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生活创意舞蹈项目之构建与思考

    杨倩

    

    

    摘 ?要:北京市西城区少年宫构建了“少儿生活创意舞蹈”项目,该项目分为三个部分:“童心寻舞”课程、“童心寻舞”教材、“阳光少年”舞蹈社团。项目注重在体验中感知、生成、获得,引导学生从形象到舞蹈的探索,通过主题引领,兼顾训练,学生的艺术学习兴趣提高了,舞蹈创意能力增强了,学科核心素养在项目中切实落地。

    关键词:少儿生活创意舞蹈;舞蹈教学;项目建构

    动作的表达是人类最原始、最纯真、最有效的表达方式。对于孩子而言,“手舞足蹈”的状态非常常见:听到喜欢的音乐时;非常兴奋或心情激动时……当年幼的孩子遇到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状况,通常都会借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

    孩子们需要什么样的舞蹈?孩子们需要的舞蹈源于他们的生活。我们要在孩子们求知欲最强烈的时候尽可能地激发他们对舞蹈的兴趣,根据学生成长各个阶段的身心发展需要,提供各种舞蹈活动,促成学生度过完美而快乐的生命成长时期,培养热爱生活、善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和艺术感知力的少年舞蹈爱好者。

    为此,北京市西城区少年宫舞蹈教研组构建了“少儿生活创意舞蹈”项目。

    一、少儿生活创意舞蹈项目框架

    “少儿生活创意舞蹈”项目主要包含三个组成部分:“童心寻舞”课程、“童心寻舞”教材、“阳光少年”舞蹈社团。

    (一)“童心寻舞”课程

    “童心寻舞——少儿生活创意舞蹈”课程适用于舞蹈兴趣启蒙阶段(6-8岁)的学生。通过主题体验的形式,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玩具、动物、日常用品、文字、天气等作为切入点,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发现舞蹈,在体验中感受舞蹈,唤醒他们对舞蹈艺术的兴趣,同时萌发舞蹈创意,并以肢体进行表达。

    1.体验模式

    依据舞蹈艺术特点与舞蹈学科核心素养,设置了形象体验、实物体验、空间体验、情境体验四种体验模式。

    (1)形象体验:通过典型形象引发典型动态。经过模拟—想象—创意的过程,发现不同形象的动作特点,并运用自身肢体优美呈现。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知探索,从而塑造形象的能力。

    (2)空间体验:舞蹈是空间的艺术,根据不同主题让学生了解方向与方位,感知自身与空间的关系,体验动作与空间的联系,并能够立体地进行舞蹈创意,开发学生逻辑思维与想象力。

    (3)实物体验:指定道具,但不指定道具的使用方法。学生根据道具进行想象与尝试,寻找道具使用的一切可能,并能够运用道具进行舞蹈创意展现。培养学生想象力与行动力。

    (4)情境体验:运用多种手段营造氛围,创设特定情境,使学生在主题情境中体悟人生哲理,提升精神层次,树立理想信念。在舞蹈创意和表达的过程中育人。

    2.课程安排

    本课程选择了与孩子生活密切相关的16个主题,打破传统舞蹈课堂的模式,每月开展一次主题体验,每学期共四次,涵盖以上四种体验,两个学年的四个学期教材内容层层递进。(详见表1)

    (二)“童心寻舞”教材

    为了让课程规范有序实施,项目组总结经验,创编了“童心寻舞——少儿生活创意舞蹈课程”教材。教材分为四个阶段,每一阶段对应一个学期的体验内容,设置了阶段目标。(详见表2)

    每一主题都设置了主题任务,通过任务驱动明确了学生要做什么。为学生提供了本主题所需的创编素材,并为教师提供了教学建议。关于评价,每一主题都设置了“回课与测评”环节,明确了测评点与测评标准,设定了规范的评价体系。

    (三)“阳光少年”舞蹈社团

    “阳光少年”舞蹈社团已成立多年,连续多年在校外艺术节、向阳花以及荷花少年等国内含金量较高的比赛中保持优异的成绩,承担过与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保持着良好的口碑。

