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的诗意与存在者语境的矛盾

    田帅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乡土艺术流行起来后,广袤的农村已不仅是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源泉,亦不是简单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寄托着中国人对于文化的寻根,人文情感的寄托,诗意生活的向往。无论是作为前往旅游或者考察的意志主体来说,其实他们是游离在乡土文化语境之外的,无论是生活、体悟、感受,一切皆建立在“他者”的视角之下。这种“闯入式”的解读大体还是以城市中的思潮展开,从而寻找社会、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进而会存在转向对乡土生存方式的解读或是对乡土诗意栖居的现象。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乡土甚至变成了“怀乡症”的一剂“良药”,是以沁凉精神与肉体之间的矛盾。然而,对于人来说,我们终究只是向往对象的“他者”,对于乡土语境本体来说,他们指向的究竟是什么,他们应该何去何从?或许反思乡土(暂且称“后乡土”)也是一个艺术家需要有的敏锐感知力。

    初见李洋的作品,很容易将他的艺术与“诗意的栖居”联系在一起,或许画面中確实有这样的追求。他创作的题材一般是以乡村生活与风景为主。如在《天凉好个秋》中,李洋以仰视的方式将茂密的玉米地表现出了深入云端的效果,夕阳下羊群在玉米地中漫步。画面的色调可谓温馨,而且过渡柔和,从画面最上端的黄橙色到中间区域的橙赭色再到最下端的深褐色,整体在暖色调的氛围下,将古典绘画中的厚重深沉之美发挥得淋漓尽致。又如在《金色的原野》中一位扎着马尾辫的妇女背对着画面望向远方,我们看不到她的面部表情。她的手中抓着一把稻草,她或许是在休息。画面中近景的土黄色,中景的中黄色一直到最远处的柠檬黄色共同构成了一幅金黄色色调的画面。人物处于画面偏右1/3处,这样的构图方式给人物的前方留出了足够的视觉空间。在暖阳的衬托下可以感受到妇女内心的温暖,同时眼神指向远方也表现出劳动者对未来的期望和憧憬,画面充满了温暖、喜悦、期盼地诗意之感。

    如果我们如此理解李洋的作品,那还是显得过于片面,或许没有把握他画面中的矛盾属性。也就是说,诗意的栖居是他对于当代人精神需求的思考,以“闯入式”的方式探讨还原追求乡土的语境。但是,李洋画面中的理性的冷峻,却是他对“闯入式”的一种批判。从绘画本体来说,他有从三个方面进行。

    

    

    在《天凉好个秋》这件作品中,中上景中的玉米秸秆形成的竖线条与羊和地面上的玉米秸杆的横线条所形成的秩序感,使画面具有了西方现代艺术中的构成和抽象的因素。这样的构成因素很自然地会让人联想到皮特·科内利斯·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的作品。蒙德里安的作品在立体主义基础之上进行了更加纯粹的提炼和升华,将具体化和自然化的形象转变成了具有抽象意味且具有精神性的艺术形式。而《天凉好个秋》这件作品中的构成关系与蒙德里安几何分割理论类似。画面中的竖线、横线和几何图形有层次和秩序的分割,将画面构成一个独立统一的形态,这种秩序感本身具有的清晰冷静的构成关系正是李洋作品中寂静空灵视觉呈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画面构成的平衡性也是李洋绘画中的一大特点。在《天凉好个秋》中,他利用玉米秸秆所构成的竖线条和横线条与羊群构成的立方体形状构成了一种平衡,从而使画面有一种稳定感。而这种宁静协调的平衡感正是李洋绘画中所追求的。李洋绘画作品中的画面构成性还与平面性相关,在《天凉好个秋》这件作品中,立面和平面与画面中间区域的羊构成三大平面关系,李洋将近、中、远三景的空间关系进行了压缩,使画面具有了二维性。这样的画面平面性的构成关系与他对文艺复兴早期绘画的研究有很重要的关系。

