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古代汉语教学中传统方法的坚守和信息传播时代的创新

    傳承文化,滋养人心。古代汉语教学属于语言文化课和语言学科教学,承载着古代文化的传承。《古代汉语(第1册·校订重排本)》阐述了古代汉语词汇发展的规律性问题,在古代汉语教学内容及方法的选择上具有重要意义。学习古代汉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整理和阅读中国古典文献,优化古代文化遗产的传承。传统古代汉语教学主要从音韵、文字、语法及词汇等方面展开,促使学生构建系统的汉语言知识框架。然而,在信息传播时代,古代汉语教与学间存在较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工作,高校教师应改变教学策略,使其适应信息传播时代的要求。

    一、古代汉语教学的传统坚守

    通常情况下,大学生学习古代汉语课程时已经学习了一年的现代汉语课,已系统学习了语法、词汇、语音、文字等汉语知识,在此基础上开展古代汉语学习,学生能够快速适应并进入古汉语学习的状态中。正如《古代汉语(第1册·校订重排本)》(2018年6月,中华书局出版)的作者王力所言:“要继承文化遗产,就要读古书,读古书就要有读古书的能力,所以我们必须学习古代汉语。”王力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授,从事中国语言学研究逾半个世纪,他在汉语语法学、音韵学、词汇学、汉语史、语言学史等方面出版专著四十余种,影响深远。《古代汉语(第1册·校订重排本)》这本书已经四易其稿,目前,在当当网社会科学畅销榜排名81位。

    学习古代汉语时文选最为重要,文选文章的语言均为古代语言典范。学习文选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古代汉语文章的语境,理解和掌握古汉语基础,累积对文言文及文言文语料的感性认知,使其能够熟练地阅读文言文。文字教学内容既要包括文选中古今词义的异同,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的演变,虚词用法、实词词性辨析、词的引申义、本义及词序、词类活用、古今词义异同、判断句、同义词辨析、被动句等内容。也要针对《左传》《战国策》《论语》等古汉语通论进行学习。可见,古代汉语教学中的传统方法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古代汉语的领悟能力,积累阅读经验,使其能够对文言文进行多角度理解。《古代汉语(第1册·校订重排本)》认为文选的学习为古代汉语通论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文选教学侧重于词汇、语法和文字等内容,而此恰是通论所要讲解的内容。

    在古代汉语文选学习中渗透通论的学习内容,如《古代汉语(第1册·校订重排本)》第一单元《左传》文选的学习,《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宫之奇谏假道》《烛之武退秦师》《蹇叔哭师》《晋灵公不君》等,学生在学习通论过程中就能更快地适应通论学习模式,有利于学习古代文体形式、古典文献常识、语法、词汇、音韵及文字、格律诗词、古文化常识等通论内容,而文选学习中所积累的语料和文化常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吸收和理解通论内容。

    二、古代汉语同其他学科知识间的联系

    古代汉语与古典文献学、古代文学、古代哲学、文选等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古代汉语教学中适时地将其他学科的内容渗入进去,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词汇是语言中词与词的等价物之和,而实词、虚词则是该学科研究的重点,也是此学科教学的重点内容。古代汉语具有其自身独特的特征,其词汇中多是单音词,极少出现词组,在古代汉语“词”的界定中,存在许多无法解决的普遍定义。

    古代汉语学习及研究均是以“字”为单位的,长期以来,“字”的观念便根深蒂固。王力在《古代汉语(第1册·校订重排本)》中指出,“字”是记录“词”的一种文字符号,而词则为语言单位,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古代汉语教学中要注意二者的联系和区别。同时,在古代汉语教学中要将其他学科渗透进去。如将《战国策》的《赵威后问齐使》《江乙对荆宣王》《庄辛说楚襄王》《鲁仲连义不帝秦》《触龙说赵太后》内容渗透到古代汉语教学中,则能够使学生进一步构建古代汉语学习的学科体系,对古代汉语词汇、语法等内容形成清晰的概念,从而实现其精准应用和准确理解古典文献学、古代文学及文选等文言文内容。正如《古代汉语(第1册·校订重排本)》第二单元所言,古代汉语词汇研究最重要的是如何区分词和字。在大学古代汉语教学中,古代文学是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由于语言类课程与文学类课程的教学侧重点不同,古代汉语通常会在绪论中详细明确,以保证学生不将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的概念弄混。古代汉语为工具学科,学习该学科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古代文学的学习还要求学生必须阅读一些文学作品,阅读量达不到是无法体会到教师所讲作品的内涵及艺术特征的。但是,因学生在中学时期的古代汉语知识积累较少,大学课程又比较多,学习任务重,加之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及网络的影响,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时间会更少,阅读量显著降低。古代汉语文选内容则在无形中成为学生接触文学作品的一种途径。