    在舞团的发展规划中,梯队建设是重中之重。“少儿生活创意舞蹈”项目综合提升学生艺术感知能力与创意表达能力,给社团提供了新鲜血液,为舞蹈社团梯队建设打下了基础。“童心寻舞”课程在孩子心中种下了兴趣与创意的种子,这颗种子在舞蹈社团中生根开花。

    二、少儿生活创意舞蹈项目实践

    (一)在体验中感知、生成、获得

    通过主题体验的形式开展活动是本课程的创新点,课程中包含形象體验、实物体验、空间体验、情境体验四种体验模式。

    形象体验是通过典型形象引发典型动态。经过模拟—想象—创意的过程,发现不同形象的动作特点,并运用自身肢体优美呈现。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塑造形象的能力。

    我们的实物体验指定道具,但不指定道具的使用方法。学生根据道具进行想象与尝试,寻找道具使用的一切可能,并能够运用道具进行舞蹈创意展现。培养学生想象力与行动力。

    舞蹈是空间的艺术,在空间体验中,我们根据不同主题让学生了解方向与方位,感知自身与空间的关系,体验动作与空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立体地进行舞蹈创意,开发学生逻辑思维与想象力。

    情境体验是综合的体验模式,我们运用多种手段营造氛围,创设特定情境,使学生在主题情境中体悟人生哲理,提升精神层次,树立理想信念。在舞蹈创意和表达的过程中育人。

    我们把门槛放得很低,让孩子们很容易迈进门,而进门之后上不封顶,支持学生的各种想象和表现。每一次体验都是孩子的一次积累,积累得越多,展现的内容就越丰富。

    (二)从形象到舞蹈的探索

    形象体验是通过典型形象引发典型动态。经过模拟—想象—创意的过程,发现不同形象的动作特点,并运用自身肢体优美呈现。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塑造形象的能力。

    “童心寻舞”课程中的形象体验有四种:木偶、字母、玩具、动物。由第一阶至第四阶,孩子们创意的形象逐渐丰富。

    第一阶的木偶主题,以芭蕾舞剧《葛蓓莉娅》中木偶的舞蹈为引导,给出了鲜明的形象。孩子们要扮演木偶,还要想办法让小木偶舞动起来。这就需要观察木偶形象,寻找并模拟木偶典型动作。参与本主题的孩子大多是舞蹈初学者,没有任何舞蹈创意的经验,因此本课运用了“点—线连接法”来帮助学生搭建创意的框架。学生自行设计木偶造型A和木偶造型B,教师引导学生在规定的节拍中运用木偶的动态,从造型A发展到造型B,由此学生可以得到第一个自己设计的舞句。举一反三,根据音乐变换造型和节拍,学生可以设计多个舞句并连接成舞段。

    第二阶的字母主题让孩子探索自身肢体的无限可能。通常,本年龄段的学生在进行舞蹈创意时,首先会选择运用上肢和下肢的运动,较少考虑躯干的运用。本主题通过字母造型创意,引导学生将躯干与上下肢作为整体来思考,充分开发想象力,提高身体表现力。字母有很多,孩子们要想象如何用自己的身体表现字母的形象,设计字母造型,在这过程中孩子们会发现 一个人能当一个字母,几个人组合起来就可以拼出拼音或单词。

    第三阶的玩具主题,孩子们将通过扮演玩具来尝试塑造角色。学生选择一个喜爱的玩具带到课堂中,观察玩具的形象,想象此玩具会如何活动,扮演此玩具,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寻找典型动态,并据此创编包含“Who”与“What”元素的舞蹈小品。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孩子们的情感投射到玩具的形象中,最终呈现出的舞蹈是丰富多彩的。

    第四阶的动物主题继续进阶,不但要有形象,还要有情绪。以动画片《疯狂动物城》中“闪电”片段为引导,请学生分析其中的情绪变化,并尝试模仿。学生塑造某种动物形象,并加以拟人的情绪,以“某情绪/情感”的“某动物”为主题,创编舞蹈小品。加入情绪后,舞蹈形象将更加立体。

    (三)主题引领,兼顾训练

    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无穷的,但肢体运动能力决定了身体的表现力,要让肢体有能力支撑创意,身体开发与肢体训练必不可少,舞蹈创意与舞蹈训练需有机结合。因此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除每学期四次主题体验课之外,其余十二次课以身体开发和肢体训练为主,每四次课为一单元,体验课的主题为单元的主线,本单元训练内容与主题课密切联系,围绕观察模仿、肢体表现、即兴表达、创意想象、交流合作,五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并将主题课的思维模式运用到日常教学,每一课都有“体会与思考”的内容,让学生内外兼修,全面发展。

