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钢琴艺术教育的变迁

    郭蕴

    [摘?要]

    在中国,从业余启蒙、高职高专院校到本科综合类大学、专业音乐学院,钢琴课程已经作为音乐艺术的基本素质参与到了众多教育环节的培养中。在新媒体时代,人们沟通社交方式在变、经济生活方式在变、钢琴艺术教育的方式也在不断探索中与时俱进,应势变革而持续发展着。本文将从钢琴传统教育途径、新媒体时代特色、新媒体时代线上及线下钢琴教育的发展几个方面来探讨新媒体时代钢琴艺术教育的变革与发展趋势。

    [关键词]新媒体;钢琴艺术教育;传统教育;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8-0183-03

    在202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要加强美育,持续推进学生艺术素质测评。要认真总结地方将艺术学科纳入中考的经验做法,把美育工作及效果纳入高校人才培养评估指标体系……把美育工作从“软要求”变成“硬指标”[1]。要实施好“浸润行动计划”,组织高校师生为本地中小学提供持续性的定向精准帮扶和志愿服务。完善大中小学相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构建“基础知识、核心素养、专项特长”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在政策指向明确的环境下,教育系统从基础到高阶、从学制内到学制外都开始行动起来。

    早在1917年,国民政府教务总长兼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就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说法,呼吁“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当时伴随着西方文化艺术的涌入,中国钢琴教育就这样慢慢发展起来了。

    历史行进至一百年后的今天,钢琴教育普及化、全民化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目前城市幼儿园学琴比例达60%以上,中国琴童总数达3000万,并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中国音乐学会,这仅是官方根据业余艺术水平考级统计的人数估算,实际琴童比例只多不少,以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附属第二小学2013级(9)班为例,一年级入校时学琴比例约20%,六年级毕业时学琴比例超过50%,演奏能力不作为标准,但接触钢琴的比例大大提升了,孩子们对音乐的熟知由钢琴教育起步,乐理知识随之启蒙,进而发展至更多感兴趣的其他乐器、声乐表演等,由数据得知: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也逐步提升。钢琴教育从贵族阶层走下神坛,步入了寻常百姓之家。

    一、钢琴艺术教育的传统途径

    钢琴的普及程度逐年提高,说明我国在艺术素质教育政策的落实方面有了显著的成效。

    (一)钢琴的启蒙普及

    在大量的校外艺术教育培训机构中钢琴培训无疑是占据了比重较大的专业。教学模式多为集体素养课、集体启蒙课、一对一教学等授课模式,根据孩童具体程度需要来安排、推荐合适的课程。其中,集体素养课针对幼儿园小班及中班年龄段的孩童,以乐理知识的启蒙和应用为主,辅以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带音高的各种小玩具(如制作精良的八音老鼠按钟等)和互动课程PPT,能使琴童乐理知识的掌握更富于乐趣;集体启蒙课针对幼儿园中班、大班年龄段的孩童,以《汤姆森浅易钢琴教程》(1—3册)、车尔尼《拜厄》、巴托克《小宇宙》等教材为主要内容,对琴童系统掌握初步的手型、指法、奏法打下基础;一对一授课多为有经济实力的家庭或是需要继续提高演奏能力、需要考级、比赛等要求的琴童。当然,由家长提前了解、预约,到心仪的专家教授家里进行一对一授课的传统学习方式,琴童中也不在少数。

    因为启蒙教学需求较大,在利益的驱使下各培训机构存在着教学条件参差不齐、教学教材进度不规范、教学师资严重不平衡的状态,居家授课的钢琴教师群体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二)中专中职学校、本科师范类院校的相关专业中都开设了钢琴演奏课程,承担起钢琴教育继续教育的重担

    由于此类学校一般是针对职业技能的培养而非专业演奏能力的培养,所以相应的在教学设施、教学手段、教学目标上也有差异。多采用第一年集体课(15—20人左右/课,2课时/周,36学时/学期),授课方式采用电钢琴组的集体课模式;第二年小组课(2—4人/课,1课时/周,18学时/学期)授课方式在专用琴房与教师采用小课授课模式,以上两年课程的安排用来完成初入校门的钢琴普及规范教学要求;第三年则开设钢琴即兴伴奏、自弹自唱等后续衔接课程,以达到符合师范教育掌握基本技能的目的。对个别具有出众演奏能力的学生采取主修(2人/课,1课时/周,18学时/学期)的课程安排来满足学生技能提高的教学要求。授课方式采用传统一对一模式,因琴房这一教学场所的特殊性基本不借助多媒体手段。

