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诵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

    韩秀明

    想要学好语文,语感是必须要具备的语言能力,而语感的培养则离不开诵读这种行之有效的学习实践活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诵读法在将文字转化为语言的创作过程中能够激活思维、放飞想象,从而切实形成语感、增强语感,以其完全符合学生学习语言的心理规律的重要特征而成为语感培养的“不二法门”。那么,通过诵读来培养语感的具体路径是怎样的呢?

    一、做好示范,夯实语感基础

    做好诵读示范是培养语感的重要前提。只有传输给学生正确的语言表达并引导他们模仿学习,才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语感,否则,一味地让学生自己摸索,不仅耗时费力,还可能得不偿失,因此,不管是背诵还是朗读,教师都要从字音、语意、情感上做好示范:一是字音上要读准、语句要读通顺,这是诵读最基本的要求。只有恰到好处地读准字音的强弱、快慢,该轻音的时候要虚、该重音的时候要实,联系上下文语境一定要进行合理地表达,并在此基础上将每一句话都读通顺,这样反复诵读,学生就能对字音、节奏、断句等产生基本的语音感。二是语意要读通透、读明白,具体地说,就是在读的过程中要抓住“用词合适否?句子通顺否?暗含什么意思?主旨是什么?”等一系列的“点”,教师只要点拨学生通过默读、思考领悟这些内容,在持续地用心理解中就能够培养出学生的语义感。三是要有感情地读,即要将文字背后的情感读出来,师生在阅读文本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情感因素,将比较典型的表达情感的句子找出来,在反复诵读中去感悟作者的情感,在心灵共振中激发自身的情感表达,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出语情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诵读为中心,结合手势、表情等引导学生感知文本、感悟文本,从语音、语意、语情等三个方面夯实学生的语感基础。

    二、反復诵读,揣摩语感内涵

    语感是在“反复吟咏,仔细揣摩”多方面解读的过程中形成的,只有反复地诵读、仔细地揣摩,才能体会出阅读材料的语言变化,才能领悟到语感内涵,形成基本的语感能力。那么,诵读时都要揣摩什么呢?一是要揣摩语音轻重和停顿,即读关键词时要用重音,一带而过的地方要用轻音,在感情转折或含有无限含义的地方要注意停顿等。以《最后一课》为例,文本的最后一段: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其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此处 “放学了”的未竟之意是一切都结束了,既是最后一课的结束,也是祖国的沦陷,意味深长,所以要读出重音、读出停顿,读出作者内心的情感。二是要揣摩语气、语速和语调,要符合人物的性格、心理特征和行文基调,避免刻板僵化、千篇一律和脸谱化。还是以《最后一课》为例,韩麦尔先生在课结束的时候说,“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此处的韩麦尔先生是悲伤、痛苦的,因而语气上要体现出沉重之意,语速上要比较缓慢,表现出哽咽之感,最后“法兰西万岁”要激昂,体现心情澎湃之感。学生通过这样仔细揣摩,能够更深刻地体悟词语的感情色彩,在读得抑扬顿挫的同时进一步领略语感的精妙。

    三、丰富形式,激发语感能力

    多种多样的诵读形式能够帮助学生在阅读时激发自身的语感能力,使自己具备浓厚的语感兴趣,进而走好语感培养的“关键一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本内容选择合适的诵读形式,让学生感受到诵读的趣味性,进而喜欢上诵读,并在反复诵读中感悟、积累,最终形成较高的语感能力。具体来讲,诵读可分为跟读、配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阅读材料不同,诵读方式也不同:像是《陈涉世家》《核舟记》这样的文言文,因为生僻字较多、古今词语异义和表达方式上的不同,所以最好采取跟读的方式,跟随教师示范进行朗读,以便读准字音、正确断句,为形成正确语感奠定基础;而《黄河颂》《回延安》等诗歌体的阅读材料,因为情感比较澎湃、表达较为激昂,在诵读时教师可以配上相应的背景音乐,营造一个情感充沛的阅读环境,以听觉刺激学生的心理,将其情感激发出来,全情投入诵读,为语感的形成铺平道路;再有《变色龙》《儒林外史》《我的叔叔于勒》等故事性较强的阅读材料,则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读的方式来感悟语感,引导学生分饰文本中的某一个具体人物角色,让他们沉浸其中、换位思考,切实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动作表情,从而更好地把握语言文字,领悟语言背后的内涵,也进一步激发自身的语感能力。

    四、放飞想象,增强语感体悟

    诵读是眼、耳、口、脑多器官参与的语言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一边背诵朗读一边思考语句背后的含义,这个过程就需要想象和联想的紧密参与。也就是说,学生在诵读时,要根据文本内容放飞自己的想象,顺着文字描述联想出一个美丽世界,在情感的迸发、碰撞中理解语言内涵,将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感觉铭记于心,进而达到增强语感体悟、提升语感能力的目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搭建想象的平台,营造尽情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在畅所欲言、大胆表达中提升想象力、感悟力,增强语感。以《壶口瀑布》为例,第一遍读,我们初步体验了壶口瀑布的奇特与壮丽,再读,就要明白它奇特在哪?壮丽在哪?第三遍读,就要放飞想象,让文字描述的画面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中过一遍,并细细地品味其语言表达的魅力,增强自身对语言的感受。特别是作者对枯水季节壶口瀑布的表达:“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我们仿佛看到了黄河之水的种种形态,挤着、撞着,撞向石壁,浪花四溅,画面感、韵律感极强,让我们感受到了黄河的气势和精神,并将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烙印于心,促使语感的形成和培养更上一层楼。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诵读是将文字转化为语言的又一次创作过程。以诵读来培养语感,好处多多、优势明显。教师既要进行有意识地密集训练,又要具备持之以恒的决心和信心,依据学生特点、阅读材料进行因地制宜地教学,有的放矢地调整教学方案,以达到提升诵读水平、培养语感能力的“双赢”目的。

    ★作者通联:甘肃民乐县第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