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现代农业发展对甘肃现代农业体系构建的启示

    ?刘燕平 李建彬

    

    【摘要】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具有高度的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高科技等特征,并且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政府对农业的大力扶持尤为关键。发展国家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形成的做法和经验,对甘肃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经验和启示

    中图分类号:F327

    现代农业在发达国家历史久远,并取得了长足发展。尽管每个发达国家的资源不尽相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也大相径庭,但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中,也有一些类同的做法和经验,值得甘肃在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中学习借鉴和参考。

    一、发达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经验

    1.美国现代农业发展

    美国位于北美洲中部,自然资源丰富,大部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平均年降雨量为760毫米,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占国土面积的55%,得益于自然禀赋,美国发展农业占据得天独厚的优势。从美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有以下几方面:(1)专业化的产业布局。美国农场的布局都是基于各地区的自然稟赋和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的。美国发展农业产业区域布局专业化:基于每个地区气候、环境各有差异,市场条件不尽相同,美国从 1944年开始逐渐形成了九大专业化区,也就是特色农业带,具体来看,分别是: 乳制品带,玉米带、小麦带,棉花带,山地放牧和灌溉农业区,综合农业带,蔬菜#水果和灌溉农业区,亚热带作物区,小麦和林业牧业区。

    (2)高效的生产体系。第一,农业生产机械化发达。美国人机现代化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全面实现了,大幅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第二,农业信息化发达。美国建设了全国范围内的农业计算机网络,以卫星定位遥感技术为主的信息化在美国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实现了信息化技术的广泛融合,特别是网络技术和农业技术的深度融合,大力加速了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1]第三,美国的科技发展作用显著。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美国建立了农业部、农业试验站、农业推广部等非常完备的产学研体系,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管理科学。并且农业推广双向发挥作用,一面为社会注入了大量的农业高级人才,一面把农业科研成果有针对性地输送到农业生产领域。

    (3)规模化的农业经营方式。美国农业的基本经营单位一直是家庭农场。在经营模式方面,美国实行以家庭农场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经营, [2]由于美国借助于各类家庭农场、联合企业以及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长期实行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使得其长期是世界上第一大农产品出口国。目前,美国每年农产品的出口额约为1300多亿美元,近几年的出口额在农业补贴的刺激下更是不断上升,2017年农产品出口额达到1383亿美元.此外,美国农产品占世界贸易的份额也相对较高,如大豆接近50玉米接近70%,棉花占21.2%,小麦占11.6%,畜牧产品、烟草和水果等产品也都占有很大比重。[3]

    (二)日本现代农业发展

    日本四面环海,是一个典型的岛国,地处亚洲东部,国土面积仅为37.79万平方公里。山地多,平地少,平地仅占25%,耕地面积7191万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3%,2017年,日本人口数量为1.268亿,世界排名第十位。可见,日本人口基数庞大,耕地面积十分有限,土壤贫乏,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日本现代农业的发展较晚,但它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的,具有特色的现代农业道路。[4]

    从发展阶段来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表1)第一阶段为19世纪60年代—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农业初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日本开始探索适合自身的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既解决了富余劳动力人口的就业,也突破了日本土地规模小且密集的限制,形塑了一套因地制宜的技术体系。第二阶段为20世纪50中期—70年代中期的现代农业形成阶段,日本注重全面机械化和生物技术以及现代化的养殖方法,提高单位土地生产力。第三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农业高水平建设阶段,这个阶段致力于构建绿色、健康的农业发展体系。

    从日本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来看,呈现出一下几个特点:(1)精细化的产业体系。日本发展农业注重区域特色,最大限度的挖掘人的潜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单位土地的劳动生产率,最大限度的利用本地资源优势,政府最大限度的给予支持。(2)高度组织化的农协。农协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农业合作组织。在日本现代农业发展中,农协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日本农协涵盖了农协会员的产前、产中、产后等所有的环节。产前提供生产计划和技术指导、育种、金融等服务,产中向农提供化化肥、农药、农机具维修、具体的技术指导等服务,产后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储藏、销售等服务。正是农协的为农户提供了很多便捷,让农业实现了生产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和规模化,突破了家庭小规模经营的局限,促成了分散的农户和市场的有机链接,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生产经营效率。

    (三)韩国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借鉴

    韩国,全称大韩民国,位于亚洲大陆东北部,三面环海,韩国国土面积为9.93万平方公里,占朝鲜半岛面积的45%,山地面积占70%,四季分明,温差大,降雨量多,降雨主要集中在6月—8月,韩国气候特别适合种植水稻,不太适合种植禾谷类作物。[5]韩国人口约5100万,相较国土面积相比,韩国人口密度大。从韩国新村运动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政府的大力扶持。政府大力实施路、房、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地夯实了新村运动的基础。二是农民内生动力的深度挖掘。通过新村运动的物质文明的提升,也积极提振农民摆脱贫困的信心。三是各类农协组织发挥重要作用。韩国农协金融组织直接影响到农民储蓄的发展。韩国新村运动以来,正是因为农协的金融机构是农村金融发展中的重头戏,农民的储蓄额迅猛增长。

