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材文本解读的教学议题设计

    丁毅斌

    

    摘? ? 要:作为教材文本和生活世界的重要纽带,议题对教学活动的展开发挥着导向作用。基于思政课的特殊性、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本质属性和议题的标识性特点等因素,教材文本解读理应成为议题设计的根基。课标议题的特点为议题设计提供了有益借鉴,基于教材文本解读的议题设计可从单元主题的统摄、教学框“题”的破解、文本脉络的理顺、教材内蕴的挖掘四个维度入手,有利于防止议题式教学“浮于理念、流于形式”的错误倾向。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材文本解读;议题设计

    教学议题既是承载着学科内容的重要形式,又提示着真实生活世界的问题解决方案,作为教材文本和生活世界的重要纽带,议题对教学活动的展开起着导向作用。从教材文本和生活世界的关系来看,议题设计策略主要有两种:一是从生活世界中选择情境素材,设计议题及其序列化活动以对应结构化的学科内容;二是在深究教材文本各要素及其关系、价值的基础上设计议题并创设有效学习情境。对比两种方式,差别在于确定怎样的优先次序来架构学习体验,后者揭示了议题设计的最佳方式,从核心素养的学习目标导出有效学习方案,专注于目标实现的知识、情境和方法的整合,防止了情境导向型的知识离散教学。

    一、源于教材:议题设计的应然选择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思政课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主要任务,这就关乎用什么样的理论、思想、观念来塑造人的问题,因此,需要更加关注学科内容,只有解读好教材文本才能将知识转化为具有育人价值的教学议题。“‘活动型学科课程既包括课程本质属性,又包括课程实现方式和手段,是两者的辩证统一。”[2]从本质看,活动型学科课程属于学科课程,课程的本质属性取决于课程内容而非活动的形式,情境及其活动设计具有多样选择性,但学科内容是相对稳定的,是活动设计的根据,只有解读教材文本才能精准地设计议题及活动;“议题,既包含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又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议什么”是议题设计的首要任务,这就关乎议题的政治立场、价值判断等大问题,而这些大问题就蕴含在教材文本之中,只有解读教材文本才能坚定议题的政治站位,培育政治认同。

    二、可供借鉴:课标议题的特点综述

    在必修课程中,《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示了34个议题,结合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必修2《经济与社会》的教材文本,课标议题呈现出四个特点。第一,开门见山,直抒“题”意。议题“社会主义为什么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剖析了必修1第三课题“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原因,议题“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科学”阐释了必修1第一课第二框题“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基本原则,议题“不同国家、地区的历史各具特色是否有悖于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回应了必修1第一课第二框第三目题“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现实关切。第二,提纲挈领,凸显文本意涵。比如,以“中国为什么能”为议题,探究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该议题统领了“伟大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教学内容,体现了文本的核心价值,即坚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第三,无痕衔接,契合文本结构。议题“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必修2教材文本结构为依托,旨在探究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必要性、意义和途径,展现出议题逻辑和文本结构的有效融合。第四,形散神聚,承接单元任务。必修2第一单元的大任务是“增强制度自信,提升参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自觉性和能力”,本单元三个议题“为什么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为什么两只手优于一只手”“怎样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体现了对单元任务的层级架设。

    三、立足文本:议题设计的基本路径

    (一)站位单元主题,统摄教学议题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是以单元或者专题的形式编写的,一个单元(专题)就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是由具体课时组成的结构合理的系统,系统的力量就在于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当把课堂教学‘肢解成一堂一堂的课,每一堂课都各自为政时,我们得到了‘一堂课甚至‘每堂课的美好,却失去了学科课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3]同一单元下的不同教学议题必须有一个连贯而统一的单元主题,这个主题表面上看不见,但又是最重要的,往往以大任务或者大观念的形式凌驾于每个议题之上。只有以单元主题来驱动议题教学,才能实现单元教学结果大于课时教学结果之和。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逐课设计方式,依循“整體—部分”的单元设计思路:研读单元序言和知识结构图可以理清单元大任务或大观念,逐步分解并过渡到具体教学议题,这些教学议题将产生整合效应。

    《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专题三“联邦制、两党制、三权分立:以美国为例”的单元大任务是辨识美式民主的利弊和洞察美国政治制度实质(资产阶级利益集团掌握国家权力),联邦制是全国性资产阶级利益集团和地方性资产阶级利益集团分享权力的机制,两党制和三权分立是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分享权力的机制,而美国利益集团早已渗透在联邦制、两党制和三权分立的运行之中。因此,“美国的利益集团”的议题设计需要关注两点:一是要承接单元大任务,理性地认识美国利益集团的利弊及实质;二是打通新旧知识阻隔,重新审视资产阶级利益集团主导下美国政治制度的运行。据此,教学议题确定为“谁让子弹在飞”,活动一:断魂之枪——那些消失在悲愤中的生命,美国的枪支为什么依然泛滥成灾呢?活动二:论战之枪——持枪派与禁(控)枪派的马拉松之战,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持枪派或者控枪派),你会如何让国家作出有利于你的决策?活动三:叹息之枪——美国式的冷笑话,结合美国的政治制度及利益集团的知识,预测一下,控枪派的目标能实现吗?该议题将美国的利益集团机制与联邦制、两党制、三权分立的运行融合在一个主题之中,一方面,资产阶级利益集团利用这些政治制度控制国家机器,另一方面,这些政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资产阶级内部不同利益集团间的利益矛盾,这样的设计便于学生洞悉美式民主的实质。