    三、经验与思考

    (一)让艺术学习更有趣、更容易

    国家艺术课程标准—前言中明确指出:新的課程将更加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文化资源,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反思性学习,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提高整体素质,并使艺术学习更有趣、更容易,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感。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6-8岁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从无目的的广泛兴趣过渡到具有求知欲的特定兴趣的过程中,我们要在孩子们求知欲最强烈的时候尽可能激发他们对舞蹈的兴趣。通过创意课程的舞蹈体验与舞蹈感受,激发舞蹈兴趣。选择的主题都与孩子生活密切相关,这样孩子就可以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由需出发,兴趣引领,让课程贴近生活,贴近孩子,让课程更有趣、更容易,让课程中的每个孩子都真实获得成功感。

    (二)逐步培养学生舞蹈创意能力

    舞蹈的创作思维可分为自觉动作意识和非自觉动作意识两部分:自觉动作意识是舞蹈者自觉的、有意识的、在一定创作目的指导下自由的意识活动;非自觉动作意识是一种下意识和潜意识的活动,包括直觉、想象、联想、幻想、灵感等。自觉动作意识和非自由动作意识的良好交融,才能创编出舞蹈。对于学生来说,非自觉动作意识是天性的一部分,用何种方法使学生具备自觉动作意识才是问题的关键。对此,项目组提取了编舞技法中适于学生理解的部分,参照了语文教学的方式,有延续性培养学生舞蹈创意能力。

    第一学期,学生从单一形象模拟入手,学创舞蹈基础语汇。根据特定的形象、实物展开想象,找到典型动作并展现,就像语文教学中的“识字”;第二学期,根据主题和道具进行造型与简单舞蹈动作的创意,就像语文教学中的“组词”;第三学期,孩子们尝试运用典型形象的典型动式塑造角色,并将自行创编的舞蹈语汇连接成舞蹈短句,就像“造句”练习;到了第四学期,孩子们尝试在特定情境下运用舞蹈表现特定形象的情绪,有目的地进行舞段创编,类似“小作文”。

    在四个学期中坚持以“寻”为引导,从生活细微入手,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动作元素,积累创作灵感,提升舞蹈创意能力,解决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及有创意却不知如何入手的问题。

    (三)学科核心素养在项目中落地

    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既需要内在的艺术素养,又需要外在的肢体运动能力。教研组依据“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和艺术学科核心素养总结了本课程中的舞蹈学科核心素养:观察模仿、肢体表现、即兴表达、创意想象、交流合作。

    1.观察模仿:是学习舞蹈最基础方法,学生观察生活,模仿生活中的典型形象和典型动态,从生活中获得舞蹈创作的基石。

    2.肢体表现:舞蹈是需要以人的肢体运动为载体的,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无穷的,要让肢体有能力去支撑自己的创意。

    3.即兴表达:孩子们在高兴的时候手舞足蹈,着急的时候跌脚顿足,都是即兴表达,将非自觉动作意识和自觉动作意识相交融,即兴以舞蹈的方式表现。

    4.创意想象:培养学生想象力、表现力、创造力。孩子们需要有能力抓住灵感,并把灵感转化成创意,才能最终表现出来。

    5.交流合作:我们的课程中有很多内容需要孩子们与小伙伴交流、配合,有效的交流与合作能够得到1+1大于2的结果。

    在项目实践中,孩子们观察生活,模仿生活中的典型形象和典型动态,从生活中获得舞蹈创作的基石;通过即兴表达获取非自觉动作;通过创意想象获得自觉动作,最终运用肢体表现创意,合作展现“我”的舞蹈。这五大学科核心素养贯穿了学生从“发现舞蹈—感受舞蹈”,到“萌生创意—表现创意”,最终“合作呈现”的全过程,让学科核心素养在项目中落地。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何群.舞蹈创作思维[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4]谢飞.舞蹈动作开发与编舞技法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

    [5]何群.论游戏、模仿、动作体验中的舞蹈教学[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1):8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