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电视文博类节目的创新路径

    田毅

    “融媒体”从某方面来讲,是指基于媒介载体将不同媒体进行整合后,保证“资源通融、内容兼容、利益共融”的新媒体。融媒体时代的来临为电视节目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让其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如何全面提升节目的吸引力、竞争力和创新力是行业改革的重中之重。作为承载优化传统文化传播和发展的节目之一,文博类节目在融媒体时代,将我国传统文化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受众面前,更需要对节目内容、叙事手法和节目形式进行不断优化和创新,增强节目影响力和竞争优势。

    一、电视文博类节目概述

    在《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节目开播前,此类节目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处于低迷状态。与“文化类节目”相比,“文博”二字包含了几千年中华民族的生活和文化,节目内容的专业性、多元性和丰富度都相对较高。《国家宝藏》开播以来,掀起了讨论热潮,如何在融媒体时代进一步提升文博类节目的影响力,成为了目前电视台节目推陈出新的重要方面。

    就题材来讲,文博类节目主要围绕文物和博物馆进行,节目创办的主要目的是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是以历史文物、藏品、博物馆知识为主。文博类节目的发展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诞生时期(1972年对长沙马王堆辛追墓的出土报道)、过渡时期(1998年《走近科学》节目的创办)和稳定发展时期(2016年《我在故宫修文物》节目的开设)。目前来说,文博类节目已经逐渐形成了特定的体系,节目形态也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成为了一种“现象级”电视节目,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将“死”的文物与“活”的艺术有机结合在一起,节目类型方面也衍生出了“专题栏目类、电视鉴宝类、电视纪录类和娱乐综艺类”四种类型。

    二、融媒体时代电视文博类节目的发展困境

    (一)人文价值的提升空间较为有限

    作为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博类节目,内容的人文价值是否充分发挥,对节目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为迎合当前大众的观看需求,在节目中融入娱乐元素是一种趋势,但娱乐元素的过度使用,在影响文博类节目人文价值的同时,也势必对节目的整体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就目前来看,某些文博类节目为提高收视率,刻意去制造“噱头”来博觀众眼球,节目真实性受到影响的同时也导致节目主题和人文价值的偏离。

    (二)节目缺少记忆点且鲜活性难以呈现

    在中华五千年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囊括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的文物数不胜数,但是在节目制作过程中,由于部分节目只是单一地讲述文物的基本信息(出土时间、朝代、材质和历史价值),形式呆板,这就导致其虽然整体呈现出唯美画面,但节目内容缺少记忆点,且没有把“死”的藏品说“活”,节目鲜活性欠佳,在降低了观众对节目观看兴趣的同时也难以使其产生情感共鸣,节目的整体发展受限。

    (三)节目的功能性欠佳

    与其它电视节目相比,寓教性、厚重感是文博类节目的特点,虽然在强化受众民族自豪感和自我认同感方面,文博类节目表现出了优势,但由于当前较快的生活节奏和受众碎片化的信息需求,使其发展受到一定阻碍。目前大部分受众对文博类节目的诉求倾向于“我想知道什么”,但目前常态化模式(文博节目固定化和常用娱乐元素进行的常态化改造)忽视了受众的期待,节目的功能性有待提升。

    三、文博类节目的创新路径

    (一)内容创新——拓展节目类型,深挖文物的文化内涵

    在融媒体时代,为促进文博类节目的发展,对节目内容进行不断创新,是节目取得更好收视率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为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对蕴含着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文物和博物馆资源进行深挖,是目前文博类节目内容推陈出新的重要手段,也是融媒体时代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向。

    文博类节目文本叙事推进的重要线索主要是由文物和博物馆提供的,文博类节目以一种特殊的触摸历史方式给予观众一定的情感慰藉。1972年对长沙马王堆辛追墓的出土报道,标志着文博类节目的兴起,直到《国家宝藏》节目创办后,文博类节目达到了预期发展目的,收视率和口碑高居不下,使其成为了“现象级”电视节目。与传统侧重于文物鉴别和展示文物价值的文博类节目相比,《国家宝藏》与全国九大博物馆联手,除了向观众全方位展示国宝的基本状况和历史源流外,还就其文化传播价值和文化内涵展开了深入探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人们刻板印象和惯性思维,拉近了观众与文物间的距离。

