沙河顶的新址开工,那时他们所见的麻鹰岗,行人罕到,坟冢遍野。现在的湖就是過去的烂泥塘,仅在塘边有两座小屋,住着两户人家。其余的地方,便是高低不平的坟地。
经过两年多的精心设计和施工,新的广州动物园终于在1958年1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当天吸引5万游客参观(图4-7)。
当年的媒体,在开园前一天探秘了这座富有岭南园林特色的动物园,也记录了足以骄人的数据:在国家百废待兴的年代,当许多城市还在综合性公园的某个角落关养展示少量动物的时候,广州动物园展出动物236种、1680多头(只)。园内2万多m2的人工湖,人们不但可以看到许多水禽在戏水,还可以从清澈的湖水里看到鱼群(广州动物园饲养的淡水鱼)。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动物的食品缺少资金采购,人饿肚子,动物也饿肚子。动物园决定生产自救,用走出去的办法,带动物下乡展览,收取门票,以微薄的收入供养全园动物。
当时组织了两支动物展览队伍,走遍广东大小县城,最远走出省界,涉足广西云南,远至西北甘肃宁夏,历尽艰辛,保证了外展的人员、动物安全健康。多亏了各地动物园同行的支持和公路铁路运输部门的理解,既完成了科普展览的文化下乡公益活动,又增加了收入,解决动物园燃眉之急。
在这样的条件下,广州动物园的动物种群数量仍排全国前三位。
筚路蓝缕,誓为前驱,不论是经济困难的艰苦,还是“文革”极左思潮的困扰,动物园人仍然紧守岗位,用心守护着园中一千多头动物,使公园在当时艰难的岁月中仍然能为广州市民带来欢乐。
动物园里植物多
一座充满岭南园林风格的城市动物园
除了动物多,广州动物园还有—个特点是:树多。日本福冈市长进腾一马在参观时曾说,建议把广州动物园的名称改为花园里的动物园或者是动植物园。
从建园开始,广州动物园就将生态建园作为公园建设的主要方向,依地起伏蓄水成湖放养珍稀水禽,堆土成山放养猛兽,在山谷间上架栈桥供游人闲步观赏,着力建造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动物与自然相和谐的主题景观(图8)。
如今,广州动物园绿化面积约16.36 hm2,绿地率高达89%。因地制宜利用山林、湖泊进行园林式布局,营造了“四季春常在,花开香满园”的美丽景色。园内树木葱笼,野趣自然,充满森林气息,是全国景观绿化最好的城市动物园。植物种类多达200多种,10万多株,运用大叶榕、白兰、红花紫荆、鱼尾葵、九里香、花叶寻麻、白蝴蝶等基调植物来统一全园景观:以白干层、大王椰子、木麻黄、橡胶榕、黄金叶、花叶竹芋、水鬼蕉、粉单竹、美人蕉等植物来突出各分区植物景观。丰富的植物层次和地域特色的植物配置,不仅使园内保持了四季常绿景观,也充分体现岭南地区的植物群落特色(图9)。
1958年,广州动物园正式开园的那一年,老市长朱光曾为它赋词:
广州好,深爱动物园。
山水园林有自然,猿啼虎啸身惊喧。
进化可追源。
“山水园林有自然”,60年前的这首词,充分展示了当年城市领头人的高屋建瓴和高瞻远瞩,城中这座岭南园林式的动物公园,终将以她的独特风姿傲立于世。动物园勒石以志,第一代动物园人,也在坚守中等着春天的到来。
120世纪80—90年代——面向国际,高速发展
坚持生态化笼舍建设理念给动物最好的家
动物笼舍经历了60年的建设与发展,从建园初期的砖木结构等笼舍到钢筋混凝土,从铁栏杆到玻璃墙,从水泥地面到自然草坪,动物笼舍设计和建造,逐步向满足动物生理和心理需求,便于游客观察动物和增加游园体验的生态化笼舍演变(图10-23)。
70年代末,兴建了狮山、虎山、河马池、熊窝、兽医院等大型笼舍及设施。其中,狮山、虎山充分利用山冈地建造半自然开放式笼舍,在山体上配置马尾松及阔叶树种,营造垂直空间变化,展现出荒山野岭的独特景观。90年代,随着物质及经济条件的逐渐丰富,公园对游客和动物的安全保护意识有了很大提高。本着“调整、改造、充实、提高”的原则,结合公园的新建工程,对部分区域进行了调整,使分区布局渐趋合理,使动物笼舍更加“适应动物,有利操作,方便游人”的要求。2010年开始,随着人们对动物福利、人与动物安全保障等要求,公园在笼舍建设上重点体现自然生态、便于动物展示和管理等原则,打造以生态化和尊重动物福利为标志的动物展区。近年来,公园进行生态笼舍改造22个,涉及各动物展区,包括飞禽大观、猩猩馆、狮山、虎山、熊猫馆等主要场馆。
