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古今书法生存状态及风貌差异

    孙琪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当代书法的生存状态和风貌较之以往有了明显的差异。文章从书法的作用、政治因素和经济环境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古今书法;生存状态;风貌差异

    文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艺术体现——书法也随历史中文字的演变发展至今,取得了灿若星辰、浩如烟海的成就。虽然这是一个不间断、连续性的历史性过程,但是文化艺术是对应时代政治、经济的产物和反映,由于书法艺术在古今时代的生存环境不同,受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具体表现出来的形式特点、笔法风格、气派风貌也存在巨大的差异。

    一、书法的作用

    (一)方便传递信息

    在古代,书法由篆书到隶书,不断地从繁琐趋向于简单。最初的时候,文字只是为了实用,例如我国目前最早的具有完整系统的文字——甲骨文,就是在实用的基础上被创造出来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各种书法的发展,我们对于书法的看法逐渐改变,书法逐渐具有了审美性。

    古代书法的作用多为日常书写,通过书写信札等方式传递信息。直至明代才出现了大字书法作品,使书法具有了艺术欣赏的功用。随着物质生产的积累和历史的发展进步,书法不再作为日常传递信息的载体,其主要功能就是艺术欣赏。书法展览作为书法的主要呈现形式,催生了“展厅文化”,这就使得书法的形式特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有益于科举仕途

    以唐朝为例,朝廷设立了国子监来培养学生学习书法,而在科举考试中,书法写得好的人往往能脱颖而出。唐代的时候国力比较丰厚,再加上以书取仕,引得无数读书人竞相学习书法,希望能够在科举中脱颖而出。唐代的科举考试对学生书法的好坏及其重视,这与唐太宗喜欢书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谓上行下效,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喜欢书法,那么在任命官员时对书法写得好的官员另眼相待也不足为奇。在当时,能否写一手好的书法,对于官员的仕途来讲是有直接关联的,因此大多数人为了一种经世致用的目的来学习书法,希望能够借此在政治上大展拳脚,扬名立万。

    在古代作为传递信息载体的信札书法,一方面,为了书写和阅读的便利性,书法作品的篇幅和单字普遍较小;另一方面,书写内容多为向对方的传递信息。如今作为艺术品的书法,一方面,为了追求艺术美感和视觉冲击力,尤其为适应“展厅文化”的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精神需求,篇幅和单字普遍较大;另一方面,书写内容多为古今诗词、对仗格言等。比如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和十二届国展入展作品《扬州慢》进行比较。《快雪时晴帖》内容讲述了王羲之雪后初霁之感,寥寥数语,字小精致,不足一尺。而《扬州慢》抄录了《扬州慢》全词,尺幅六尺。二者风格特色迥异。

    (三)兼具审美性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成熟的隶书出现于东汉时期。我们将东汉之前的文字称之为“古文字”,将东汉之后的文字称之为“今体”。其中字体由篆体到隶体、由繁琐到简单的转变,就是为了使用时更加方便。因此,我们通常说东汉之前书法仅有实用价值,但是在东汉之后,书法逐渐变得美观,人们对书法的要求越来越高,书法逐渐有了审美价值。比如赵壹在《非草书》中讲到在社会上已经出现了一部分专门研究书法的学者。从《非草书》中,我们知道在东汉后期,书法艺术已经进入了自觉时期。书法已经从只具有实用性转化为实用性和审美性兼具。从东汉时期书法出现审美性后,各大文人雅士对于书法的追求也日益提高。书法家通过对文字进行不断创作,赋予文字以美感,使得书法的艺术性体现得更加强烈,让文字集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于一身。中国的书法大多数以文字为表现形式,以抽象的字符将文章中的艺术性展现出来。同时,它是将有字意的汉字进行结合,有逻辑顺序地将文章的意思表达出来,以文字为载体,体现出东方的文明。

    二、政治因素

    在封建社会,官僚地主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享受着优质的教育条件。而广大劳动人民教育资源紧缺,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因此,古代书法的受众相对较小,只包括文人士大夫、地主阶级和有一定物质基础的富商。书法的观赏方式也较为小众,多为文人士大夫约好友三五位,一边品茗,一边对书法作品进行观赏把玩,故古代有观赏作用的书法作品以手卷的形式居多。比如,苏轼在《赤壁赋》中就描写了好友几位把玩手卷的景象。在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知识分子群体不断扩大,对于文化精神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要求不断提高。因此,书法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受众群体十分庞大,包括书法工作者、书法爱好者和普通群众。为适应时代的发展,书法的展現形式、笔法风格有了创新,如通过展览的形式使大众观赏书法艺术。由此,古今书法由阶级差异和受众多少产生的不同观赏方式一目了然。

    三、经济环境

    这同时也是古今书法具体展示出来的形式和风貌迥异的根本原因。古代以农业经济为主,书法和市场化没有产生什么交集,与经济的关系相对来说并不十分密切。

    从东汉后期开始,书法除了实用性功能外,还具有了艺术性的功能。在中国,书法作为艺术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抽象艺术的代表之一。书法艺术的抽象性使得其拥有了视觉艺术所不具备的属性。首先它既是视觉印象中的图幅,又是表达人们思想的言辞,同时它既能讲道理也能讲故事,在表述形式上它既能叙事又能抒情。

    历史典故中阐述了不同时代的书法艺术,同时呈现了人们书写的动机,这些不仅是见证历史的重要证据,同时也是我们研究书法艺术的重要依据。

    在书法艺术体系中,人们的艺术情感来源于生活,把生活也当做艺术的一部分,艺术与生活之间两者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但是书法艺术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以及不同人物来说,其表现形式是不同的,这就是中国书法的三个历史约定的由来。书法美学的三个历史约定:其一,书法是汉字单一时空的有序书写;其二,高端书法都是深刻思想内涵和完美笔墨形式的高度统一;其三,实用的书法、纯艺术的书法,两者同体共生,不可分离。书法是文字的书写艺术,既有语言文字所具有的实用价值,也具有其欣赏性的艺术价值。其中,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既是相互依存的,也是不可分割的。在古代,书法的用途较为单一,仅用于传递信息,多为小幅单色作品。而在21世纪的今天,商业是主要的经济产业,市场调节是主要的资源配置方式和利益分配手段,市场经济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因此,文化必然和市场紧密联系,书法必然和书法市场紧密联系。而如何在书法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如何在书法市场中增加竞争力,是如今每一个书法艺术的生产者、工作者基于现实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为适应“展厅文化”,进一步来讲为适应市场需要,书法艺术的生产者、工作者要在书法作品展现形式上做文章,可以采用吸引眼球的不同颜色的纸张进行拼贴,以达到增加视觉冲击力,并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的目的。以下王珣的《伯远帖》和十届国展的优秀作品两幅作品展现的不同风貌可进一步加以说明。

    四、结语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虽然古代书法与当代书法生存环境以及风貌差异巨大,但并不应予以优劣褒贬之分。每个时代的文化、书法艺术都是相对应时代政治经济的产物和综合因素的结果,后之视今,亦尤今之视昔。而且书法受众群体的不断扩大使书法这项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与新的活力。我们要不断汲取古人的书法智慧,学习今人书法创新的先进经验,只有使书法艺术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才能实现书法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书写新时代的笔墨篇章。

    参考文献:

    [1]张冰,范丽娜.从雅好秘玩到流动的博物馆:中国古代书法鉴藏与交易[D]北京:中央财经大学,2018.

    [2]陈振濂.书法展览研究.展览视角而不是创作视角:关于当代书法“展览意识”的崛起[J].青少年书法(青年版),2012(7):16-22.

    作者单位: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