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先驱者动人事迹

    刘忠全 黄运动

    “清朝帝国龙旗号,投与江流逝不还。”90多年前,武昌城头一声枪响,赶跑了皇帝,缔造了共和,宣告了两千年来君主专制的寿终正寝。

    在这场伟大的辛亥革命中,发动者和参加者绝大多数是青年。面对清王朝腐败无能、丧权辱国,目睹祖国山河破碎、大陆沉沦,青年先驱者以振兴中华为已任,“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他们抱着“牺牲个人,以为社会;牺牲现在,以为将来”、“以个人数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国家亿万年不死之基”的革命志向,勇敢地投身于推翻清王朝的斗争。他们有慈祥的父母,也有可爱的妻儿。他们之中有的出身于豪富之家,有的正操可以成就功名学业,但他们更懂得“建功立业,以强祖国,使同胞享幸福”“为天人谋永福”的大义。在战场上,他们奋勇当先,所向披靡;在刑场上,他们大义凛然,坚贞不屈。辛亥革命青年先驱者这种矢志革命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值得后人敬仰和学习。

    

    碧血已开革命花。今天我们可以告慰九泉之下的青年先驱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你们当年的理想,未竟的事业,已经实现;中华民族早以巨人的姿态出现在世界的东方;中华儿女一定要把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里介绍几位辛亥革命先驱者的动人事迹。

    孙中山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创设兴中会,揭起“振兴中华”第一面旗帜,播下民主革命第一颗种子,吹响“推翻帝制,实现共和”的第一声号角时,才28岁。从此,在乌云密布、破碎山河的国土上,多少爱国志士前仆后继,赴汤蹈火,抛头颅洒热血,惊天地泣鬼神,谱写了壮丽的辛亥革命史诗。

    

    陆皓东

    牺牲自己,保存组织。为共和革命而牺牲者的第一人

    1883年,广东香山县翠亨村的村庙北极殿里,老人们正在拜神像,几个少年进来劝告他们不要信这些木偶。说完,抄手就把“北极帝君”等神像的耳手砸掉,脸皮刮破。为首的正是17岁的孙中山和16岁的陆皓东。他们因毁坏神像,为豪绅地主所不容而被迫离乡。

    1895年春,陆皓东协助孙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成为兴中会的领导人之一,联络各会党,购运军械,为旧历9月9日重阳节在广州起义作准备。陆皓东绘制了青天白日旗作起义旗帜(即后来的国民党党旗)。由于叛徒出卖,军警四出搜捕党人。他知道这一消息后,立即通知各同志转移,冒死回机关销毁了党员名册,为党保存了力量,自己却因此被捕。

    陆皓东被捕后,清吏严刑逼供。他大义凛然,慷慨表示:“今事虽不成,此心甚慰。但一我可杀,而继我而起者不可尽杀!”始终未吐露一个同志。并严厉呵斥清吏道:“你们虽以严刑加我,但我肉痛心不痛,其奈我何!”牺牲时年仅28岁。孙中山后来称誉他是“吾党健将”。“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者第一人”。

    

    史坚如

    史坚如出身于官僚富家,为拯救中华,倾家产,买炸药、挖地道、炸巡抚。“天下多事,非吾辈安坐日也”

    1900年10月28日清晨,广州城内一声巨响,两广总督、广东巡抚德寿的抚署中人嘶马叫,一片混乱,抚署后墙坍塌数丈。德寿从床上震到地下。这次大爆炸的制造者,便是孙中山誉之为“为共和殉难之第二健将”的史坚如。

    史坚如是广东番禺人,出身于官僚富家。甲午之役,中国的惨败,使这个年轻人立下了推翻清政府,拯救中华的革命大志。他对孙中山说:“天下多事,非吾辈安坐日也”。

    1900年10月,孙中山命郑士良组织惠州起义,命史坚如在广州响应,史坚如以贱价出卖了自己的部分家产,租凭了抚署后面的楼房。他率领4个革命党人在楼内彻夜挖掘地道,并将密购的200磅炸药埋入地道,准备炸死德寿,以此声援郑士良。爆炸后,史于次日被捕入狱。在狱中,敌人始则甘言美词诱供,后又酷刑相逼,并列出40余名革命人名单要史坚如招认,他怒目不答,傲睨自若。11月18日,就义于天字码头,时年21岁。

    

    邹容

    辛亥革命史上著名的革命宣传鼓动家、《革命军》的作者邹容,为传播民主革命的真理,献出了青春

    在辛亥革命准备时期,《革命军》“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宣布革命之旨于天下”,吹起了向民主共和国进军的战斗号角。当时邹容才18岁,是最年轻的革命家。

    邹容在《革命军》中明确宣布:“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革命的目的不仅要推翻一个清王朝,而且要从根本上“扫除数千年种种之专制政体”,建立“中华共和国”。

    《革命军》在1903年5月正式出版。章炳麟为之作序,称誉它是震憾社会的“雷霆之声”。清朝政府恐慌万分,惊叫呼作者和写序人“劝动天下造反”。章炳麟和邹容先后被投入狱中。备受折磨,始终坚贞不屈。1905年4月3日,邹容死于狱中,年仅20岁。他的生命是短促的,他甘当“革命军中马前卒”的勇敢战斗精神是不朽的。

    

    陈天华

    辛亥革命史上另一位著名的革命宣传鼓动家、传诵一时的《警世钟》作者陈天华,写血书,殉大海,激励同胞

    “长梦千年何日醒,睡乡谁遣警钟鸣?腥风血雨难为我,好个江山忍送人!”

