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堂群诗阅读教学课的反思

    庞云萍

    

    针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演习”任务群,群诗阅读之风悄然兴起,笔者聆听了一堂青年教师群诗阅读教学公开展示课,深有感触,略作探讨。

    一、教学准备环节

    1.课时安排:一节课。

    2.学习内容:学生对六首诗词进行初次阅读,并根据初步理解填写学习表格、完成学习任务。

    3.学习任务。

    (1)阅读苏轼诗词《江城子》《送春》《定风波》,完成下列任务:

    ①用红笔标出三首诗词中描写酒的诗句。

    ②根据三首诗词,提出问题“这杯酒,味道是的,此时苏轼内心是的,从 ? 可见。”填写以下表格。

    (2)苏轼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安石在东海》《水调歌头》,比较三首诗词中情感内涵的异同,填写下列表格。

    (3)用喜欢的颜色勾画这三首诗词中最能体现苏轼文化品性的诗句,并写一段批注,说说你是否欣赏这种文化品性。预习反馈环节。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多喜饮酒,不仅满足口腹之欲,也能激发创作欲望,更能“消胸中之块垒”,苏轼自然未能免俗,他说:“予虽饮酒不多,然把盏为乐,殆不可一日无此君。”

    2.学习目标。

    (1)体会“酒”这一意象在苏轼诗歌中的情感意蕴。

    (2)感悟苏轼多元的文化品性。

    3.酒之初感悟。

    (1)环节一:学生分为三小组,每组选择前三首的一首,分别有感情地自由朗诵。

    (2)环节二:交流朗诵心得,深入文本内涵,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并说明理由。

    (3)环节三:分析三首诗词的酒味和苏轼的情感。

    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滋味与情感的分类,PPT展示: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杯酒是甜冽的,苏轼的内心是志得意满。(酒酣时)

    《送春》这杯酒是半甜半涩的,苏轼的内心是伤春伤己。(酒阑时)

    《定风波》这杯酒是清冽甘甜的,苏轼的内心是旷达洒脱。(酒醒时)

    4.酒之深解读。

    采用“糖葫芦式一线穿珠法”之二——以“情”穿珠法。用酒为线索,用情感为依托,将三首诗词串联起来学习。

    (1)环节一:学生找出三首中最喜欢的一首,并谈谈理由。

    (2)环节二:播放诗词的配乐朗诵。

    (3)环节三:指名学生再次朗诵这首词,其他学生对朗诵情况进行评价,说说学生朗读和音频朗读中的各自优缺点并阐明理由。

    (4)环节四:学生合作小组探究,分别回答以下问题:

    ①《临江仙·夜归临皋》中,作者为何而“醉”?试结合诗句分析其情感。

    ②《安石在东海》中,作者因何而“忧”?试结合诗句分析其情感。

    ③《水调歌头》中,作者将一腔愁绪“把酒问青天”,最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试作分析。

    学生品味、教师解析,PPT展示:

    《临江仙·夜归临皋》为何而醉?(明确:“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展现孤独之感、“何时忘却营营”展现难酬之志、“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展现归隐之愿)

    《安石在东海》因何而忧?(明确:“从此鬓惊秋”展示世俗之忧、“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展示老病别离之情、“故乡归去千里”展示思乡之情)

    《水调歌头》问得何解?(明确:悲欢离合乃人生常态,不如尽享天伦之乐)

    5.找出最能体现苏轼文化品性的诗句,并用一个词概括苏轼的性格。

    6.作业:在了解了苏轼多元的文化品性之后,假如你穿越到古代,与苏轼对饮,你会对他说些什么?请写一段凝练的祝酒词。

    三、笔者评课

    群诗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这位年轻老师的课堂是一次积极的尝试,为高中诗歌教学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样本。

    首先,教学设计别出机杼,独具匠心。课堂设计三个层次,有序舒展,自然大方。起点是“酒之初感悟”,以“酒”这一意象穿针引线地开始文本初探,中间部分重点锤炼“酒之深解读”,尾声部分又一次指向了学习者。第一层训练的是读思结合,让学生与诗词亲密接触。第二层是锤炼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注重高阶思维和情感的培养。第三层是拓展延伸,注重写作能力的培养。

    其次,课堂巧妙建立了群诗之间联系。众所周知,群文阅读就是文本之间由议题作为统帅,存在同质、异构、互补等多种关系。群诗阅读亦是如此,教师应该寻找诗词之间的共性与差异,从而建立群诗之间的联结点。在课堂上,老师以“酒”和“情”为联结点,异中求同、一线串珠,对学生进行了思维层级性训练。

    笔者认为在本次公开课中,学生和听课老师都获益匪浅,然而本堂课设计还是有一些地方值得商榷的。

    1.内容的结构化安排意识不足

    六首诗词之间缺乏内在的紧密联系,难以形成一个主旨明晰、相对系统的学习场。每首诗词独立的意味更浓,在促进深入交流与思维延展上显得力不从心。六首诗词虽然用“酒”这一意象串联起来,但这只是表面的、肤浅的串联,缺乏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在阅读内容的安排上显得过于随性,缺少系统化的观照,导致整体效益欠缺。

    2.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张力不足

    这位教师虽然教龄不长,但是收放自如。在课堂上,学生有时大声吟诵,有时认真圈画,有时个体发言,有时小组合作,有时与老师问答,学生的眼、手、耳、心、思维多重感官被调动起来,但是从整节课来看,教师还是紧紧地把控着全局。最初的问题“这杯酒,味道是 的,此时苏轼内心是 的,从 可见”是老师提出的,探究的三个问题:“①《临江仙·夜归临皋》中,作者为何而醉?②《安石在东海》中,作者因何而‘忧?③《水调歌头》中,作者将一腔愁绪‘把酒问青天,最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全由老师提供,最后的作业也是按照老师的思路设计,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接受问题的状态,学生没有通过自我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没有通过解决问题实现自我内心的探索、完成生命的自主进阶。

    3.预习环节有伪阅读之嫌

    预习环节中,学习任务单中的表格就是课堂要教授的环节之一,阅读过程有伪阅读之嫌。所谓“伪阅读”,就是為了“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先期把教学任务下放给学生,让学生对所谓的“答案”了然于胸,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迅速准确”地回答给老师。其实在预期环节中,不妨设计以下环节:(1)出苏东坡的“人生地图”。(2)为苏东坡纪念馆选址并陈述理由,写一个50字的语段。(3)编制诗词导游卡片。让学生查阅苏轼的相关资料,为编制诗词导游卡做准备,这样就可以把阅读和表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可以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学情准备。

    作者通联:浙江诸暨中学暨阳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