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萧县小麦高产优质的主要障碍因子及技术对策

    朱玲

    摘 要:该文根据萧县小麦多年生产实际,阐述了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剖析了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选用良种、药剂拌种、精细整地、配方施肥、氮肥后移、科学播种及加强田间管理等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关键词:小麦;高产优质;障碍因子;技术对策

    中图分类号 S51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07-0047-02

    萧县位于安徽省淮北平原北部,黄淮海平原南端,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适宜小麦生长发育。全县国土总面积1885km2,耕地面积10.08万hm2,常年小麦种植面积8.4万hm2。当前,萧县小麦生产已由中产水平向高产水平迈进,但年季间单产变幅较大。本文根据小麦高产优质栽培理论和生产实际,剖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小麦优质栽培技术,旨在促进萧县小麦生产向高产稳产优质方向发展。

    1 萧县小麦产量构成三要素的特点

    小麦产量由穗数、穗粒数、千粒重3个因素构成,3个因素协调增长,才能实现丰产丰收。小麦穗数是由主茎和分蘖2个部分组成,分蘖的多少是小麦植株健壮程度的主要标准,也是对播种深浅、水肥供应条件的反应。通过选择品种与栽培技术加以调控,实现合理密植。穗粒数、千粒重的提高,均需通过品种选用、水肥供应及栽培管理进行调控,增加小花数量,减少退花数,增加穗粒数。防脱肥早衰,提高光合效率,增加光合产物是增加粒数的关键。萧县小麦生长发育具有“两长一短”的特点,即分蘖期长,幼穗期长,灌浆期短。存在着分蘖有余,穗数不足,小花有余,粒数不足,库容有余,粒重不足的问题。小麦高产水平适宜的产量结构为穗数675~720万穗/hm2,穗粒数35~37粒,千粒重40~43g。

    2 萧县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限制因子

    2.1 土壤基础肥力不足,施肥方法不科学 萧县土壤主要有黄泛冲积平原和低山残丘两大类型。耕地面积1008万hm2,其中淤土地3.59万hm2,两合土地1.43万hm2,沙土地5.86万hm2,保水保肥能力较差的沙土地占总耕地面积的58%。施肥上存在着重施化学肥料,轻视有机肥料现象,重视氮肥,轻视磷肥,忽视钾肥。施肥方式上存在着重基肥,轻追肥的现象,基肥“一炮轰”的施肥方法普遍存在。

    2.2 播量偏大,播期偏早 由于播量大、播期早,导致小麦个体与群体不协调。小麦群体大,播种偏深,造成分蘖缺位,次生根少,个体不健壮,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差,病虫害加重,易倒伏,穗粒数减少,千粒重降低。

    2.3 整地质量差,轻视播后镇压 由于秸秆全量还田,旋耕现象普遍,导致耕层浅,仅15cm左右,远低于适宜小麦根系生长的20~25cm。秸秆还田质量不高,造成秸秆翘虚现象严重。虽然播后镇压可压实土壤,弥合土缝,实现种子与土壤充分融合,但此项技术应用较少。

    2.4 田管技术不到位,方法不科学 大部分种植户存在重虫害、轻病害,惜水不惜药,用水量不足;注重基肥,忽视追肥等问题;追肥田块撒施、表施现象普遍,肥料利用率低。

    3 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3.1 选用良种,实行药剂拌种 良种是高产优质的内因,加快高产优质中强筋专用小麦品种的推广,提高小麦优质率,增强市场竞争力。强化半冬性品种的主体地位,化解生产风险。适宜萧县种植的中强筋小麦品种有安农0711、伟隆619、百农207、隆平518、淮麦33、丰德存麦201等。做到区域化种植,单收,单贮,单售,单加工,提高小麦附加值。近几年小麦纹枯病、根腐病、全蚀病等土传种传病害的发生普遍,因此要抓住秋种拌种防病治虫有利时机,推广杀虫剂、杀菌剂复合拌种技术。选用复合拌种剂如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200~300mL,或36%苯甲·吡虫啉悬浮种衣剂375~450mL拌小麦种子50kg,即防虫又防病。拌种后堆闷2~3h,在阴凉处摊开晾干后播种。