    这是《警世钟》一书的篇头诗,陈天华怀着急切的心情,要惊醒在“睡乡”中“长梦”的同胞起来参加革命。

    陈天华写过富于爱国精神的文章,其中《警世钟》和《猛回头》两书,运用了群众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通俗易懂,一时风行国内外,对辛亥革命的爆发具有巨大的影响。

    陈天华青年时代即以光复祖国为志。他曾题诗壁上“莫谓草庐无俊杰,须知山泽有英雄。”他留日求学期间,听到沙俄帝国主义企图永远强占我国东北三省,悲恸万分,曾经咬破指头写了数十封血书表示抗议,邮奇国内一些学校,以唤起人们的觉悟。1905年12月8日,在东京参加抗议日本政府颁布“取缔清韩留日学生规则”的斗争中,出于爱国义愤,投海自杀,留下一篇《绝命辞》,鼓励同胞誓死救国。

    

    秋瑾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秋瑾用鲜血和生命,实现了自己以身报国的坚强决心

    秋瑾早年目睹国家民族灾难深重,清政府腐败无能,悲愤万分,决心献身于救国事业,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牢笼,离开一味追求升官发财的丈夫,自筹旅费,只身到日本留学。在日本,她一面求学,一面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1905年,她回国筹措学费复到日本后,经黄兴介绍见到孙中山,随即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同盟会浙江省主盟人。

    1906年秋瑾回国后,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这份报纸受到广大妇女的欢迎。秋瑾还以大通师范学校为据点,积极组织武装起义。但是,在徐锡麟组织的安庆起义先遭失败后,敌人派兵准备包围大通师范学校。有人前来报告消息,劝秋瑾离开。但她抱定了牺牲的决心,留下与敌战斗,最后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逼供,秋瑾咬紧牙关,严守革命机密。她说:“浙江的革命党就是秋瑾一人。其余的事我全不知道,要杀要剐,一切听便!”两天以后,敌人将秋瑾押赴刑场,她态度凛然,举目四望,向祖国的大好河山告别。

    

    徐锡麟

    一位疾恶如仇、英勇无畏的青年志士,剌巡抚、战清军;剖心、断手足、全身碎无所惧

    1907年7月6日一早,安徽安庆巡抚警学堂举行学生毕业典礼。安徽巡抚恩铭正准备开册点名,忽然,学堂堂长上前报告说:“回大帅,今日有革命党起事。”说时迟,那时快,一颗炸弹向恩铭投去,没爆炸,“堂长”随即从靴统里拔出两支手枪,向恩铭连发数枪。“堂长”带领学生与清军激战4个小时,最后寡不敌众而败,“堂长”也不幸被捕。

    那位“堂长”就是中外闻名的徐锡麟,是至今仍被人们传颂的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面对敌人的威逼,徐锡麟毫无畏惧,为保护其他同志,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说:“尔等杀我好了,将我心剖了,两手两足断了,全身碎了,均可,不可冤杀学生。”起事的当晚,徐锡麟在安庆抚院门前慷慨就义。

    

    林觉民

    “助天下人爱其所爱”。黄花岗一烈士起义前夕写下的《与妻书》,思想高尚,感人肺腑,为后世所传诵

    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爆发,林觉民奋不顾身地参加了攻打两广总督衙门的战斗。起义失败,他负伤被俘。在敌人的公堂上,他发表演说,宣传革命。几天后,林觉民从容就义,时年25岁。

    起义前三天,林觉民写了两封遗书。在给老父的信中说:“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在《与妻书》中,他既深情地倾诉了对妻子的真挚的爱,更抒发了自己高尚而远大的革命抱负。他说:“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他“不忍独善其身”,要“助天下人爱其所爱”,并勉励妻子“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正是为了复兴祖国,建立共和,为天下人谋永久的幸福,他勇敢地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朱执信

    孙中山的革命战友,一生致力于中国民主革命,既是著名的革命理论家,又是出色的革命活动家

    1904年,受革命风气影响的中国留日学生,多剪去了辫子,唯独朱执信头上仍留着长长的一条“猪尾巴”。如此实在使人大惑不解。毕业后,他和革命党人一起回国进行革命活动时,清廷以非蓄发不能入内地为规定,使许多剪了发的革命党人十分为难,唯独朱执信借着头上的“猪尾巴”,畅然无限地回到了国内。此刻,大家才恍然大悟,为其深谋远虑,预见高人一筹所深深叹服。

    朱执信回国以后,背后拖着“猪尾巴”,身上穿着他父亲留下的长袍,以教书先生的身份经常出入于新军之中,进行革命活动。

    “三·二九”黄花岗起义前夕,朱执信赶来坚决要求加入敢死队。大家见他穿着长袍大袖,便笑着说:“看你穿着长衫怎么去冲锋陷阵呢?”他说:“不难!”说着立刻取刀割掉长袍的下半截,双手挟着两个炸弹,投入了战斗的行列。战斗中他虽胸腿受伤,血透衣外,仍然奋勇争先,猛打猛冲,直到子弹打尽,队伍四散,他才把枪扔掉。一转身却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拖着背后的“猪尾巴”,逍遥自在地走在街上,第二天才乘船潜至香港。□

    (作者单位:河南省西华县委政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