    二、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对甘肃农业发展的启示

    (一)注重发达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的本土性

    发达国家发展现代农业在不同程度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也蕴含了丰富的经验,但在借用发达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时,要根据甘肃的省情,不能全盘接收。从经济发展阶段来看,美国是在完成工业化进程之后发展现代农业,也就是在经济处于高水平的发展情况下,加速推进农业的转型升级,而甘肃目前水资源短缺、耕地资源质量差、环境污染严重,工业底子薄弱,创新能力差,这些都严重制约了甘肃现代农业的发展。这是甘肃现代农业的模式选择中首先要考虑的省情。另一方面,甘肃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各地自然资源禀赋差异极大,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必然要求甘肃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分类、渐进式现代农业建设模式。

    (二)农业产业的精细化发展

    纵观日、美、韩等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也意味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产品的供给水平,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充分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在粮食供给稳定的前提下,因地制宜,优化配置各种农业资源,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推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以及农业新模式的健康有序和谐的发展。

    通过对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甘肃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向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方向迈进。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证粮食生产的基本稳定,让居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生产和经营模式,发展现代畜牧业、园艺业、水产业,培育品质高的农产品,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提高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增加农业的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三是是优化农业重点产业区域布局。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打造精细化的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适应性农业;四是加快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深度挖掘农业的多功能性,积极探索农业的多种生产可能性边界,发展农业的新业态、新模式。

    (三)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高度重视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农业科技化、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和水利化的综合能力,为农业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奠定坚实的基础,有助于改造传统农业、提升现代农业水平以及改善农民生产条件和福利水平等。积极致力于对农业基本设施建设的投资,农地整治、道路改善、水利设施以及电气化和机械化设备配套能力的提高,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强力保障。

    (四)提高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水平

    传统的农业生产是一家一户的,是分散的,小农户和大市场难以做到有效衔接,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先进经验,结合甘肃省情和经济发展现状,在产前、产中和产后,建立多种形式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全方位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让家庭小规模经营和大市场紧密联系,有效促进了现代农业水平的提高。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扶持农业合作组织,同时,在合作组织建设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甘肃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要改变落后的面貌,必须加大投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要支持和鼓励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组织、民间组织和专业协会的快速发展,不仅重视专业型合作社的建设,更应关注以以社区农户为基本成员,大体以乡镇或村为区域,以农民互助合作为基础,开展综合服务的经济社会组织的综合型合作社建设。

    (五)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把返鄉农民工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范围,探索开展政府购买农民工创业培训公益性服务试点,引导返乡农民工和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发展现代农业,成为“新农民”。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农民是实现现代农业的主体,新型农民是实现现代农业的核心和关键。新型农民的培养依赖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而科学文化素质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教育水平的提高。只有努力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才能使他们能立足于激烈地劳动力市场竞争。具体来看,首先要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甘肃农民的整体教育水平还很落后,文盲半文盲率仍然偏高,尤其落后的贫困地区,教育投入不足,制约着当地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加;其次,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素养和技能教育;经济转型升级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主线,通过经济转型,对劳动力素质要求必将大幅度提高,而劳动力自身的素质要紧跟经济转型的需要,必将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为现代农业的实施奠定基础。除了有知识、懂技术之外,新型农民还必须要求会经营,要不断强化他们的市场观念和风险意识。新型农民的培养需要政府、社会和农民大力配合和共同努力。

    (六)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现代农业的发展中的核心就是农民,除了对农民物质资本的投资,农民的首创精神也是农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协调的关键所在。

    倡导由政府搭台,大力宣传,引导农民积极挖掘家乡特色产品、特色产业,同时,在农民遇到基础设施、技术研发等现实问题时,积极予以解决。激发农民通过合作努力改变村庄贫困落后的面貌的信心和决心,营造积极奋进的发展氛围。大力引导教育农民,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人翁意识,积极投身到本村现代农业的建设中,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打造甘肃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优势,实现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献光等.美国现代农业的成功之道[J].福建农业科技,1997,(2):42-44.

    [2]杨为民,李捷理,蒲应龑,等.美国家庭农场可持续发展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3(12):134-137.

    [3]李腾飞,周鹏升,汪超.美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趋势及政策启示[J].世界农业,2018(7):5-11.

    [4]赵秀清.日本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与特征[J].南开经济研究.1993,(6):56—57.

    [5]Introdution to Korea, Agriculture in Korea,2008.

    作者简介:刘燕平,女,出生年月(1984-),甘肃白银人,经济学博士,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学教学工作;

    通信作者:李建彬,男,出生年月(1982-),甘肃白银人,甘肃省委党校应急管理培训中心讲师。主要从事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党建、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