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实践活动 助推言语品质的提升

    【摘要】现行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出自名家名篇,且都经过众多专家学者结合学生实际反复修改、反复推敲并经过实践检验,每一篇都堪称经典,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之作。平时,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和把握教材中的言语特色、特殊的表达之处,加强语言实践训练,久而久之,就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言语品质,学生语文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实践活动;迁移运用;语言品质

    【中图分类号】G623?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10-0039-02

    【本文著录格式】孙利华.语言实践活动? ?助推言语品质的提升[J].课外语文,2021,20(10):39-40.

    王尚文先生曾认为:“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感悟课文美好的语文品质,进而探究它生成的缘由,从而使学生得到借鉴,最终达到提升自身语言作品的语文品质的目的。”这句话道出了我们语文教学最本质的东西,发现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直至提升语言品质。

    一、发现优美语言,引导积累背诵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些学生思维敏捷,平时很会交际,口头表达能力相当强,是个“话痨”,这种现象尤其以男生居多,然而,要让这些学生进行书面表达,往往抓耳挠腮,写出的习作是文不从字不顺,言之无物,语言如白开水一般,只会泛泛而谈,记流水账,甚至很不规范……究其原因,与他们平时不注意积累规范的优美的语言有关,腹中缺少“诗书”怎能“气自华”!

    例如我在教学《燕子》一课时,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这段话描写了燕子的外形,我先让学生思考作者是抓住燕子的哪些方面的特点进行描写的。学生通过阅读,不难把握作者是抓住了燕子的羽毛、翅膀、尾巴等特点写的,写作的顺序是从整体到部分。接着我出示这样一段话:“燕子有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有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还有剪刀似的尾巴,真是活泼机灵。”学生以前在写动物外形时,往往是这样写的,我就让学生将两者进行比较,发现课文的语言更灵动流畅优美,更显出燕子活泼机灵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熟读成诵,内化语言,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悟得习作表达的方法。随后我就让学生迁移运用,写一写你喜欢的小动物的外形特点,很多孩子在写文章时用上了这样的语言表达。有的说:“一身洁白的绒毛,一对长长的大耳朵,加上红宝石似的大眼睛,这就是活泼可爱的小白兔。”有的说:“一身嫩黄色的毛,一张扁扁的小嘴,再加上枫叶般的脚蹼,走起路来左摇右摆,这就是可爱的小黄鸭。”……

    由此可见,学生只有积累了优美丰富的语言,言语实践起来才得心应手,习得的语言才更规范、准确、流畅。因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当中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积累语言,学生言语表达能力自然会增强不少。

    二、关注特殊语言,有效迁移运用

    一篇文章中,总有很多地方值得学生进行言语实践训练的点,文本中一些独特的、个性化的或陌生的语言,这是作者个人语言风格的体现,是带着作家自身“烙印”的语言,我们在解读文本时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在教学时更予以关注,不仅要关注文本语言的特殊表达形式,更要注重学生语言迁移运用的训练。

    教学部编版《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文中第三小节描写“建筑宏伟”这部分内容,句式非常整齐,连续出现了“有……也有……”“不仅有……还有……”,在品读完文字感受到圆明园“建筑宏伟”的时候,让学生发现作者是分类列举了圆明园中有特色的景物,接着给学生提供资料进行仿写,有的学生写道:“圆明园中,有小桥流水人家,也有宏伟瑰丽的宫廷大厦。”“圆明园中,不仅有一望无际的稻田,还有连绵起伏的群山环绕。”……

    这些富有学生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本内容,又习得了这一个性化的言语表达形式,得意又得言,而這一切正是由于老师让学生关注到了文本这一特殊语言表达的形式,并进行及时的操练,可谓一举多得。

    我们在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类似这样的练笔:“我想对谁说……”“拟写颁奖词”“写一段人物介绍”等。这些放在每一篇课文貌似都能这样设计练笔,放之四海皆准,往往只是浮于表面,有点“蜻蜓点水”的感觉,是为练笔而练笔,走个形式。这样的练笔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不要也罢。