    古代汉语同古代哲学间的关系也较为密切,例如学习《左传》《战国策》《论语》等诸子文献和儒家经典文献中的一些短篇。向学生介绍诸子各家的相关文献、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特征,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总而言之,不管是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渗透文选知识还是古典文献学知识、古代文学知识,所渗透的相关学科知识都是有意识的教学策略调整,以音韵、文字、语法及词汇等为教学核心内容的指导思想仍占主导。例如,《古代汉语(第1册·校订重排本)》第三单元《论语》文选的《学而》《为政》《里仁》,《礼记》选篇《教学相长》《博学》《诚意》等,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古代汉语知识,也帮助教师解决教学内容过于专业化的问题。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既有音韵、文字、语法和词汇等汉语史专业的内容,也有文献学、古书注释、句读和古代问题等内容,还有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专题,内容涉及科举、官职、地理、天文、历法、礼俗、饮食等内容。要让古代汉语专业的传统教学思想更好地适应当前的时代要求,就应适量适时地渗透相关学科常识,使古代汉语传统教学中展现的单一语言学性质回归到教材中体现的语言文化性质,也就是不能忽略古代文化的相关内容。

    三、如何坚守传统方法和把握信息时代的创新

    古代汉语教学中适量适时地渗透相关学科内容,在教学实践中获得了极好的效果。课堂背诵、课下背诵、抄书及师生互动等模式进一步丰富了古代汉语的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诵读的方法最为常见。我国古代私塾教学也采用诵读的教学方法,学生各自读自己的书,互不打扰。古代汉语教学中同样可以应用诵读教学法。教师诵读后再串讲,而后学生一起诵读。诵读时必须集中注意力,将其凝聚于文言文的情境中,以帮助理解教师讲述的知识,提高古代汉语语感。诵读的同时也是思考的过程。在诵读中则可通过正确断句、发音来帮助学生思考,从而推动其语言表达能力、应用能力及鉴赏能力的提高。

    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师生互动也是传统教学常用的方法,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但要听课,也要回答问题。古代汉语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部分学生的基础较为薄弱,会对这门课程产生畏惧心理。为此,教师不但要从思想上给学生打气,也要在课堂上促使同学互动,缓解学生的压力及恐惧心理。师生互动能够确保学生处于良好的听课状态,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传统的抄书教学方法主要是抄写常用词和文选,这样能够帮助学生记忆并提高书写能力。在古代汉语教学中要求并鼓励学生抄书,用作业的方式进行布置,来培养学生沉静、自我安心学习的习惯,这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性情的良方。然而,在信息时代,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更加多元,学生接受知识的习惯已经发生转变。古代汉语教学中坚守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也要不断创新。特别是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广泛应用,为丰富古代汉语教学手段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及平台支撑。古代汉语教师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及各种新媒体技术,打造线下线上学习平台,依据学生学习规律及古代汉语课程规律,做好线上资源建设工作。如应用“雨课堂”、MOOC教学平台等进行知识前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课前背景学习内容,使学生带着良好的基础知识走进课堂,以保障线上讨论和反馈,使古代汉语教学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在应用“雨课堂”教学平台时,可应用建立古代汉语课程学习微信群的方式,由该平台定时推送手机课件,并兼具数据获取采集、开启弹幕式课堂讨论、学生讨论信息反馈、在线课堂习题应答等功能,以适应学生在信息时代获取信息的个性需求。当然,在实行线上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修改和取舍以前的课件,分解课程知识点,设定各知识点的学习目标,并准备配套的学习资源。同时做好线下、线上学习结果评估工作,通过在线教学平台以及其他学习小程序,开展在线测试等学习效果评估工作。

    总之,古代汉语教学既要坚守传统教学方法,也要创新教学方法,以适应信息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習惯及要求。《古代汉语(第1册·校订重排本)》则为古代汉语教学方法的转变提供了内容支持。在信息传播时代,采用线下线上教学模式能够进一步增强古代汉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思辨性和知识性,丰富多元的学习方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师生间互动交流的空间,而线下对古代汉语语言环境的模拟则能够强化学生的文化体验和语言体验,进而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古代汉语的教学效果。

    (廖荣娟/硕士,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系讲师)