    (二)破解教学框“题”,析出教学议题

    “框”是量化教材文本的基本单位,框“题”澄明了教学的核心内容,目的构成、正文的选择、辅助文的安排、教学重难点的确定都是围绕着框“题”展开的,框“题”成为透视教材文本的“窗口”。框“题”中必定存在着对于理解教材文本至关重要的部分,我们把它称为框“题”的“题眼”,它是破解框“题”的重要抓手,围绕“题眼”解读框“题”是析出教学“议题”的重要方式。《生活中的法律常识》专题五第一框“构建和睦家庭”中的“和”字就是该框“题”的题眼,解构“和”的三个层次,一是从“和而不同”解读“家和”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和”指什么?“家和”的前提是什么?二是从伦理到法治,解读“家和”的实现方式:面对家庭结构的变化,传统的家庭伦理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分角色讨论,你是如何认识“都是为了你好”的教育方式?策划一组“以孝为先,赡养老人”的社区活动。三是从个人到国家,解读“家和”的意义:举例说明,家和万事兴的“万事”指什么。三个层次聚焦于“家和万事兴”这一议题,旨在培育法治意识与家国情怀。

    框“题”多以短语、复合结构短语的形式呈现,其语法结构一般有所省略,把省略部分补充完整或者把关键语句具体化,教学“议题”便显现出来了。解读《生活与哲学》第八课第二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框“题”,首先,“谁”看问题?其次,看什么“问题”?最后,如何用发展的观点来“看”?由此确定“我们如何面对新时代”这一教学议题,设计三个活动:一是“感受变化,分析原因——我们的新制度”,我们从哲学角度探寻新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和面临的挑战;二是“探寻轨迹,把握历程——我们的新征程”,分析我们的新征程分阶段实现的意义;三是“展望未来,实现愿景——我们的新生活”,请大家诗意而简约地表达“我”的2035年愿景。三个活动都以“我们”的视角展开,使得知识能与个体展开有效对话,实现知识建构的“我化”。学生用发展的观点把握时代特征,体会“我”与国家命运间的休戚相关的情感,新时代为“我”提供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我”的努力能为新时代的进步贡献力量。

    (三)理顺文本脉络,整合教学议题

    “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是本课程的重要理念,理论知识具有系统性特征,生活关切指学生“理解、参与生活过程和解决生活问题的顺序和方式”[4]。理解“理论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运用系统性知识去指导生活,引入“生活关切”是为了从“理解、参与生活过程和解决生活问题的顺序和方式”中提炼理论知识。因此,文本脉络既非纯粹的知识结构图,更不是生活事件的浓墨重彩,理应是系统化知识与学生生活的有机融合,是以动态、过程的形式呈现出来的。理顺文本脉络,既要关注知识间的纵横贯通,又要以内嵌的方式将理论知识融入生活关切中,在生活体验的有力支撑下和理论知识的迁移运用中,整合形成教学议题。

    《经济生活》第十一课第一框“面对经济全球化”是按照“含义与表现—载体—影响与对策”的顺序展开的,学生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是一个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因此,议题的设计需要将学生的生活体验安放在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中。国家和企业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从而让“我”感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基于“我”的体验而认同国家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举措。于是,教学议题确定为“从经济全球化到‘化全球经济”,课堂设计如下:

    (四)挖掘教材内蕴,深绎教学议题

    教材文本隐藏了丰富的学科育人價值,如果教师将解读的重心放在表层知识,所设计的议题就会呈现整体的肤浅性。教材文本具有内容和形式两个维度,从内容维度看,必须结合新课标中的核心理念,从课程精神的高度解读教材文本,挖掘知识所蕴含的科学理论、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责任担当,进而规划和开发学生本位的教学议题;从形式维度看,要解读教材呈现方式中的动态栏目,正文、辅助文等虽然在呈现方式上有所差异,但在内容上是浑然一体的,共同展现了学科知识的生发过程,为学生的生成性学习提供学科思维的指导,而议题式教学就要围绕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线索设计适切的体验活动。

    《政治生活》第九课第三框“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宗旨”主要涉及两目知识,“谱写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新篇章”描绘了中国70年来的外交历程,旨在探索我国外交政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逻辑及国际环境背景,阐述新时代中国外交所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阐明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和基本内容,意在引导学生坚定贯彻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信念。从呈现形式看,教材的每一目都设置了探究活动,将外交政策的知识置于呈现的问题之中,其中蕴含的“辩证思维”“事理结合”等学科思维,为学生认识我国外交政策变化的规律性、意义以及未来的走向具有重要作用。据此,以“‘一带一路倡议何以能得到世界的普遍认同”为议题,(1)说一说: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谁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梳理新中国成立至7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到十八大之前、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大事件及其国际形势背景。(2)议一议:有外媒对“一带一路”建设提出质疑,认为“一带一路”是陷阱,我们该如何有力地回应这些不实言论?(3)思一思:下一轮加入“一带一路”朋友圈的会有哪些国家?该议题从“独立自主”的政治意义切入,探索中国外交“求和平—谋和平—创和平”的历史进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论据,有创见地批驳国际社会的误解和偏见,从而达成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同。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教材文本解读是议题设计的根基,只有深入解读教材文本,才能设计有意义的议题,才能收获教学的意外惊喜,才能防止议题式教学“浮于理念、流于形式”的错误倾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2]王礼新.对“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3):19.

    [3]周彬.把“课堂”串成“课程”[J].上海教育,2017(12):64.

    [4]祝国强.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1(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