    三、利用描写手法,提升言语品质

    我们文本中一些运用特殊描写的语言,用词准确,运用得体,表达生动形象,就能作为范例,引导学生品悟运用,能很好地提升学生言语品质。

    如小学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带刺的朋友》一文,这篇课文节选自宗介华的散文《带刺的朋友》,课文第一小节描写红枣的样子:“……如同无数颗飘香的玛瑙晃来晃去……”很显然,文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红枣比作了飘香的玛瑙,为了引导学生体会言语的妙处,提升言语的品悟能力和言语品质,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师:同学们知道玛瑙吗?生:知道,玛瑙是一种宝石。师:玛瑙能吃吗?生:不能。师:那作者为什么说那些红枣如同飘香的玛瑙呢?生:红枣的颜色跟玛瑙差不多。生:红枣的形状、大小很像玛瑙。师:作者把红枣比喻成玛瑙,让你感受到这红枣有光泽,很诱人,让人眼馋。

    这样的比喻让人感觉特别生动,仿佛眼前就出现了这一颗颗红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读一读这段话,积累语言。

    四、捕捉文本空白,发挥想象补白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作品留有空白,这给了读者更多的想象和言语实践的空间,能更好地激活读者思维,实现读者、文本和作者之间的对话沟通。如果我们在教学时善于捕捉这些空白,能有助于我们理解文本的内涵,理解更有深度和广度。

    (一)省略号补白

    这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式,因为省略号显而易见的作用就是省略,就意味着文本留有“空白”,我们就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它,补充它。如《盘古开天地》第五自然段在描寫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巨大变化的内容,最后就用了省略号,我就让学生思考:这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呢?学生了解了盘古身体发生变化的一些内容后,我就让学生先朗读有关句子,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想象,展开合理的想象,仿照文本进行说话训练,学生有的说“他的头发变成了茂密的森林”,有的说“他的牙齿化作了坚硬的岩石”,有的说“他的眼泪化作了一汪春水”……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拓展了思维,丰富了语言,语言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

    (二)挖掘文本内容补白

    语文课本中有些语言比较含蓄,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往往会读不懂读不透,浮于表面,这时就需要教师的主导地位的体现,把隐藏于文字背后的内容挖掘出来,学生一下子豁然开朗。如学习《桂花雨》一课时,文中写道:“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了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我让学生展开想象,以填空形式进行说话训练:可是母亲(? ? ? ? ?)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了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当时母亲是如何说的,加上合适的动作和神态丰富提示语,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象,此时母亲脸上是怎样的表情,手上又有怎样的动作,甚至眼神里会流露出什么……学生已有了基本的生活体验,不难想象母亲此时的动作、情感,有的同学说:“母亲看着桂花,意味深长地说……”有的同学说:“母亲望着我,轻轻地对我说……”还有的同学说:“母亲拿着手中的桂花,闻了闻,声音似乎有点哽咽地说……”听了学生们的真情表达,相信学生对母亲内心的想法已明白,对文本的理解也到位了,此时不需教师再做过多的讲解,只需通过朗读表达心声。学生们经过朗读对比发现经过文本补白以后,文本内容变得更加具体更加丰满了。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内容深处,走进作者的心灵,理解更能深入浅出,语言运用能力也得到提升。

    (三)抓住结尾补白

    有些课文虽然已经结束了,但往往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如课文《穷人》中桑娜拉开了帐子后说:“你瞧 ,他们在这里啦!”文章写到此处就戛然而止,似乎还有很多语言没有表达出来,为读者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我抓住这一“空白”让学生思考:此时,柔娜和丈夫会有怎样的表现,他们俩可能会说些什么呢?请任选一个角色展开说话。有的学生学着桑娜的口吻说:“亲爱的,原来我们两个想的一样,我们一定要把这两个孩子抚养长大,这样西蒙也能走得安心了。”也有的学生会说:“桑娜,我的好妻子,你真是个善良的女人。我们虽然现在穷了点,但我以后一定会好好打鱼,不会让你和孩子们饿着,放心吧!”……学生为丈夫与桑娜不谋而合的做法而高兴欣慰,夫妇二人关于收养孤儿的打算和设想也乐于表达,学生们展开想象,大胆表达,人物形象进一步凸显,穷人虽然物质上很穷,精神上却是个“富者”。

    语言训练的方法是各式各样的,教无定法。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立足课堂,精心遴选文本中的教学价值,加强“语用”意识,多方位进行操练,让学生真正把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有效提升学生语言品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梅.语文教学中有效补白的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13).

    [2]杨润玉.重读? 自主? 积累? 拓展——谈阅读教学的策略[J].教师,2019(9).

    [3]王尚文.语文品质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孙利华,1979年生,江苏苏州人,本科,中小学一级,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