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中师生交往的表征、困境及其突破

    拓丹丹 孙刚成

    摘? ?要

    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已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授课方式,师生之间的交往从实在的物理交往转为虚实交融的二元交往。线上交往中教师和学生缺乏身体的共在,声音的传播和刺激成为师生交往的重要方式,交往方式以及空间和场景的变换使传统的师生交往方式受到挑战。教学交往的本质是主体间的互动与沟通,是教师与学生在交往中共同探究。教学场景的转变需要师生迅速做出改变和调整,也就亟须探究新的教育方式,构建适宜线上教学的师生交往新方式,这不仅需要教育主体自身的转变,也需要技术本身的再省思。

    关键词

    师生交往? 线上教学? 线上线下融合? 主体共在? 技术融合

    交往活动是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活动形式之一,师生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交往活动。Communication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沟通与联系,communism是交往形式本身的生产,communism与communication中的Co体现了交往强调的不是相互,而是共同[1]。由此可以认为师生交往不是以知识为中介的信息交互,而是以知识为中介共同参与对真理的探究。线上教学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教学平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提供协作沟通、交换意见、探究问题以及同伴互评的空间。线上教学交往活动的表征形式,既为教学增加了新的活力也带来诸多新的困扰,亟须探究一种新型的线上师生交往方式。

    一、线上师生交往的具象表征

    在交往行为中,主客体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交往行为中的人是一种互主体性的状态,不存在主动和被动的关系[2]。线上教学中的交往是网络平台连接起来的去空间化交往,师生间缺乏共享的实物环境要素。但线上教学又是开放与多元的,没有封闭的教室和固化的规则秩序,把视觉化的手段和技术引入教育过程,为教育活动增添了些许趣味性,但师生间的交往还未突破传统的形式,呈现利弊共存的混杂情境。

    1.跨越时空的界限,虚拟交往与真实交往共存

    线上教学中的师生交往随着空间场景的转变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交往互动的形式看,线上教学是一种虚拟交往,交往主体首先面对的是电子设备,其次才是交往对象。电子设备和网络消除了物理空间的障碍使线上教学成为可能,为师生构建了一种间接的交往形式。从知识传递的角度而言,线上教学使知识成为教育主体之间共享、共有、共用的交往媒介,就这一层面而言,线上师生交往是真实发生的,它促成了师生间的心灵碰撞和精神共鸣。相较而言,线下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在时空上的共存性,物理空间和人类感官的约束限制了学习者的数量。

    线上教学使教师能够跨时空进行教育内容的快速传输,让教师和学生进行实时对话和交流。在授课人数较少的情况下,教师和学生可以开启视频,这种“面对面”的拟真交流能够削弱师生间的空间隔离感,增强教学场景的真实性,为师生交往提供诸如声音、面部表情等有效信息。但大多数线上教学活动是较少开启视频的,师生间的交流往往局限在声音和文字中,导致师生在交往过程中缺乏眼神和表情的交流,语言交流在更多时候变成一种无声的文字交流,但也并不是毫无益处,这种文字的编辑过程让学生更清晰地表达自己,这种思维活动过程于学生而言是真实发生的,虚拟交流中往往伴随着真实。但是,线上师生交往终究是中介化的互动,交往双方都只能获取部分对方通过语言或文字传达的信息,而那种通过微表情和手势姿态等无意流露的信息则无法获取[3],会导致双方理解的偏差和深层情感互动的激活困难。

    2.显性规范影响变弱,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凸显

    真实的课堂情境容易受到显性规范的影响,线上教学被视为一种社会真空,教师不会因调控纪律而花费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线上教学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情绪的高涨。线上教学缺乏一个师生共在的空间场域,教育主体对课堂行为规范的履行质量会不自觉地受到影响。这种利弊共存的矛盾状况是线上教学的一个特征,把握住其中的奥秘就能产生更多积极有效的活动,比如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就是进行调控的螺丝。

