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科学课堂的微项目式学习

    许猛华

    【摘要】当今,随着教学改革的实施,小学科学教师也在探索更符合当下教育环境的教学方法,以让科学素养更好地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呈现。微项目式学习是近年来在发现项目式学习的弊端之后兴起的一个更能落地和实施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微项目式学习;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 (2020)24-0072-02

    一、何为小学科学课堂的微项目式学习

    (一)微项目式小学科学课堂的基本要素

    第一,引出微项目导入性事件。该导人性事件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第二,提出微项目驱动性问题。该驱动性问题要结合小学科学教材,从生活实际、科学思维、科学能力及其价值角度引导学习。第三,搭建微项目脚手架。脚手架的知识要结合项目学习内容,能为学生微项目学习提供帮助,有助于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和微项目学习成果的呈现。第四,给予学生微项目成果展示的平台。成果展示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利用一切教学资源提供给学生展示的平台,让学生获得作品展示带来的喜悦。

    (二)微项目式小学科学课堂的构思能力

    微项目式学习在项目式学习链条上处于内容的末端,实际上是项目式学习的一个大概的层级,并不必界定划分到多么小才算作微项目。基于小学科学教材的大单元教材结构下,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成一个一个微项目,在时间上,存在于每一堂科学课堂上或课外的辅助学习之中,进一步将科学知识与科学态度、科学探究、科学与社会、科学与环境相融合。精确分析小学科学教材的内容,精心设计微项目的活动,每一堂科学课的时间有限,要依托课堂学习的内容与课堂学习目标,该学习目标与课堂教学相关联,微项目式学习的四要素恰好可以实现小学科学课堂的学习效果,让学生有效自主地进行探究。

    (三)微项目式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目标

    基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针对不同学段的要求设计的教学目标,适当地搭建脚手架,使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进行探究学习,运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借助多种课堂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在解决这一系列相互关联问题的同时,合作学习,主动倾听他人的想法和意见,习得传统课堂上教师的教学目标,这一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

    二、微项目式学习在小学科学课堂的实践

    (一)案例一: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雨下得有多大》微项目设计

    笔者在进行《雨下得有多大》教学时,以2017年“莫兰蒂”台风登入厦门,对我们生活产生影响的短视频为导入性事件,引发学生思考当时雨下得有多大,造成了厦门岛内居民出行需要坐皮筏艇,学生和教师共同提出驱动性问题,如何知道雨下得有多大?针对这驱动性问题,学生提出了许多解决办法,比如,通过天气预报、通过气象台等方法。有学生将问题升华至电视台和气象台是如何知道雨下得有多大?在多个问题的驱动下,学生认识到雨下得有多大就是雨量的大小,雨量的大小可以测量,因此学生想到制作雨量器,借助教材上雨量器的制作方法及教师提供的雨量器使用说明书作为脚手架,引导学生制作雨量器。执教本课时,正值厦门的梅雨季节,学生制作完雨量器之后,教师组织他们到宽阔的场地进行雨量大小的测量,经过24小时的测量,在使用自己制作雨量器测量雨量大小的同时,发现了自己的雨量器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刻度值采用纸质的容易湿、底座太轻等。针对这些缺陷,学生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这一过程中,学生还联想到利用力传感器设计雨量器,将力的大小转化对应为雨量的大小。从这课实践中,笔者发现面向全体学生的小学科学课堂应当是能够调动学生的实践欲望,使其在动手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促进其思考,引导其联想生活现象,制作出一些小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

    (二)案例二:小学科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工具》微项目设计

    针对低年级学生设计的微项目《制作衣架》,该项目设计思路来源于《认识工具》。本课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汪汪队立大功》卡通人物凯丽上网买衣架,收到包裹却发现只有材料,于是请来灰灰帮忙组装衣架为导人性事件;紧接着通过认识灰灰工具箱里的工具和组装衣架说明书,为学生搭建脚手架;再者提出驱动性问题——帮忙凯丽组装衣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制作衣架;提供给学生展示衣架的晾衣竿和试晾的衣服,使学生感受到动手制作成品带来的喜悦。低年级科学课堂的微项目式学习要引导学生明确任务,为学生搭建较多的脚手架,侧重子让学生在微项目式学习中解决简单的真实性问题,并获得成就感。

    三、微项目式学习促进科学素养在科学课堂实施

    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阐述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微项目式学习的“初始事件”即导人性事件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科学课的内在动力。长此以往,学生对于科学课的认识不仅仅只是“好玩”,而是愿意带着思考走进课堂,教师更易于将科学探究的各个要素渗透在微项目式学习中,使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微项目式学习,解决真实情境下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责编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