    李洋绘画创作中笔触的特点也是构成画面秩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他的画面中大量采用了点状的笔触,点在本质上来说,它可以作为画面中的一种形而存在。大量的点状笔触的出现也就是重复形的出现,这样就会产生理性的秩序感。笔触在画面中扮演的角色并不仅仅是塑造描绘形体,它更多的时候是艺术家个人情感和心理状态的体现,它是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笔触与艺术作品的情境以及作品格调的高低是相辅相成的。在《金色的原野》这件作品中,李洋将点的笔触和稻田的稻穗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很好地表现出了稻穗的形体特征和质感。近景中较大的点形笔触到中景而变小的笔触,以至一直到远景中变成厚厚的肌理的笔触都体现了李洋对笔触极其清晰的秩序感的把控,他清晰地明白如何利用笔触去体现画面的空旷与寂静。像他这种点状的笔触在写实油画中是不多见的,这样的笔触为偏向于严谨的写实绘画风格中带入了写意的成分,增加了画面的绘画感。点的笔触在另外一方面也体现了画家极其冷静和理智的一面,这也反映出作者本身的心境状态是非常安静的。正如李洋自己所说:“画画于我,不仅是一种通过造型和色彩而构建的快乐,更重要的是我可以穿过空间和时间的阻碍,去寻找心灵深处那真实不虚的自我。”

    

    光线的巧妙利用也是李洋作品中秩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绘画创作中光的运用主要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侧光,另一种是顶光。李洋在《远方》这件作品中明显是采用了侧光的用光方式。光的运用使人物的边缘线整体处在一种朦胧的灰色色调之中,光的运用打破了画面中大量的横线和竖线组成的构成关系,使画面的焦点落于人物形象的面部和手部区域,类似于舞台灯光的效果,同时也增加了画面的整体性,使远景的天空、大地和中景的羊群有序地融合在了一起,既突出了人物,又统一了画面。在画面的局部关系处理上合理地利用了因为光而产生的黑白灰关系。在头部所构成的深色区域周围用光将黑白对比加强,突出了人物的头部区域。在人物的躯干部分,巧妙利用了黑、白、灰的轉换关系,在人物的受光区域的胳膊用羊群的灰色加以衬托,以表现出强烈的光感。在背光区域,胳膊所形成的黑色块与羊群所形成的灰色色块构成的对比中,进一步突出了人物与背景的关系。这些都是建立在对光的秩序感的解读之上的借光造型,他利用侧光将年轻女孩望向画面之外的眼神表达得坚毅且肯定。他借用光的真实目的是想表达广大劳动人民对于远方的向往。

    李洋的作品不仅仅是诗意栖居,更多是以理性的冷峻气质、光线的指向(太阳光、月亮光)与原语境中人物的远望,指向了作为互为“他者”情况下,对原语境的理解的差异化存在。从表现上来说,李洋通过艺术表现了这种矛盾,但是从本质来说,这是我们思考方式的缺陷,通过艺术表现可以指出我们思考方式的不足,进而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待生存的态度。李洋绘画作品中的空灵和宁静在当下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是十分难得的,他的作品如一曲舒缓动听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与启示。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年轻艺术家的李洋来说,在以后的艺术生涯中将会带给我们更多的空灵和寂静的精神之地。

    

    

    李洋

    满族,1984年出生于山东莱芜。2013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师从王力克。2017年参加中央美术学院“国家艺术基金全国油画肖像画高端人才培养项目”研修班。现为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绘画系副主任、油画第一工作室教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济南市青年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秘书长。

    2014年作品《天凉好个秋》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并获山东省优秀创作奖,2016年作品《春风吹过山梁》入选国家艺术基金新沂蒙美术作品展,2018年作品《晨光动翠华》参加可见之诗——第三届全国油画风景展,2018年作品《风从山的那边来》获第十一届山东省文化艺术节优秀作品奖,2019年作品《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水彩粉画展,2019年作品《金色的原野》入选“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第八届全国(大芬)中青年油画展,2020年作品《朝阳》入选第十二届全国水彩粉画展。

    作品被威海半岛美术馆、山东美术馆等单位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