    据查80%以上的青少年学生在居家学习期间,表现出自主意识差、生活自理能力差、作息不规律、迷恋网络游戏等不良行为习惯[4]。但是,居家学习让学生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教师的持续监督,为学生创造了静心思考和自我摸索的空间,创设了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勤于反思的发展条件,放大了学生自主自为的作用。因而,它是一个指向学生自我的真实时空。线上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知识信息,但并不能为学生营造与他者共在的具象性相遇,他者的主观在场能够让学生从所发生的事情之中、从自身所思考与所感受的内容中得到教益。而线上教学使他者具有特定教育性意义的经验无法具象展现,一定程度上阻断了师生之间的社会交互,也就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律意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语言成为交往的主要载体,不同交往风格的彰显

    交往行为指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处理,通过语言为主要媒介進行对话和交流,促成交往双方的相互理解和共同认识的达成[5]。语言是交往活动赖以存在的必要载体,也是交往主体内在诉求的外在呈现,交往行为以语言为中介进入主体间的互动状态。在教育实践中,语言表达是影响师生交往的重要元素,师生间的交往不仅仅是一种使用符号的过程,更是通过使用符号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协调课程计划的过程。由于空间的阻隔,眼神、表情、身体姿态等符号信息无法获取,线上师生交往主要通过语言交流来呈现。教育交往中的语言有其自身的特性和预设目的,教育实践中的话语本身承载着丰富的知识内容和思想导向,起着引导和唤醒的作用。根据教学内容和情境的差异,教师可以灵活地变换语言形式传达教育的理念,不同形式的教育话语会导向不同的意向和交往风格。

    二、线上教学师生交往的困境

    线上师生交往互动既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也有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尽管线上师生交往问题表现复杂、多样,但是通过对线上师生交往的亲历实践、观察分析和梳理,发现线上师生交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生情感交流的弱化或缺失

    在线教学一般运用腾讯会议、QQ课堂、钉钉课堂、雨课堂等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相较而言学生处于被动倾听的状态,表达自我的意愿受到一定的抑制和阻碍。虽然线上教学构建了一种更加强大和多样化的师生交往方式,但这种隔着屏幕以网络为中介的交往使师生交往趋于浅薄化和单一化[6]。

    教育是一种情感性实践,教育过程需要情感的支持[7]。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以来,一些线上教育活动采取的是钉钉、CC-talk、B站等直播形式,教师看不到、听不到也很难感受到学生的存在,教师无法利用非语言信号和物理环境特征等常规线索观察学生,教学似乎成了一场教师自导自演的自说自话。师生之间互动交流的情感线索都被遮蔽在屏幕后面,这种听音不见人的教学活动使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知识的传递以及兴趣的引导更加困难。相较于面对面交谈,人们在视频会议中体验到的社会接触感相对较弱,不利于交往双方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情感交流受到明显的阻碍,从而导致交往沟通的低效能现象[8]。线上教学毕竟不是一种真实的“你—我”交往,要想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通过技术或其他途径弥补因物理空间的距离而造成的教育主体在交往活动中真实性的降低,更多地关注主体双方作为“真实者”和“在场者”的感知程度[9]。以此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提升教学交往中的情感互动和沟通效能。

    2.师生互动中关键交往线索的缺失

    线上教学就“教”的形式来说,是一种单向度的传输,主要是教师借助机器设备向学生发出一种带有教育内容的语音,语音内容将交往主体的思想和感觉关联起来,但线上教学发出的语音内容存在一定的迟滞性,声音的清晰度也易受网络的干扰,使本就贫瘠的交往线索越发无力。在共享的物理环境下,教育主体受相同环境的感染和熏陶,师生之间看到双方身体的动作、意蕴丰富的面部表情,也能凭借眼神来判断对方的注意力,可以同时借助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进行沟通交流。在交往活动中,这些语境的、视觉的、听觉的线索都会影响师生之间的交往,线上教学受限于网络的影响,师生间反馈的速度可能存在延迟性,又受限于空间和情境的差异,可能导致师生之间交往沟通的关键线索被阻断。