    3.2 精细整地,科学施肥 由于萧县大部分土地采用旋耕,耕层浅,蓄水保肥能力差,不能适应小麦高产栽培的需求。因此,要以农机农艺融合为突破口,努力提高整地、播种的作业质量。认真落实秸秆还田必须深翻,旋耕整地播种必须镇压的基本要求。首次深耕18~20cm,并逐年加深到25cm,旋耕地块2~3年要深耕1次,活化土壤,做到耕层深浅一致,耙碎耙透耙实,大力推广机械条播技术,坚决杜绝撒播现象。做到不重播不漏播,播幅加宽至20~22cm,下种幅宽6~7cm。实行播后镇压,杜绝镇压不实带来的透气跑墒,易旱易冻的弊端,确保一播全苗。增施有机肥,实行秸秆还田,推广施用配方肥,目标产量在7500~9000kg/hm2,施優质有机肥30000kg/hm2,或商品有机肥1500kg/hm2,锌肥15kg/hm2,硼肥7.5kg/hm2。淤土地、两合土施45%(25-13-7)、(25-12-8)小麦配方肥675~750kg/hm2,沙土地施45%(25-13-10)或48%(25-12-8)配方肥675~750kg/hm2。实行氮肥后移,当小麦返青期总茎蘖数达1200万/hm2以上时,不追施返青肥;在3月下旬至4月初,追施尿素112.5~150kg/hm2,耩施或穴施,以提高肥料利用率,既能提高产量,又能提升品质。

    3.3 适期播种,合理密植 适期播种可充分利用冬前有效积温,为壮苗越冬提高分蘖成穗率打下基础。抓住墒情适期播种,墒情不足时要造墒播种,确保足墒下种,播种期土壤相对含水量70%~80%为宜。冬性品种适宜播种为10月5—15日,半冬性品种适宜播种为10月10—20日。适期播种的小麦进入越冬期,其壮苗标准为主茎叶龄6~7片,单株一级分蘖3~4个,次生根8~10条。合理密植可以充分土壤肥力和温光水等自然资源,协调群体和个体的关系,解决高产与倒伏矛盾的有效措施,达到穗足、粒多、粒重三要素最佳结合,实现高产稳产。适期足墒播种条件下,半冬性品种的播种量在165~187.5kg/hm2。如播种推迟,品种分蘖成穗率低,可适当增加播量,确保苗齐、苗匀、苗壮。

    3.4 加强冬前杂草化学防除 根据麦田杂草发生情况及天气情况,选择不同的除草剂于冬前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开展化学除草。要求日平均气温8℃以上的晴好天气,兑水450kg/hm2茎叶喷雾。并注意二次稀释。

    3.4.1 阔叶杂草 防除以繁缕、婆婆纳为主的阔叶杂草,可使用7.5%啶磺草胺180~240mL(g)或20%氯氟吡氧乙酸750~1050mL(g)。防除以播娘蒿、荠菜为主的阔叶杂草,可使用10%苯磺隆300mL(g),或75%苯磺隆30mL(g)。防除以猪殃殃为主的阔叶杂草,可使用20%氯氟吡氧乙酸750~1050mL(g),或20%双氟·氟氯酯75~97.5mL(g)。

    3.4.2 禾本科杂草 防治野燕麦、蜡烛草等禾本科杂草,可使用15%炔草酯300~450mL(g),或含有炔草酯的复配除草剂。防除节节麦、野燕麦、多花黑麦草等禾本科杂草,可使用3%甲基二磺隆450~525mL(g),或含有甲基二磺隆的复配除草剂。

    3.5 及时防治小麦纹枯病和赤霉病 小麦返青拔节期(3月上旬至4月上旬)病株率达10%的田块及时喷药,用37%井冈·蜡芽菌可湿性粉剂(4%+16亿个/g)750g/hm2,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50g/hm2,或25%丙环唑乳油600g/hm2,选择上午有露水时施药,适当增加用水量,使药液能流到麦株基部,同时兼治根腐病、白粉病等病害。重病田块间隔7~10d再喷1次。

    小麦齐穗至扬花期开展第1次预防,(即见花打药),若抽穗扬花期遇连阴雨或雾霾等湿度大的天气,第1次预防5~7d后,再开展1次预防。选择内吸性强、持效性长且兼治后期白粉病、锈病等叶部病害的复配制剂。可选用48%氰烯菌酯·戊唑醇悬浮剂600~900mL/hm2,或40%戊唑醇·咪鲜胺悬浮剂450~750mL/hm2,兑水均匀喷雾。

    3.6 适时开展小麦“一喷三防” 穗期是小麦赤霉病、穗蚜、白粉病、锈病等多种病虫的盛发期,也是防控的关键期,应以小麦赤霉病预防控制为重点,合理选用和科学混配防控藥剂。将上述防治赤霉病杀菌剂与防治穗蚜杀虫剂混配喷施。为延长小麦上3叶功能期,在综合防治病虫的同时,可加入叶面肥料或植物生长调节剂,如磷酸二氢钾、芸苔素、氨基酸、腐殖酸等,实现防病治虫、防干热风、防早衰的“一喷三防”目的。

    4 结语

    要实现小麦高产稳产、提质增效,全面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就必须大力推广高产、优质、多抗,广适小麦品种,深耕精细整地,科学配方施肥,适期适量播种,严把播种适量关,切实加强田间管理,适时防治病虫草害,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