    (三)专业音乐院校中的钢琴教学

    专业音乐院校是指以中央音乐学院为首的全国十一大音乐学院。面对的教学对象为专业演奏的学生群体,在入校前就具备较好的钢琴演奏功底,已经解决了基础技术和音乐的表达,需要继续在钢琴表演艺术的道路上拓宽曲目、加强艺术修养、增加技术表现能力和理解力。培养代表中国最高演奏水准和教学水准的人才。授课方式多为二对一、一对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涉及个人演奏风格、演绎个性、技术能力侧重等个体差异性,故无形中加大了授课教师的劳动体量,这样的授课模式体现出真正的“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确保教学专业针对性与输出高质量成正比。同样因琴房这一教学场所的特殊性基本不借助多媒体手段。

    二、新媒体时代的概念

    新媒体(New?media)概念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P.Goldmark)在1967年提出,是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传播途径不同的新的媒体形态。指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最终通过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客户提供信息和各种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具有传播广泛,应用灵活、相对价格低廉的优势。

    在新媒体时代,整个社会的组成都相应地产生了新的变革。新媒体带着前所未有的海量信息(搜索引擎、云方式等)、极强的互动(参与、反馈、角色置换等)、个性化的信息服务等,融合了传统三大媒体的传播手段,打破人们“被动接受信息”为“主动制造、传播信息者”。这些新的传播媒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构建了一系列新的情境,产生了新的經济行为,从而改变了教育教学模式。

    三、新媒体时代钢琴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新媒体时代的冲击督促着教育的变革,钢琴艺术教育的变革是显而易见的。经历了2000年到2010年的信息大爆发,2011到2020年随着国家网络的覆盖率大幅上升(电信、移动、联通三大巨头携手并进)、3G4G5G不断提速、智能终端设备(智能手机、iPad、电脑)的高度普及,中国互联网除了腾讯、微信、微博之外涌现出例如抖音、小红书、微视、美篇等集直播与回放、互动与交流展示为一体的新型社交媒体,而这些无不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产生新的助力。

    (一)借助新媒体发展的业余线上钢琴教育

    在互联网疯狂扩张至生活各个领域的新媒体时代,手机、电脑等网络终端设备已是生活必需品的配置。在各种手机的应用商城中,“钢琴教学”“钢琴陪练”等软件令人眼花缭乱,满足低端业余启蒙琴童学习需要的应用软件被大量开发出来。随之涌现出大量“青年钢琴教育家”“幼儿钢琴启蒙家”免费课堂,种类繁多,良莠不齐。业余学钢琴,由耳提面命、口传身教式的传统教育方式,飞速跨越至在线教育模式,因其低投入、高便利的属性,在媒体夸张的宣传攻势下迅速抢占原有的钢琴教育市场:琴童及家长不用奔波在学琴路上;不用“承受”老师因还课不理想而着急的责备;上课时间也愈加灵活,可以随约随上……而费用,从免费到9.9元、几十元不等,较之线下授课是如此低廉和理想化。所需的,是家家必备的视频终端和线上教学、现金支付技术的支持而已。

    借助互联网发展的事物总是百花齐放,除了适应启蒙阶段、初学低阶的应用被大量开发进入广大琴童市场。同时,也令人欣喜的看到各大高校和专业音乐学院的教授师资也参与进来,经由各种或官方或自媒体的身份陆续进驻了人们的视野,于新媒体中求发展求突破。

    其中以乐器销售巨头柏斯音乐集团为例,充分发挥了线下店铺辐射地方的优势、集合多年来在国内与各大音乐专业院校建立的良好合作基础,以“推广音乐文化、细选音乐产品、培育音乐人才、制造世界一流的乐器”为发展理念,择优推出了一系列免费的名师大讲堂、名家公益课堂,授课教授多为专业音乐院校的钢琴名师,能基本代表钢琴教学老中青三代的专业水平,还邀请留学归来的青年学者们积极参与到线上授课、公益音乐会的互动中来,交流内容涵盖了钢琴的“教学方法”“演奏技巧”“艺术修养”等,采取线上直播线下同步上课进行的授课模式,最大化地扩大受众,并取得了极好的教学反应。同时开展的“荣耀长江”公益慈善云音乐会、长江钢琴艺术家系列云端音乐会、琴友会等也都受到了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大中专院校学生及音乐爱好者的推广和好评。

    另有值得一提的是一个专门研究教学法,面向钢琴教师的线上学习交流社区——“于斯课堂”。其中涵盖了儿童、成人、老人,三大层次的学习受众相关钢琴课程,联合专业音乐学院的师资,学习内容从针对钢琴初学者启蒙的小汤普森、车尔尼钢琴初步教程作品599、849,到中国近年来颇具影响力的赫氏谱成人钢琴入门基础课程,几乎覆盖业余钢琴演奏学习的全阶段。作为线上收费课程,“于斯课堂”的运营模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不失为一种个企介入钢琴艺术教育培训的有益探索。