    教育活动是一种感官的训练活动,是自我官能不断打开和丰富的过程,包括个人的触觉、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线上教学本就难以触及学生触觉、味觉和嗅觉的发展,直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无法看到彼此面部表情所传递的信息,不利于学生视觉与听觉的协调共振。在面对面的交流中,主体的面部表情、目光注视的方向、姿势等这些细节传达着一种重要的交往信息。微笑、皱眉、咬紧牙关等都可以用来表达喜欢或厌恶、困惑或理解等认知状态。线下教学交往双方可以运用动作符号传达信息,纯直播的线上教学的交往线索是贫瘠的,使师生互动停留在信息交换的肤浅层次,难以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

    3.技术的沦陷与身体的缺席

    线上教学过于强调“技术导向”导致教育者热衷于技术本身而忽视了与学习者的沟通融合,忽略了学生的自我表现及需求[10]。线上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往方式趋向网络化,表情符号替代了语言文字,图像信息替代了知识内容,照相机和截屏功能替代了眼睛和记忆功能,教师和学生似乎都获得了极大的便利,不再用过多的语言沟通,不再用手做笔记,不再用大脑记忆,只需要简单的复制粘贴。但这种交往方式可能使个体的智性能力被遮蔽,使人不再思考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和交流,而是依赖既有的符号和图像进行沟通交往,使人的理性思维被他人设计好的技术所淹没。

    其次,线上教学是一种身体缺席的在场,这种身体不共在的师生交往对教育本身是一种挑战。身体是与他者共联、与生活世界共联的交往载体,不同的身体形态会形成不同的思考方式[11]。当人们身体坐直手握钢笔时,大脑会接收到学习的指令开始运转,但不可见的身体极易使这种身体行为缺席,学生可能随意地躺着趴着收听课程,这种身体的闲置和不作为导致身体失去了其本来具有的对学习活动的辅助作用。当然,也有质疑的声音,即身体的形式和状态或者身体居于何处本身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心灵和精神是否协调共振,教师能否掌握学生的心灵动态和兴趣关注点,他们是不是能够在身体缺席的网络时空里进行精神的交流和理性的探究。但这种唯心论的观点并不能否决身体共在对师生交往和学习效能的促进作用,也不能否认线上教学因缺乏身体共在的现实因素造成的交往弱化。

    三、线上师生交往困境的突围

    线上师生交往在实践中存在诸多困境,除了交往主体存在的问题,網络技术也有待于完善。就教育主体而言,教师应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设计教学活动,以情入景,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的沟通效能,增加师生情感交流,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层面则需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强技术为人服务、为教育交往服务的功能。

    1.感知学生动态,增强情感沟通

    据了解,大多数线上授课的教师未受过专业的指导训练,对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掌握有限,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目光聚焦于技术而忽略了学生。“在线”虽是一种不同于线下的教学手段,但其本质依然是育人,其核心价值是对学生生命的关怀、心灵的滋润及情感的关注和支持。但线上教学中的学生是个体的集合,教师和学生相互处于孤立的状态,难以构成一个互相促进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只有关注到学生独特的成长需求和生命体验,将关怀和爱的理念灵活地融入到教学情境中,构建师生“共建共享”的知识活动空间,才能使线上师生交往的生命价值得以实现。

    线上教学如同其他形式的教学一样,是一种满载师生情感体验的过程。教师有热情洋溢充满信心的时刻,也有倍感无奈筋疲力尽的时候;学生既有兴致勃勃的时刻,也有沮丧无助的时刻;二者可能有孤独感,也会有归属感[12]。在线学习是一个富含人性体验的复杂过程,“情感临场”是在线学习的一个重要基础。教师需要积极构建拟真的教学情境,增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交往互动体系,使学生能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线上教学虽然是在虚拟空间中,但情感交流是人的本能,线上交往互动本身是一种情感补偿。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这种情感补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2.关注学生投入,培养学生自我调控的能力

    关注学生,需要从学生学习需要的角度制定教学计划和学习向度,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研究表明,通过探究包含逻辑、规则和常识的趣味主题,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敢于思考的思维品质[13],同时消解其因线上学习而造成的孤独感以及与现实的隔空感,使学生在线上教学过程中体验生命的充实感。所以,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教学,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当下的生活体验和存在情境,把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引入教学活动,设置相关问题,采用任务驱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构建情感拟真的教学场域,有计划、有目的地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学习能力,使学生成为有目标、有反思意识的主体。

