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类型识别及振兴策略研究

    王书转 马雪莲

    

    

    

    摘 要:新时期我国推进乡村发展、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实行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对于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对乡村进行分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先决基础,由此,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乡村分类识别体系已是当务之急。该研究分析了影响乡村布局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根据这些因素建立乡村类型识别的方法体系,并按照“发展基础→生产条件→交通条件→服务设施”的思路对各类型乡村进行逐级识别,由此将构林镇的乡村分为特色保护型、城郊融合型、搬迁撤并型、集聚提升型和传统农业型等5种类型,并根据不同类型的乡村所具有的特点,提出了不同的发展策略。研究结果可为同类区域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分类识别;振兴策略;邓州市构林镇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2-0001-04

    Research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Rural Vitalization Type and Vitalization Strategy

    WANG Shuzhuan et al.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and Tourism, Nanyang Normal Universtiy, Nanyang 473061, China)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China′s rural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lement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which is important to break the new era of “three rural” issues, and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deployment to achieve rural modernizati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rural areas is a prerequisite for the current stage of the r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China. However,due to the lack of a set of scientific and complete classifi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system to classify the countryside, so this has become a top priority. This paper simply analyzed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ed the rural layout and development, and established a method system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rural types according to these factors, and identified each type of villages step by step according to the idea of “development basis→production conditions→traffic conditions→service facilities”. Goulin town village could be divided into five types: specific protection, suburban fusion, relocation removal, gather ascension,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rural types,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rategy was put forward. The results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similar regions to realize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Rural vitalization; Classifi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Evitalization strategy; Goulin town, Dengzhou city

    在中国近几十年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与农村人员、资金、商品、技术以及信息等方面的交流,造成城市化加速,农村的空心化严重,形成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格局,农村发展问题成为中国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问题。为了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中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活富裕、治理有效和生态宜居”,而乡村发展会受到发展基础、生产条件、交通条件、基础设施等多个因素的影响,表现出差异性和多元化。乡村振兴类型识别有助于明确各村发展的方向,有利于对各种资源整合,加快乡村发展的速度,因此有必要对乡村类型进行分类讨论。如何根据乡村的地形条件、资源禀赋、市场区位、发展基础等影响因素来识别乡村类型以及根据乡村优势、转型目标,科学选择振兴策略成为重点和难点。

    1 乡村振兴识别思路与指标遴选

    村庄的长期演变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每种因素影响的强度、尺度以及具体表象均不同,使得乡村演化具有差异性和多元化。结合其它学者研究成果[2-3],综合考虑代表性、科学性、可行性等原则,从4个维度构建了乡村振兴类型识别体系。具体指标为:①发展基础:自然环境是乡村发展的基础,为其提供水资源、土地资源等重要资源,乡村的发展更加依赖自然环境,地形、河流对乡村的布局以及形态影响不容小觑,用区位条件、自然资源、建设条件来表示村庄的发展基础;②生产条件:工业化的推进使得农村的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导致农村空心化严重,改变了乡村原有的格局,用村庄生产总值、人口规模、耕地面积三个因子来评价;③区位条件:交通贯穿于人们整个生产生活之中,是联系的纽带,主要的交通干线会改变乡村的布局,交通条件的改善往往能够加强乡村与外界的联系,用交通条件、建设用地来表示;④服务设施:该指标可反映村庄当前经济发展的现状,为居民生活提供服务的方便程度,对居民的吸引程度,选择用医疗设施、水电设施、商业服务、教育资源、老年活动中心来评价。

    2 研究方法

    (1)对调研和统计数据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采用 min-max标准化方法处理,具体公式如下:

    式中:Yij为评价指标标准化后的值;xij表示第i个村的第j项指标;xmax代表相应指标最大值;xmin代表相应指标的最小值。采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4]。

    (2)在此基础上运用加权求和法,即指标权重和标准化值相乘求和。公式如下:

    式中:Rik是第i个行政村的k维度指标测度,k为发展基础、生产条件、交通条件、服务设施等维度的指标;j=1,2,…,n;wj为第j项指标权重。

    (3)乡村振兴类型识别。村庄类型识别遵循主导因素一致性和相邻地域相似性原则,综合考虑各维度对乡村发展的影响程度,根据“发展基础→生产条件→交通条件→服务设施”的思路,利用以上计算方法分别对发展基础(D)、生产条件(P)、交通条件(T)、服务设施(S)4个维度进行逐级分类识别,数值较高用各维度的字母表示;再结合村庄的实际情况以及领导的建议,确定乡村振兴的主导类型。

    表1 各指标权重

    [维度指标 单项指标 指标权重 发展基础 区位条件 0.14 自然资源 建设条件 生产条件 村庄生产总值 0.19 人口规模 耕地面积 交通条件 交通条件 0.23 建设用地 服务设施 医疗设施 0.44 商业服务 水电设施 教育资源 老年活动中心 ]

    3 案例区概况

    河南省邓州市构林镇位于河南省南阳市西南边,南阳盆地西南边,地处112°07′~111°21′E,32°30′~32°16′N之间。南边与湖北省襄阳县接壤,北边与南阳市白落乡相接,东边与刘集乡毗邻,东北边隔刁河与小杨营乡和桑庄相邻,西边与陶营乡、都司乡为邻[4]。构林镇面积约162.75km2,东西长约7.75km。全镇有行政村26个,自然村30个,总人口7.56万人,其中农村居民7.136万人,约占总人口的94%。构林镇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较低,村镇企业决定本镇的经济发展,其中加工业、建材工业、食品工业等发展较好,工业结构正在改善。目前,构林镇是邓州市城南最繁华的集散地。

