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奏鸣曲Op.31 No.3第一乐章演奏探究

    尚美池

    [摘?要]

    贝多芬是世界音乐史上举足轻重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中充斥着大量的革命性因素,作品大多是自由的、激动的和戏谑的。贝多芬所创作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是每一位专业的钢琴学习者需要要弹奏的。想要弹好贝多芬的曲子首先要对他有充分的了解。本文以贝多芬的生平为开端,简述了作品Op.31?No.3第一乐章的演奏分析及其演奏难点。

    [关键词]贝多芬;奏鸣曲;演奏分析

    [中图分类号]J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8-0122-03

    一、贝多芬生平与作品介绍

    (一)贝多芬生平

    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年),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贝多芬的音乐是不朽的,是轰动整个古典主义时期的,他的音乐也深深地影响着后代的。贝多芬是个音乐巨人,人们尊称他为“交响乐之王”和“乐圣”。[1]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承载着他的辛酸苦辣,贯穿了他创作的三个重要时期,可见研究意义之大。贝多芬创作了许多体裁的作品,其代表作品有:歌剧《费黛里奥》、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Op.55“英雄”、C小调第五交响曲Op.67“命运”等。

    下面将贝多芬传奇的一生划分为以下四个时期进行简述。

    波恩时期(1770—1792年)这一时期的贝多芬在乐坛上并没有锋芒毕露,但这一时期对贝多芬来说却是极为重要的,因为这一时期贝多芬一直在学习,为自己储备知识,更为后面的创作锦上添花。

    维也纳时期(1792—1802年)是贝多芬创作的第二个时期。这一时期贝多芬遇到了多位对他有帮助的老师,如海顿、阿尔布来希贝尔格、萨利耶里。这让他得到了巨大的启迪,这一时期的贝多芬创作了几套著名的奏鸣曲。如悲怆奏鸣曲(Op.13)、月光奏鸣曲(Op.28?No.2)、暴风雨奏鸣曲(Op.31?No.2)。不过好景不长,在1802年耳聋为贝多芬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不过这并没有打倒他,便有了“我将扼住命运的咽喉!”“我将和我的命运抗争!”这样振奋人心的话语。

    创作成熟时期(1802—1815年)是贝多芬创作的鼎盛时期。从第21首瓦尔德斯坦奏鸣曲到第26首告别奏鸣曲都是出自这一时期。这时贝多芬已然成为一位大师级人物,和“海顿”“莫扎特”比肩。

    创作晚期(1815—1827年)拿破仑失败,王朝复辟比拿破仑时代更糟。他暂停过一段时间的大型作品创作。在之后的日子里,他又重新进行创作。最后五首钢琴奏鸣曲(Op.101、Op.106、Op.109、Op.110、Op.111)都出自这一时期。[2]

    (二)作品介绍

    这首奏鸣曲已不是贝多芬首次采用四个乐章为奏鸣曲结构,但是这首奏鸣曲和之前作品的不同之处在于这首奏鸣曲没有慢板乐章。这里的慢板乐章由谐谑曲代替。这首谐谑曲和往常的谐谑曲也有所不同,采用四二拍并非四三拍。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成熟时期的作品,共四个乐章。在贝多芬的全部奏鸣曲中降E大调的作品总共出现了四次,可以由此见得贝多芬是很偏爱这一调性的。除了31之3以外,分别是:作品7(1797年,维也纳时期)、27之1(1801年,创作成熟时期)和作品81a(1809年,创作成熟时期)。这一时期的贝多芬已经备受耳聋的困扰,但他没有被命运扼住喉咙,在1803年完成了这部作品,让人们看到了他惊人的毅力和对生命的渴望。

    二、贝多芬奏鸣曲Op.31?No.3第一樂章演奏分析

    (一)呈示部(第1—88小节)

    第1—17小节,这一段落我们可以将其拆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9小节),第1、2小节的音和节奏型是完全重复的,出现了两次do、fa、fa,让人感到即深沉又充满疑问。就像在敲门,敲响通往自己内心的门。这两个小节都出现了两个连续的fa,在演奏时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是第一个fa弹出来了,第二个fa按下去却没有发出声音;二是为了将两个音都弹清晰,便把音都弹的很重,就失去了作品本来想表达的意境。为了避免以上情况的出现,在指法的使用上,笔者认为应该先用三指再用二指。这样同一个音用不同的手指弹奏,可以避免在演奏的时候过于紧张而导致漏音或把音“粘”在一起,也可以更好的对音色进行控制。第3—6小节,是对自己内心的进一步探索,这里写了两个音乐术语ritardando(渐慢)和cresc(渐强)。在演奏时应该将音缓缓推进并逐渐加强,把最重且最长的音留在最后的K46和弦上做片刻停顿。第7—9小节,曲子回到之前的速度。这里更像是对之前说的话做出的回答,第7小节我们可以按照谱面上的标记p(弱)进行弹奏,而第8小节第一拍四个十六分音符之后全部都是跳奏的三连音,我们要把这里加上一个音乐术语cresc来演奏。每一个音都要非常清晰,不仅要演奏出逐渐加强的效果,还要让这些声音听起来独立而又充满了流动性。