    另外,在线教学需要学生掌握多种技能和素养,如时间管理、学习环境营造、学习策略、批判性思维以及其他方面的素养。首先,学生需要学会做笔记,做笔记不是对所“教”知识的机械复制,而是学生对知识再加工的过程[14]。线上的数字教学平台基本都有嵌入各种笔记工具,有的是个人使用的便签式,还有学习成员可以共同编辑的协作工具,学生要学会积极利用技术的便利,实现手、脑、技术的融合协作。积极的身体活动可以将学生带入教学场景之中,使身体的学习效能得到发挥,让缺席的身体实现自在。其次,学生要养成自我管理、自我指导的能力。只有能够自我指导的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在线学习的乐趣。

    3.注重线上教学,创设教育交往与技术深度融合的教学平台

    网络技术平台及其所蕴含的技术信息资源对线上教育的提升和促进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技术与教育分离导致技术软件难以满足教学的内在需求。对话关系是师生之间的纽带,也是教育发生的关键所在,线上教学虽然提供了新的教学平台,但却瓦解了教学中原有的对话方式,改变了师生主体间性的交往方式。在教学活动开展时,教育主体所处的交往情境也会影响沟通的效果,微观空间情境是一个特定的文化场域,对教育的导向和场景代入具有重要的背景影响。所以,线上教学既需要教育主体营造自身所在的场域环境,也需要通过技术手段搭建拟真的沟通平台;教师则需要明晰自身承担的责任和教育实践的使命与价值指向。人的价值始终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线上教学运用的技术平台是人所创造的,个人实践活动的出发点是承载了一定的价值内涵和价值取向的,技术应致力于更好地为人服务,为教育服务[15]。诸如,通过开发教育游戏,嵌入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文化元素,并实现模拟生活场景构建,强调技术的情景化、强调师生的参与感、重视游戏过程的真实体验和情操陶冶[16],丰富教师和学生交往的情境和内容。

    线上师生交往方式的变化对教师和学生精神的自我建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疫情防控期间的在线教育具有相对独特的社会环境,但无疑在线教学是有优势的,未来教育的发展必将是“双线教学”的时代,只有混融教学才能重新思考与整合课堂实践,增强课堂学习的交互性、合作性与探究性[17],发挥线上教学与线下学习的综合优势,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5] 曹卫东.交往理性与权力批判[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126.

    [2]?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一卷[M].洪佩郁,蔺青,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163-171.

    [3] 董晨宇,丁依然.當戈夫曼遇到互联网——社交媒体中的自我呈现与表演[J].新闻与写作,2018(01):56-62.

    [4]孙正军.以疫情为大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N]. 淄博日报,2020-03-17(003).

    [6] 南希·K.拜厄姆.交往在云端:数字时代的人际关系[M].董晨宇,唐悦哲,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2.

    [7] 刘庆昌.教育是一种情感实践[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4(04):143-151.

    [8] Short,J.,Williams,E.& Christie,B.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elecommunications[M].Chichester:wiley,1976:69.

    [9] Haythornthwaite,C.Strong,Weak, and latent ties and the impact of new media[J]. Information Society,2002(18):385-401.

    [10] 张进宝,姬凌岩.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定位的嬗变[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05):108-114.

    [11] 贝洛克.具身认知:身体如何影响思维和行为[M].李盼,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62.

    [12] Sharpe R.The student experience of 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J].Soil & Sediment Contamination,2009,18(03):320-327.

    [13][16] 吴南中.数字化生活的教育意蕴[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07):19-25.

    [14] 肖俊洪.在线学习面面观[J].中国远程教育,2020(08):62-68.

    [15] 李政涛.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责任”[J].开放教育研究,2020,26(02):13-26.

    [17] 李政涛.后疫情时代,基础教育向何处去?[J].基础教育,2020,17(03):94-98.

    【责任编辑? 郑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