    4 结果与分析

    4.1 乡村振兴类型识别结果 根据前述研究方法,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区位条件、自然资源、交通条件、教育资源等指标采用专家评分法(表2)。数据主要来源于实地调查和当地政府统计;村庄人口规模、生产总值、耕地面积、交通条件等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2019年当地政府统计。根据表2对各项指标进行打分,得到各自然村具体情况如表3。

    通常情况下,发展基础限制了乡村的发展格局以及演变方向,而交通条件以及服务设施则决定乡村发展的潜力。根据对乡村振兴战略村庄识别的思路与方法,将发展基础以70为界,生产条件以0.39为界,交通条件以80为界,服务设施以71为界,将各维度分成高、低值两部分,然后逐级识别,结果见表3。继而,考虑乡村的差异性和多元化,主导因素一致性和相邻地域相似性,综合判断乡村发展方向,将构林镇乡村振兴的乡村类型识别为特色保护型、城郊融合型、搬迁撤并型、集聚提升型、传统农业型5类,具体分类结果如表4所示:

    4.2 乡村振兴类型特点及振兴策略

    4.2.1 特色保护型 该类型指标中仅服务设施(S)水平高一些,但考虑到目前贺营村已被提名传统村落,且有较为知名的明代道教圣地东顶祖师殿,故仅将其列为特色保护型之列。构林镇历史悠久,有许多遗址,除贺营村较为有名外,其它还有镇西北的墨城遗址和西南的汉代都城遗址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镇南宋代白马寺遗址、镇西岳飞抗金屯兵的“老营河”遗址等。这类乡村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旅游业的发展,将会有转型的机会。该类乡村应保护和修缮历史文化遗址,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使其重新焕发活力;同时政府要进行旅游区的规划,重视对交通条件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乡村的整体风貌,增强竞争力;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实现有效保护、有序开发,以实现该类乡村的转型和发展。

    4.2.2 城郊融合型 该类型指标中至少有3项都属于高值范围。该类型的村庄主要分布在构林镇中心周边以及主要交通干线附近,发展基础良好、交通便利,服务设施条件好,有一定经济基础,易接受中心乡镇的辐射,居民就近工作,今后发展的方向是城乡融合和一体化发展。该类型乡村可依托城镇的优势,加强人居环境的治理,提高交通、服务设施的配置,加强城乡的互联互通,优化城乡发展的布局结构;加强建设用地的规划,引导居民对于住房用地的集约;强化在本镇的重要地位,吸引偏远地区的农户来居住,要尽量保留乡村原有的特色。

    4.2.3 搬迁撤并型 该类型指标中无1个属于高值范围。该类型乡村的特点是:规模过小,经济来源少,发展潜力小,基础设施落后,地处偏远地区,交通不便的乡村,或该乡村受地质灾害严重。今后的发展方向为注重生态恢复及生态保育功能。该类乡村劳动力外流显著,对于本类型的乡村应充分考虑居民搬迁的意愿,对于选址要慎重,生态搬迁与有序搬迁并行;要重点关注新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治理能力的提高;建立新的社区关系,加强社区内部的凝聚力;按照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原则对原住地进行治理。

    4.2.4 集聚提升型 该类型指标中有2个属于高值范围。该类型村庄主要分布在镇中心区的周边地区,该地区发展基础和交通条件良好,或生产条件与服务设施基础优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和辐射能力,有相当的发展潜力,今后的发展方向为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水平,进行农业产业的转型,打造宜居的生活环境;根据乡村的发展基础、交通条件,确定各乡村的发展方向,促进乡村的专业化发展,提升乡村农业的整体效益;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也可加入生态农业,开设生态农场、加工工厂等,促进乡村向多元化发展;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如:农民创业税收补贴,贷款金额上调,高技术劳动力的待遇提高等,促进城乡信息、技术、资金以及劳动力的相互交流。

    4.2.5 传统农业型 该类型指标中只有1个属于高值范围。该类乡村主要分布在距镇中心较远处,耕地面积较广,发展基础和生产条件较好,但交通条件较差,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导致乡村发展缓慢,多经营传统农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是提高农业的基础设施,发展多功能农业,实现农业的优质化、特色化,同时,要不断改善耕地质量,提高耕地的产出量;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保证城镇农副产品的供给;对于医疗、养老等服务设施要加大投入力度;政府应加强对农业的补贴,提高乡村的人均收入,促进乡村的经济发展;要深入推进绿色农业,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使各乡村有自己的特色,提升农业的整体效益,提高乡村的活力。

    5 小结

    乡村类型识别是乡村振兴战略分类施策的基础依据,从发展基础、生产条件、交通條件、服务设施4个维度构建乡村振兴村庄类型识别方法体系,并对构林镇村庄类型进行识别。从可行性层面看,识别体系不涉及一些复杂的经济社会指标,仅考虑影响乡村未来发展的重要指标,可节省大量的实地调查的时间成本;指标体系中的交通条件、服务设施情况相关数据,可结合农村调查问卷的数据计算得到。但仍要指出的是,乡村发展还受到管理人才、特殊政策、治理创新甚至不可预测因素的影响,按照村庄识别方法体系得到的类型识别结果,需结合当地政府、干部的建议进行一定的调整,将会更符合地方实际发展情况。

    参考文献

    [1]黄祖辉.准确把握中国乡村振兴战略[J].中国农村经济,2018,(4):2-12.

    [2]文琦,郑殿元.西北贫困地区乡村类型识别与振兴途径研究[J].地理研究,2019,38(3):509-521.

    [3]乔陆印.乡村振兴村庄类型识别与振兴策略研究——以山西省长子县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9,38(9):1340-1348.

    [4]马艳梅,吴玉鸣,吴柏钧.长三角地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基于熵值法和象限图法[J].经济地理,2015,35(6):47-53.

    (责编: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