在改革浪潮下,广州动物园吸取了国内外动物园的办园经验,提出“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的办园方针,开始了多元经营之路。借鉴国外“接触式儿童动物园”,公园办起颇有创意的“逗趣园”:受迪士尼公园启发,在南门广场兴建了童话宫殿“欢乐世界”,设置各种机动游戏,使游览突破了观赏动物的局限:在90年代,公园在經济体制上也进行了新的探索与尝试,陆续引进了名犬荟萃、驯兽表演团、恐龙科普馆(图24-29)以及摄影、游乐与餐饮服务的个体经营户,增加了游览内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后来,公园又先后吸引广州海洋馆(图30)、锦鳞苑、蝴蝶馆和游乐公司等大型经济实体加入,逐步形成了由多种经济体制构成的混合体制,公园的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也是这个时期,动物园完成最后一期征地,总面积扩至42 hm2,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形成三个“园中园”,即逗趣园、盘龙苑、飞禽大观:调整了“两个片段”,即草食动物片和灵长类动物片:开辟了“一个区域”,即游乐区(含欢乐世界、子女天地、动物表演和跑马场)。今天的动物园基本面貌是20世纪八九+年代形成,很多广州人家有相隔二三+年在同一位置拍摄的照片。
2000—2017——科技乘风,品牌再塑
华南地区珍稀动物“诺亚方舟”陪伴小朋友成长的地球大课堂
今天的动物园,已经不是大家印象中的“喂动物”,而是从单一的动物展示逐渐向动物科普、科研方向发展(图31-32)。
2017年,广州动物园增挂“广州市野生动物研究中心”牌子,承担加强动物保护、科研和科学利用,开展濒危野生动物饲养繁育、营养学、遗传与行为学、疫病诊断与防控等方面研究,为圈养野生动物保护与展示提供技术支持,为野外重新引入濒危物种及原栖息地保护提供种质资源和技术支援的重要职能。未来,广州动物园还将建立世界一流动物实验室。
2017年推出的“动物课堂”科普品牌项目系列活动精彩纷呈,课程和活动主题丰富、形式多样。“动物课堂”项目分为校外课堂、亲子课堂、实践课堂和科普大讲堂四大部分。活动对象涵盖不同年龄层的市民游客,开启了广州动物园科普体验的新模式,成为动物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让孩子们了解动物,学会善待动物,在互动过程中不仅学会知识,还能引导孩子萌生爱心、善心,惠及动物,惠及社会。
2018年元旦,VR动物园正式对公众开放(图33)。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让公众可以看到平时难得一见的、不可思议的动物画面,在虚拟世界里与动物进行互动。这是印岁的广州动物园的一次大胆尝试,事实上,这也是全球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VR动物园。
2017-未来
不忘初心
从传统动物园向现代动物园转型
为什么每个超级大城市都有一座城市动物园?因为城市动物园是人类和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产物,是孩子们了解动物,知道自己在地球上并不孤单的大课堂。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拥有一个公益性质的城市动物园是一个城市必须承担起的文化教育义务。
现在,增加了尊重动物的平视参观方式,但是还需要手段更新颖的科普互动介绍,使游客获得比单纯观看更全面的观赏乐趣,对动物有更多的尊重与关爱。
未来广州动物园建设规划将突出“野生动物生态环境”“参观游览舒适性”和“科普教育趣味性”,打造成集野生动物保护、展示、研究、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具有岭南园林特色的生态化城市动物园,让自然与人工巧妙地契合,为城市、游客和动物提供融入自然、和谐共处的机会。广州动物园将重点推进羚牛馆、逗趣园、猴山、犀牛馆、河马馆等生态笼舍建设,三大湖、科技馆等基础配套设施改造,以及南北门和中心区游客服务区等服务配套设施建设。远期将继续推进信息化、智能化和节能化建设改造,并通过虚拟现实等科学技术,提升动物科普教育水平,丰富体验形式,让游客更全面地了解动物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