    (二)借助新媒体发展的线上钢琴专业艺术教育

    线上钢琴学习APP与陪练APP、乐琴行的各种尝试开拓了教育市场、丰富了教学模式,这些应用无论是营利性的还是公益性的,都为孵化整个市场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以中央音乐学院为首的各大专业院校也不断在探索、挖掘抖音直播课、“爱课程”线上课堂、慕课教学、云课堂等线上教学应用手段,从理论课程到实践课程(钢琴、声乐、器乐等)都有所涉及,课程受众从本校本专业师生拓展至跨学校、跨省区、跨专业,只需要相应的课程二维码,或者直播号就可以随时随地的预约、观看、回看心仪的学习课程,其中80%都是免费课程,资源非常丰富,但需要相关的获取渠道。

    其中“中国大学MOOC慕课”是2019年教育部公布的首批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教育APP),由爱课程网携手网易云课堂打造的在线学习平台。依托国家政策,吸引国内众多高校将优质教学资源上传、分享、优化,涵盖多科目国家精品课程、教授专题讲座等,将互联网新媒体的学习优势以官媒的平台体量最大化,最优化。说明专业院校的师资也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与时俱进,应势变革而持续发展着,并努力起到规范网络教学、提高学术水平的领军作用。

    (三)新媒体在线下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在社会性钢琴培训机构中,因其对市场认可度、教学成果展示的必要性持有极高的重视(与招生、培训息息相关),新媒体与传统教学方式之间的探索得到了最大化的重视与开发。全国连锁经营的“珠江钢琴艺术教室”依托珠江钢琴品牌,提供专业的教学设施引进现代化的办学机制,探索新媒体应用的双师课堂,从而打造出在國内极具影响力的音乐教育品牌;“鲍蕙荞钢琴艺术培训”立足于中央音乐学院专业的教师团队基础,全面打造专业、规范的教育品牌;“海伦钢琴教室”依托海伦钢琴品牌,以幼儿启蒙教育为核心,为初学者定制科学合理的体验课程;“The?one智能钢琴教室”则专注于打造集视、唱、听、奏为一体的实时互动课堂,等等,不一而足。众多钢琴培训机构在课程上、教学上与新媒体、新科技不断探索出有益的嫁接方式,最大化地利用新媒体优势使琴童们更愉快地投入到钢琴学习的氛围中来,“寓教于乐”也成为了业余培训机构的法宝之一。

    另一方面,在钢琴继续教育的实际教学实践中,因乐器的特殊性和其表现形式的时间、空间艺术性,所以不能割裂其艺术形态谈发展谈变革。在欢迎互联网大量碎片化信息带来便利性的同时,也存在着新媒体有待于进一步系统性和规范性的问题。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则需要合理规划,以授课大纲、授课计划为框架,大胆丰富和完善新媒体的运用手段,合理利用新媒体的即时性和跨地域性优势。例:1.利用各大院校共同搭建的平台“中国大学MOOC慕课”官方平台,在学习新的知识点之前,由教师提前做好功课,推荐合适的专业课程和相关音乐作品赏析课程以供预习,提高实操课程的授课效率;2.在平台上搭建并且不断丰富本课程内容,利用云存储的便利优势,拓展教学曲库,合理规划教学进度;3.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即时互动功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强化主动展示技能的积极性。新媒体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已经逐步形成了一种趋势[2]。对提高师生的综合音乐素质,提高课堂互动,强化学生课后知识巩固等教学创新和进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代高校钢琴艺术教育工作者们在实践中及时拓展并反思各种教学手段的应用和延伸,努力构建适应当代钢琴音乐发展规律的现代教育体系。

    总?结

    作为钢琴教育金字塔底部(启蒙)和中段(进阶)的大部分学子,新媒体技术手段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直播课堂、双师课堂等可以最大限度的对实际教与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益的补充和解答,节约了学习成本与时间,新媒体技术的特性决定了对其问题的解决更具针对性,不失为传统教学手段之外的有益辅助补充。

    新媒体技术推广下的线上钢琴教育方兴未艾,单纯的线上教学因不能及时有效地发现演奏技术问题,对音色情感的处理有其局限性,真正教学质量的提高还需配合原有的教学方式才能得到改善。

    钢琴艺术教育因其个性化的音乐表达,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性,“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是以人为本,培养艺术人才的必要教学手段。合理利用新媒体技术,优化现有课堂教学手段,将会需要教师们不断探索新科技,与时俱进,优化师资综合素质进而优化钢琴艺术教育,以发展和创新的态度对待新媒体时代的艺术教育。

    (责任编辑:韩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