    (二)表达创新——采取故事化叙事方式以及“纪录+综艺”模式

    以往的文博类节目,讲解文物基本信息是其主要形式,这种呆板的传播方式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节目氛围的沉闷,不利于观众对文化全方位的了解和认知,影响节目收视率和口碑。对文博类节目的叙事表达方式不断创新,是增强节目鲜活性,将“死”的文物与“活”的艺术有机结合的必要途径。

    在融媒体时代,文博类节目要不断提高节目影响力和竞争力,需要注重叙述的故事性,以便让观众感受到文物的生命历程。《国家宝藏》在节目表述中,在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同时还设置了两条故事线贯穿节目始末,一条是对文物基本信息的讲述,另一条是请嘉宾通过演绎“情景剧”来讲述文物的“前世今生”,并在表演过程中加入与其相关的人、事、物,由此来满足不同年龄段受众的观看需求。在节目叙事中还可采取“纪录+综艺”的模式,即通过借助当前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手段,以电影、电视、视频和数字媒体为媒介,通过运用数字特效、VR 技术、LED 巨型环幕、计算机生成影像(CGI)等,在兼顾节目内容的同时将其直观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国家宝藏》第二季开播以来,在节目叙事上为增强内容的鲜活性,规避人们审美疲劳的产生,采用冰屏这一新型屏幕组件作为辅助,利用3D全息幻影成像系统,将文物“请到”了现场,观众可在全方位、多角度观看文物细节的同时感受文物的生命力,也强化了节目的视觉冲击力。

    (三)跨界协作,构筑文博综艺平台

    跨界协作,构筑文博综艺平台是现阶段文博类节目增强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渠道。《国家宝藏》作为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在节目形式和表演风格方面都作出大胆尝试,但由于融媒体背景下信息海量,内容和获取方式也不断增加,在《国家宝藏》取得成功后势必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相同形式的节目会不断出现,如何增强文博类节目的创新性是融媒体时代电视工作者面临的挑战。就目前来说,除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相互结合外,实现内容与技术双驱动以及构建专业化的技术团队也尤为迫切。

    (四)赋予文物生命,增添文博类节目趣味性

    作为文博探索节目的重要标志性节目,《国家宝藏》相比传统文博节目,无论舞台技术亦或节目形式与内容,都更加注重文化传承和文物历史底蕴,加之近年来现代技术手段的合理应用,在增添内容传播渠道以及获取途径的同时,也导致文博类节目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为在众多节目中脱颖而出,满足融媒体时代人们对电视节目的高标准、严要求,赋予文物生命,增添文博类节目趣味性成为此类节目创新的方向。《国家宝藏》第二季自上线以来,节目创作人员通过将新旧媒体优势互补,用“看故事”的模式带领观者了解文物背后深藏的故事内容,受众通过视觉传达来理解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由此在赋予每件文物鲜活生命的基础上,为文化的传承打下了坚实基础。除此之外,为充分展现文物的魅力,《国家宝藏》第二季均采取线上播出线下互动的双向传播模式,在探索文物“前世今生”的同时,邀约各大博物院、收藏馆及收藏家的文物与受众见面,举办文物博览会,让受众在线上了解文物的同时,在现实生活中近距离接触文物,感受其所蕴含的文化魅力,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桥梁之一。

    结语

    融媒体时代,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和技术革新,电视节目种类和数量呈现多元化趋势,行业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融媒体时代将我国文化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受众眼前,对节目内容、叙事手法和节目形式进行不断优化和创新,不仅有助于提升电视节目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有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参考文献:

    [1]李艳,徐海华,张建东.“拟态环境”与“刻板成见”——《公众舆论》的阅读札记[J].东南传播,2015(05):111-112.

    [2]杨骁.国家宝藏——用大国重器解读中华文化密码[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12-22.

    [3]杨骁.让综艺节目彰显“国家舞台”气度[J].中國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12-22.

    [4]胡智峰,邓文卿.中国电视类型节目的新探索——以《朗读者》为例[J].民族艺术研究,2017(04):104-105.

    [5]邓文卿,韩志涛,张建文.对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原创力的思考[J].中国电视,2015(12):122-123.

    [6]萧盈盈,李美达,张建华.中国综艺节目的类型演变及其文化语境[J].现代传播,2017(02):84-87.

    [7]徐颢哲,李文华.文博节目不新鲜,《国家宝藏》为何脱颖而出?[N].北京日报,2017-12-14.

    [8]冯刚,徐海华,张建东.互联网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3):4-7.

    (作者:山西广播电视台黄河频道编辑)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