    第18—25小节,是在主题的基础上展开的一段旋律。这一乐句每小节的右手第一个音都是mi,听觉上十分规整。音乐风格生动活泼、热情洋溢。在演奏时要将第18小节出现的倚音弹成短倚音,即在第一拍之前发出声音来。第22小节的第一拍音上标有tr(颤音记号),以mi为第一音向上演奏。

    第25—32小节,几乎全部是跳音,这让音乐充满了朝气。这里标注了两个音乐术语,cresc和p。我认为可以再加一些处理。第25、27小节,这两串音阶都可以按照音符位置的走向处理成先渐强再回到弱。可以给人一种既流畅又清晰的别致之感。第28、29小节,都将每小节的第一个音弹的重一些。这样的处理会让音乐的律动感更强。第31、32小节,出现了四次la、xi,并都在上方加了小连线。演奏时要注意每一次出现的la都要加上重音记号,一组比一组音更强,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层层递进。为了更好的衔接到下一段旋律,第32小节的最后一个音要回到p,把之前激动的情绪做一个完美的收尾。

    第33—45小节,音乐又回到了第一主题,第33、34小节和开头两个小节无论音的位置、强弱和节奏都完全一致。从第35小节之后音乐在主题的基础上发生了变化,并持续地进行离调。第35—42小节,几乎全部使用柱式和弦,不停变化的音区让人觉得那么远又那么近,带领着我们进到另一个匀速进行的节奏中去。在和弦一个个向后面和弦转移时,力量要很自然的“顺”着贯通下来,在每个短语的末尾“深呼吸”,不要过于拘束。第43—45小节,这一处音乐的音响层次十分丰富。第43小节的演奏力度为p,紧接着从第44小节第二拍开始,后面的左手四个音通通为f(强)。由于这里右手音只有一个,特别要注意左手声音的饱满和音乐的流动性。

    从第45小节最后半拍开始,音乐进入了副部主题。这一段的旋律听起来让人心旷神怡,其中又带着些许率真可爱。演奏时要与前面比较激动的情绪区分开,平静地演奏出其中的婉转悠扬。第45—52小节,左手运用了分解和弦,即阿尔贝蒂低音,既活泼又充满了律动感。谱面上右手有很多连线的运用。小连线在演奏时要注意提手,不要“粘”。要让音乐听起来天真活泼、神采飞扬。大连线里的音要弹的连贯、细腻,要注意的是连线里的音都要贴在琴键上弹,使旋律线条更加连贯、甜美。这里适当的加一些保持音能音乐感情更深厚更有内涵。第53—56小节,这段旋律是本乐章第一处炫技乐句,更像是弦乐在自由又抒情的吟唱。这里出现的音大多比较密集,有三连音、五连音、十二连音和十六分音符,这样较为炫技的乐句非常考验手指的灵活性,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推敲将节奏精确的把握。在练习时可以将十二连音分成三组四个十六分音符来慢速练习,感受音乐的走向和手指各个部位的协作,再逐渐合为一组,将其演奏得清清楚楚。

    从第57小节开始,音樂在之前的素材上进行了变奏,这一乐句出现了较多的二音连线,使音乐比上一乐句更加活泼灵动且妙趣横生。在演奏时要注意一定要将这些二音连线弹的轻巧自如,曲子里加入的这些二音连线就像一层层的小浪花,要想更好的表达需要将此处做一个渐强的处理。第64—67小节,是两组左右手交替的上行音阶,第二组的音重复了第一组音并翻高了一个八度。演奏时要注意乐句的连贯性,给人一种飘逸、顺畅之感。第67—71小节,出现了大量的音乐术语,三个sf(突强)和七个tr(颤音记号)。充满了力量和推动感,将作品的难度和意境都带到了另一个高度。演奏时要快速的在每一拍后面换踩踏板,才能达到一个清晰且明亮的音响效果。

    从72小节开始,出现了由大量的十六分音符构成的分解和弦,要注意音响效果,一定是要连贯丰满的,说到音响效果,就要注意此处的踏板运用。踏板一定要换的干净、清楚,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但也不要为了追求清晰度,而破坏每一个乐句的连续性,要找好每一处换踏板的位置,做到句句之间有呼吸,连贯又舒畅的演奏,才是我们最终的追求。第75、76小节两手同时演奏的单音上行音阶要弹得十分整齐、有力。力度记号从f增强到sf,音乐情绪意气洋洋。第78—81小节,右手有长达三小节的颤音演奏,这时要突出左手的旋律声部,并参照谱面上所标注的音乐术语cresc来演奏。做到强弱分明、干净利落。第82—88小节,音乐术语为p,这里要贴键演奏,用指尖贴键完美的诠释出恬静而美好的音乐。

    (二)展开部(第89—136小节)

    从第89小节开始,音乐又回到了主题,情境依然充满了疑惑让人无法揣测。不同的是在第96—99小节,由一个新的动机代替了之前“对主题的回答”,给曲子添加了更多的推动感。在演奏时每一个小节的第一个音符,做重音处理,更能体现此处气贯长虹、浩浩荡荡的气魄。第99小节最后一拍的力度记号为sf,和第100小节的力度记号为fp(强后突弱)。两个连续出现的重音和一连串的八分音符,很好地引出后面的内容。

    从第101小节开始,音乐在第一主题的旋律基础上加以发展。第109—116小节,二音连线要突出前面的音,演奏时要像对话式的一问一答,问是xi、xi、xi、do,答是sol、do。连续两次的问答为后面音乐的发展增添了动力。在第三次发问时,回答变成了一串向上进行的分解和弦。此时左手为跨度较大的纯八度音程,右手有大量的十六分音符,在钢琴上横跨了三组音。演奏时有一定难度,要注意指法的编排和手位的转换。演奏时手指不得拖泥带水的“粘”在琴键上,而是要将手指迅速离开琴键才能更好地弹出一泻千里的感觉。

    (三)再现部(第137—253小节)

    从第137小节开始,音乐进入再现部。[3]第137—157小节,有两小节和呈示部存在细微的区别,其他小节与呈示部完全一致。作品第1小节的第一拍音使用的是三和弦,而第137小节改为使用七和弦。这样的变化使音响效果变得更加浑厚、雄伟。第138小节和呈示部的区别是将左右手都做了一些简化,这里使用的是双手相同单音齐奏。让音乐变得质朴、天真。从第158小节开始,音乐运用了变奏手法。将前面的颤音变为展开式的十六分音符既类似又不同,大量的十六分音符让音乐形象更加俏皮、可爱。

    第220小节开始,音乐运用了第一主题的材料进行延伸,内容比之前更加丰富,演奏时要转换好情绪。第220—233小节,从一开始冷静的演奏,到谱面上出现音乐术语cresc时情绪的逐渐激动,须得表现的非常充沛。第230—233小节,出现了ritardando和延长记号,要慢下来将音乐逐渐松弛。最后面的延长记号,要将力量都推进去爆发所有的激情。虽然是停顿,但音乐还在继续,给人留下了无限的幻想。演奏者和欣赏者在感情达到顶峰时,都有必要对神经有适当的放松,这一停留做的恰到好处。另欣赏者与演奏者又回想起什么似的,余音绕梁,令人回味。

    从第237小节开始,音乐接近结束,又回到了第一主题,素材不断的在重复着、变化着,为结束做准备。第244—249小节,旋律为左右双手交替演奏,大量的十六分音符再配合双手交替的旋律难度颇高。要注意旋律的歌唱性和伴奏的灵动性。音乐到了最后,所有感情都在这里一触而发。这个乐句写了大量的音乐术语,在跌宕起伏、神采飞扬的氛围中结束了这一乐章。

    三、贝多芬奏鸣曲的演奏难点

    (一)力度的正确表现

    在贝多芬的作品中有大量的力度记号,和同时期的作曲家不同的是,他的音乐更具有张力,音乐跌宕起伏充满了强弱变化。大量的力度变化是贝多芬作品的精髓之处。本文所分析的作品中也有大量的从sf至p、从p至f的力度变化。我们要很好地把握力度的变化才能更好地将其演奏,更好地还原出作品想表达的情绪。

    (二)速度的正确把握

    想要将一首作品弹好,速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在演奏贝多芬奏鸣曲时要注意速度的把握。不要为了追求炫技而将曲子的速度弹得过快,要以较为匀速的速度演奏这一时期的作品。贝多芬的作品中有很多的ritardando——a?tempo(回到原速)、延音记号等。在遇到这种音乐术语时,也不要为了彰显个人演奏风格而过度的慢或延长,做到适度的处理才是正确的[4]。

    结?语

    贝多芬的作品十分艰深,要想演奏好就要先对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笔者以贝多芬奏鸣曲Op.31?No.3为例,从贝多芬的生平、作品介绍、作品演奏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对贝多芬的作品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也能更好地把握演奏风格。

    (责任编辑:刘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